白居易:知足者常乐
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二字取自《易经》中的一句话,“乐天知命故不忧”,意思是顺应天命就没有忧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白居易对于人生的态度。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更是升华道:乐天之思想,一言以蔽之曰“知足”。
此言不虚。读白居易的诗,尤其是涉及个人生活层面的,总能触摸到一颗闲适知足的心。而且,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莫不如此。
—1—从不足中寻求满足
以不足为满足,或者说,从不足中寻求满足,是白居易的一项特殊技能。
公元815年,朝廷大力削藩激起报复,当朝宰相遭遇暗杀,引起满朝文武一片惊恐。这时,身在东宫给太子当助教的白居易,不顾自己东宫官的身份,第一个站出来上书言事,请求捕贼雪耻。最终,这个意见倒是被采纳了,但白居易却因违反纪律被谪贬到了江州(今江西九江)。这一年白居易43岁,他背负着一身委屈,从长安来到江州。明明这时前途渺茫,举目无亲,白居易却颇为得意地写道:“此地何妨便终老,匹如元是九江人。”“匡庐在念久矣,今得青山绿水中为风月主人,幸甚!”
此外,白居易一直想有个儿子以传承衣钵,却始终未能如愿,唯一的儿子还在三岁时夭折了。“文章十帙官三品,身后传谁庇荫谁?”家里没男孩,成了白居易的一块心病。后来女儿嫁人,又生了一个女孩,家人都担心白居易会失望,不料白居易却写诗庆贺道:“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怀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儿。”
到了暮年,白居易疾病缠身,但他却在诗里写道:“家无忧虑身无事,正是安闲好病时。”你瞧,我现在也没什么事,这病来得真是时候。哪怕到后期半身不遂,又是头痛,又是掉牙的,他还自我打趣道:“一足任他为外物,三杯自要沃中肠。头风若见诗应愈,齿折仍谈笑不妨。”虽然一身病痛,但不影响我谈笑风生,多好啊!
—2—从对比中获得幸福
白居易的知足,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跟他人的对比。
他乐于跟古人比。六十七岁那年,白居易写了一首《醉吟先生传》,诗中云:“吾生天地间,才与行不逮于古人远矣;而富于黔娄,寿于颜回,饱于伯夷,乐于荣启期,健于卫叔宝,幸甚幸甚!馀何求哉?”
他比的这几个古人都是什么情况呢?
黔娄是春秋名士,但家境贫寒,他死后,妻子想找块能盖住他遗体的布都没有,跟他一比,白居易觉得自己很富足;
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德才兼备,不过只活了四十岁,跟颜回一比,白居易觉得自己已经赚了;
伯夷是商朝孤竹君的儿子,因为不满时局,不食周粟,最后活活饿死在山里,跟他一比,白居易觉得自己能吃饱就很满足;
荣启期是春秋隐士,他每天都过得乐呵呵,孔子问他乐什么,他说自己有三乐,一是生而为人,二是生而为男人,三是长寿。在白居易看来,这三乐实在太稀松平常,而自己还有饮酒、作诗、交友等诸多乐趣,怎能不快乐?
还有卫叔宝,他是晋代著名美男子,但身体不好,弱不禁风,二十几岁就死了,白居易跟他一比,又觉得自己身体倍儿棒。
除了跟古人比,白居易也会跟友人比。他在《吟四虽》中自述道:“年虽老,犹少于韦长史;命虽薄,犹胜于郑长水;眼虽病,犹明于徐郎中;家虽贫,犹富于郭庶子”。
有句话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当你觉得人生不顺时,不妨看看那些生活还不如你的人,连他们都能笑对人生,你有什么理由不热爱生活?
冯巩在小品《笑谈人生》里有段经典台词:“我喜欢和潘长江比个大,跟陈佩斯比美发,和帕瓦罗蒂比劈叉,和美国总统比说普通话”。尽管有那么点自欺欺人,但也未尝不是一种忘却苦痛和扔掉自卑的好法子。
—3— 在极简中安度晚年
尽管白居易也遭遇过贬谪失意,但比起大唐的很多诗人,白居易的仕途还是相对顺遂的。而且从他时不时“晒工资”的金额来看,他的物质生活应该很不错。
三十五岁官至县尉,他在《观刈麦》中写道:“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三十七岁官至左拾遗,工资又翻了几番。他写道:“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五十多岁在杭州做刺史,他写道:“刺史二千石,亦不为贫贱。”后来做苏州刺史,他又说,“十万户州尤觉贵,二千石禄敢言贫?”六十多岁,官至太子少傅,“月俸百千官二品”。被授为太子宾客后,“俸钱七八万,给受无虚月”。直到临终前,他还报出了养老金:“寿及七十五,俸沾五十千”。
很多人因此觉得白居易是个财迷,其实还真是个误会,白居易把金钱和物质其实看得极淡。当年离开杭州,他把余下的薪俸全都捐到了公库。
晚年时他教育侄儿说:“一裘暖过冬,一饭饱终日。勿言舍宅小,不过寝一室。何用鞍马多,不能骑两匹。”生活简单得很,只要能有件袄过冬,有顿饭够吃饱就行。别嫌房子小,不就是个睡觉的地方吗?也用不着太多马,一个人又不能骑两匹。多么朴实无华的训诫啊!他还在《知足吟》中说,自己现在丰衣足食、有花赏、有酒喝,“自问此时心,不足何时足?”
这颗知足之心,陪伴白居易安然度过晚年。临终交代后事,他要求妻子在自己死后,一定要节俭办丧事,只需要准备一身衣裳、一辆车,然后在墓前立个碑就够了。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享年75岁。唐宣宗亲自为其作悼亡诗,“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老子曰:“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所谓知足,不是不进取,而是一份坦然——面对无法改变的际遇,不妨试着去热爱;面对与生俱来的差距,不妨学着去释怀;面对难以填平的欲壑,不妨试着给人生做做减法,问问自己:你究竟想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还是活在自己的快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