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掌故】淡谈盛京文庙
文庙,亦称“孔庙”,原坐落在今沈河区朝阳街第一小学后院。据史书记载:明代在沈阳中卫城初设儒学。清太宗天聪三年(1629年),又在方城内东南修建圣殿、戟门各三间,棂星门一座。康熙年间,几经修缮,还增建了启圣祠及东西两庑、明伦堂、学官、照壁、大成门、启圣门以及名宦乡贤祠等。雍正元年,改启圣祠为崇圣祠。此后,各代多次修葺,使之渐成具有北方建筑风格的文庙。
相传,天上的文曲星(主宰文章的吉星)在东南方,故文庙也建在古城东南,坐北朝南,面积432方丈。大成殿是祭孔的正殿,面阔5间,为文庙的主体建筑,内供孔子及四配神、十二先贤牌位。正殿两侧为两座配殿,供有先贤先儒。大殿之后是面阔3间的崇圣祠,内供孔子前五代祖先,其左右为配殿。
此外庙内尚有棂星门、戟门、大成门、崇圣门、义路、礼门和七座石碑、碑亭、焚帛亭等建筑。整个院落布局严谨稀密有致,规模宏伟壮观,殿堂巍峨富丽。每年春秋仲月(即农历二月、八月)为祭孔时节,届时上自朝廷、下至府县都来拜祭,仪式隆重,场面热闹。
从大南门里到文庙,用黄土铺道清水洒街;在大成殿内的孔子牌位前,摆上各种青铜器皿和三牲、香烛、果品等供物;其他殿庑也陈上各色供品。主祭人(一般由地方最高官吏充任)身着古装祭服,宣读祭文,向孔子及众先贤行三拜九叩礼。此时,吹奏“韶乐”,跳起“八脩”舞、盛极一时。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成为沈阳民间风俗之一,流传了很长时间。
清代为表示尊孔敬儒,从顺治皇帝进京后的九个皇帝,皆为盛京文庙御书匾额共计11块。康熙皇帝的“万世师表”和雍正皇帝的“生民未有”两块匾额,曾悬挂于大成殿之上。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御书匾额三块之多,并亲赋诗词:
道接百王后,文崇一统前。
规模诚有异,声教讫无边。
志旧衣冠慎,怀新礼乐宣。
辟创国学,合在洽熙年。
盛京文庙既是尊孔朝拜的场所,又是宣扬儒家思想的地方。清顺治十四年(1657)就在奉天府设立教授,专司儒学事务。每至科举,许多秀才、贡生从四面八方来文庙祈求圣人保佑他们中榜。民国年间,定祀孔典礼,改文庙为孔子庙,尊孔复古之风一时大兴。
在文庙附近设立了不少学府、报社等文化机构:西为教育局、新民晚报社和闻名遐迩的原“萃升书院”,北为新式的女子师范学校,东为女师附属小学,南亦为小学校。
文庙因年久失修,早已倒塌,但在其附近,残碑瓦砾仍依稀可辨。
作者:郑德庆
你若喜欢,请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