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厝埕
大元路旧名“赖厝埕”。赖厝埕之名,缘自清代水师提督吴英的一段报恩情:传清康熙年间,吴英落魄,被赖氏老妪收为义子。后吴英从军,累官福建水师提督,为报恩兴建赖氏第宅,宅前大埕称“赖厝埕”,衍为地名。[1]赖厝埕地属繁华街区,跻身喧腾欢闹之中,直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一场大火。是年,赖厝埕巷口饼肆“因炉中星火爆入煤油中,烈焰飞腾,须臾上屋”[2],祝融肆虐,直延十余条街,历一昼夜始熄。市井损失空前,史称“十三条街火烧”。等到赖厝埕名号再响,已是1922年。是年,电话公司在赖厝埕开办。报称:厦门为福建通商大埠,且为南北及往来外洋轮船必经之地。迩来本国在外及回国侨商,在鼓浪屿建筑别墅者颇多。从来未有电话,大感不便。近日该地巨绅富商,鸠集巨资,设立电话公司,已于前星期向美国最著名之开洛公司购办其所出品之各种电话机、线交换机等。在厦门鼓浪屿两地,各设电话局,通以海底电线。该机器等及完全工程,共计大洋15万圆。合同已于前星期在厦签字矣。日内谅可开工。开洛公司之该省经理,系同昌洋行,故军政各界,近日所购电话机亦多向同昌洋行购办。厦门电话公司将来之发达,虽由该公司电机之精美,亦厦门之特色也。[3]公司创办人:黄奕住;公司全称:“商办厦门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地址:赖厝埕35号。厦门电话之肇兴,却在电话公司之前。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报端消息:日本人荻野德藏氏拟在鼓浪屿架设电话,计资本须二万元。欲通电话者,每家按月纳费八元,以后尚思扩张,由该地通过厦门。如果有成,则隔水相谈,恍如一室矣。[4]某日人在鼓浪屿建设电话公司,其机器早已布置如法。唯鼓浪屿地方太小,难以获利,刻拟通过厦门。闽督以厦门虽系通商码头,乃属内陆,非鼓浪屿之公地可比,已照会该领事阻止建设,以符条约。而日商资本已出,势在必开。恐又有一番交涉也。[5]1904年,日本人狄野德藏氏根据台湾总督府的秘密指令,到厦门筹建电话公司,并获得中国官府的批准。但这只是口头承诺,不久受北京政府的干扰,未能办成大规模的电话公司,只准许在鼓浪屿经营,所以用户少,入不敷出。1907年,为转让公司,与林尔嘉经营的厦门德律风公司进行交涉,但双方互不让步未能达成协议。1911年十月开始得到台湾总督府每月600元的补助金,好不容易才维持到今天。最近又与林尔嘉达成如下的协议:第一条 联络费用以及光缆等其他一切费用由狄野承担;第二条 两岸之间的通话费收入单独核算,其中三分之一归林尔嘉,三分之二归狄野;第三条 现任公司的监督兼交换手改任为厦门气象所的顾问。以这些条件为前提,双方签订了合同。目前林尔嘉正在向中国官府申请许可。协议中提到的光缆以及其他材料问题,经与台湾总督府进行特别交涉,所需六七千元费用初步有着落。公司竣工后,还要聘请工人和办公人员各1名,交换手2名,每月需300元日常经费。所有的准备工作就绪后,还有望新增50个用户,预计还可获得可观的利润。[6]林尔嘉的电话公司开办在寮仔后,名曰“厦门德律风公司”:厦门创设德律风公所,在望高石地方。厦道宪为督办候补京堂林绅尔嘉为总办。凡建屋宇、购机器、竖电杆、用司员,一切经费统由林京堂筹集。除巡警局免费外,衙门局所及铺户,若欲安设,均应照章缴费。业经道宪禀明督宪立案。[7]另一个有用并且有利的企业是正在厦门创办的电话公司。该公司是由地方绅士的头面人物筹措资本(8000美元),经闽浙总督批准而创办。每一部电话的费用是一年24美元,差不多有100人已经登记他们的姓名了。宁波人已做好安装的工作。和铁路一样,这也是中国人独家经营的企业。[8]“德律风”是英语电话的音译,晚清新兴的玩意。然而林尔嘉办“德律风”,并不好玩。1908年时,公司在海后滩竖电话线杆,闹出了外交纠纷:厦门德律风公司拟在番仔街海滩竖杆,竟被某领事阻止,碍难通行。当经刘观察照会该领往复辩论,迄未许允。现闻查检旧案,该海滩系前厦道司徒绪提育婴堂善款填筑,并非租界,后因该滩一带洋行林立,即由洋行集款雇用巡目、巡士看管。因历任官长绝不过问,遂至反客为主云。[9]进入民国时期,德律风惨遭祝融摧残,数年艰辛化为灰烬:查该公所忽于本年(1914年)2月16号夜2点50分钟时,交换总机各件全数被电烧毁,并将所屋焚去半座。其原因系有电灯公司之线与话线相触所致。查当时被烧情形,实因电灯线与电话线过于接近,互相磨擦,胶皮损坏,以致过电。厦地向多大风,且又天气潮湿,而电灯公司所用之干线虽系七铜丝心之粗胶皮线,惟由杆引进。屋内之线,皆用五铜丝心细树胶线,皮薄弱,故易于擦破过电。遂致被烧也。是夜同时怀德保黄廷元宅内,并有五六家之话机亦被电烧。有一仆人不明电理,用布蘸水意将扑灭,当被电力击晕倒地,移时幸经救醒。此次危险发生,幸在半夜,若在黄昏时候,则不堪设想矣。