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作者 |依然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我的父亲毕业于南阳师范,是五十年代村里唯一考上学、端上国家铁饭碗的人,也是那个时代村里文化水平最高的人。回想父亲的一生,坎坷多过平坦,磨难多过幸福。父亲满腹才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古晓今,能诗会画,善说擅唱,懂脉理知百草,最拿手的是一笔好书法,可谓百里挑一。父亲为人和善,心胸坦荡,扶弱济贫,工作勤恳,爱岗敬业,劳碌一生,两袖清风。博得方圆父老乡亲的敬仰与好评。父亲教过小学,初中和高中。父亲在高中担任物理和化学两个学科,由于父亲说话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课堂上幽默风趣,教法灵活,深受学生的爱戴。
医生医病救人不足为奇、教师教书育人也不足为奇,但一生的教书先生医病救人就让人钦佩了;教书先生医常见病不足为奇,但攻克了医学领域难攻之坚就让人拍案三叹了。父亲自幼喜欢医学,在当年考学填写志愿时,填写的是南阳卫校,父亲的一个同学也是好友劝他把志愿改为师范,说教师比医生职业轻松。就这样从事了一生教育事业,又自学了一生中医学和针炙学,既教书育人又治病救人。脉管炎,也叫脱脚疽,当时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随着病情的蔓延肢体会坏死。为了保存患者生命,最后须截肢。但这一疑难杂症被父亲用中医攻破了,治好了一例又一例,从此声名远播。百十里之外的病人慕名而来,父亲就给开一处方,他们到药店去抓药。服一个疗程再过来让父亲看看,根据病情再斟酌用药,再开一处方,直到痊愈。看着病人病情逐渐好转,父亲的脸上乐开了花。一分钱不收,路远的还留宿管饭。记得有一个六十多岁的患者,印象中家是南阳县红泥湾的,来时脚指头已溃烂,疼痛难忍。据家人说常常抱足痛哭,受尽了病痛的折磨,四处求医无果。听说父亲会治这种病,老两口便用架子车拉着行李来到家中寻医问药。那时父亲在距家七八里的乡教办室工作,只有周日才回来。母亲就托人捎口信给父亲。父亲抽空回来给病人把脉诊病之后,开了一个处方(中草药),让他们拿回家去抓药。患者却说想住我们家,让父亲观察着治疗。父亲不好意思拒绝,又帮他们去药店抓了药。这下可忙坏了奶奶,既帮他们煎药,又得给他们做饭。也许是他们自己感觉到给我家添了麻烦吧,住了一个星期后拿着处方回家了。然后过一段时间就会过来让父亲看看。直到有一天,父亲看着他生病的脚拇指,指头一截萎缩得像干枯的树枝,用手轻轻一掰,“咯嘣”一声掉下来了,里边居然已完整的长着红红的肉芽。病人感激地望着父亲,父亲笑容里是满满的成就感。父亲与人治病是为了给病人解除痛苦,不要病人任何报酬。但有一例外的是本乡西王庄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被此疾病所困,一家人忧心忡忡。父亲把他的病治好之后,他在洛阳上班的父亲感激不尽,买了一套《辞源》赠与父亲,表示感谢。父亲一生视书如命,看到喜爱的书就爱不释手,家中西屋两间房沁满了浓浓的书香。所以这个谢礼父亲欣然接受(现在这套书存放在我的书柜中)。父亲对针灸很是精通的。父亲的书桌上摆放着一个人体经络穴位模型,密密麻麻的经络穴位遍布全身,父亲爱学习爱研究,从头顶至脚底,所有的经络穴位了如指掌。每一个穴位对应哪一焦,什么病针灸什么穴位运用自如。我小时候胆大,有小病小灾的,不用吃药,父亲用银针对着穴位灸几次病就好了。灸时,父亲会问有没有麻、酸、胀的感觉,如果有就是找准穴位了。现在想想针灸学太神奇了,可见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没有传承下来真是个遗憾!村子里的乡亲若生病久了,治疗效果不佳时,就会等父亲周末回来想办法。父亲就热心地进行望、闻、问、切之后再辨证施治,往往效果极好。
父亲的一手好书法可是远近闻名的。父亲的钢笔字、毛笔字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运笔得心应手。楷字若岀水芙蓉,草字如行云流水。那时候,乡政府各单位挂牌子、写标语的事都找父亲,父亲也乐于前往。每逢春节,也是父亲大展墨宝的日子。那时,商店不卖对联,只卖大张的红纸,家家户户贴的对联都是手写的。春节临近,村里父老乡亲就买好红纸、写上副数送到我家,等父亲春节放假回来写对联。这时候我笨手笨脚的帮父亲折纸裁纸。父亲写时我按着对联顶端,写好一个字我拉一下,父亲继续写下一个字,写完一张我便拿在墙角边待墨渍晾干,然后一对一对折叠收起。我开始好奇有新鲜感,年年如是也烦了。父亲再喊我帮忙时,我就磨磨蹭蹭的极不情愿。父亲就找了一个光滑的长柱体石条压在纸上,不再让我用手按压,我只管等着父亲写完拿起来找地方晾干。这个活虽然烦琐,但父亲做得细致入微,一笔一画认认真真。他常说:我经常不在家,家里的事情没少麻烦乡邻乡亲,所以尽自己的能力回报乡亲。父亲写的是如花般惹眼的字,传达的是人间真情。
我心目中能顶天立地的父亲,也有遇事无可奈何的时候。庄稼活父亲可不擅长了,在干农活上还不如母亲。那时母亲在家一边照看着我们姐弟三个,一边还要去地里干农活。母亲是个种庄稼能手又特别要强,什么活都不想落到别人后面。但毕竟是女流之辈,因此,常常累得腰酸背痛。所以在收麦的季节,也盼望父亲助一臂之力。记得有一年收麦的季节,父亲丢下繁忙的工作,回来帮着收割麦。那时还没有机械化,用镰刀一把一把的把麦割下来,然后捆绑成一小捆一小捆,装在架子车上往场里拉。太阳毒辣辣的晒着,一晌下来是又累又热,那滋味很不好受。加之父亲不善干农活,装了满满一车,吃力地拉到中途翻车了,这时母亲生气地骂父亲是“书呆子”。父亲任劳亦任怨,自己知道干农活上的确不如母亲。我这样优秀的父亲却不长寿,在2003年就驾鹤西去,终年只有63岁。父亲的不幸早逝,我悲痛万分,乡亲们也含泪长叹惋惜。我失去了一个可亲可敬的亲人,我失去了一个为我排忧解难的好向导,脉管炎患者失去了一个能寄托希望的良医。可以说父亲的仙逝是我的损失,也是一方父 老乡亲的损失。父亲短短的一生,受了一辈子生活的苦,做了一辈子喜欢做的事。现在社会进步、国富民强,家家生活奔小康了,我们姐弟也都成家立业,生活也越来也好,真想好好侍奉我的父亲,而我的父亲已离开我们十八个年头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深深地刻在了心里。父亲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是我心底永远清晰的记忆,我会努力成为父亲期望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