再查电灯公司当竖杆挂线之时,有多处与话线紧贴,于工程似不甚留意考察,而电话公所之建设更形腐败,杆歪线松,甚至将线横放人家屋脊,种种不合法规。倘公司等不速设法改良,其弊害将有不可胜言者。[10]经各股东续添股本,重购机器,资本26万元,设置磁石单式交换机4台、电力用干电池260个、湿电池150各、路线用架空裸线14号及16号镀锌铁线话机为墙机352具、桌机3具,用户352号。每户每月收费,墙机5元,桌机6元,分机2元。历年营业(民国)11年亏37元,(民国)12年亏12元。[11]民国初年,日本商人德广于鼓浪屿创办川北电话公司,交换所设大宫前(今中华路12号)。设备有日本产磁石式电话机100门,通话范围仅限于鼓浪屿岛内,有职工30多人。民国12年8月7日,侨商黄奕住以2.33万银元承买川北电话公司全部设备。日商川北电话公司就此停闭。[12]黄奕住收购川北之前,已先购下德律风公司。1922年“商办厦门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开办:厦门电话公司为回国华侨黄君奕住独资办理。黄君在南洋经营糖业致富。上海中南银行为其创办,今为该行董事长。按:厦门为福建最大海口,商业繁盛。黄君因鉴于该处旧电话制之不适用,锐意革新,造福社会,迭聘各国电话专家赴厦计划估价。后选定上海美商开洛公司包办。业于前月订立合同,另建新屋,一律改成新式。共同电话制,即与京津等相同。电线均埋地下,另放一英哩长海线一条,接通对岸鼓浪屿。闻年内可以竣工通话云。[13]
接盘德律风后,黄奕住“增加股本至30万元,改磁石式为供电式”;并购川北后,公司“增设厦鼓通话”。到1930年,又“创设禾山公司”。至1936年,电话公司“厦门一隅现存用户1470号,鼓浪屿310号,禾山有50号,共1820号。全年总收入计约20万元,收支也可适相抵”。[14]电话公司的业务,也不失时机地向周边城镇发展。1931年“一月一日,长途电话告成,可远通海沧、石码、浮宫、白水营、海澄、漳州、南靖、天宝、浦南各属,用户咸称便利”。[15]长途电话由民间经营,交通部很不高兴。1935年时,长途电话被收归国有:厦门通对岸嵩屿之电话,系为便利漳嵩汽车路公司及美孚、亚细亚油公司而设。嵩屿通漳州陆线,系漳嵩汽车路公司自设,交厦门电话局管理。近交通部下令均收归电报局,并派郭荫柏来厦办接收,将嵩屿至厦门认为长途范围,按次收费。[16]
1938年5月后的电话公司,命运也随着国运而改变:民27年5月厦门失陷,该公司厦门交换站被敌占据,禾山交换所中弹焚毁,仅鼓浪屿交换所地处公共租界得以幸免。沦敌七载,损失惨重。其时该公司厦所全体员工不为敌用,决然撤退,大义凛然。[17]沦入敌手后的电话公司,与电报局合并成“厦门电气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下设电报局与电话局,经营电报、电话业务”。其概况:厦门电气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住海后路37号。电话:董事室10号,营业科6号,技术科50号。董事长:卢用川,董事:许古山,监察人:金馥生,技术科长:越保之。为厦港最大之电气通讯机关。[18]
光复后,厦所先由政府接管,几经呈诉,始于(民国)35年4月11日奉准发还,原有美国式设备残剩不及45%。该公司接收于洗劫之余,百孔千疮;又处物价不断升涨,材料来源断缺之时,维持殊费苦心。据发表,(民国)35年度营业亏损达国币9000万元。公司于极度困难情况下,为供应公众需要起见,仍设法扩充400号,于(民国)36年元旦启用。此外,因原有设备被敌拆卸,乃换置日本式机件。由于设计之迥异,话务员工作负担实已增重40%;再加物价波动频仍,用户使用电话次数剧增,遂使接线灵敏效率减退。公司力谋补救缺憾,除积极训练话务员外,并曾拟订办法数项,吁请用户协助增进电话效能。现全部机线设备,最大容量为厦1600号,鼓400号,共计2000号,较诸战前实减500号。[19]1947年出版的《厦门大观》记载了此时的电话公司状况:本市电话设备尚循叫号接线,且话机不敷租与,接线未能称便,实本市交通商业中之一瑕疵也。现厦门有1500号以上,鼓浪屿有400余号。厦港间有海线连接,原亦有线可达漳码,现尚未见修复。深盼不久将来,本市电话交通能有一大刷新也。电话公司设于大元路35号,营业部电话100号,经理室50号,修理部60号,电话号码询问处500号。鼓浪屿即设于龙头路邮局楼上,电话号码询问处100号。[20]连年的战争,厦市经济一片萧条,电话业自然景气不起来。用户“接挂号码,时感不灵”,诉于市参议会,参议会由函请电话公司“督促设法纠正改善”。公司复函,吐露软硬件二重困苦:(一)话务员工作负担之增重。战前美式设备,每一话务员须司140号用户,全无空号。盖本市沦陷原有美式设备,被敌拆换日式设备。由于设计之欠善,遂使接线发生不良效果。照此比例计算,现在每一话务员在职司分配方面言,已较战前增负40%以上之工作。(二)用户使用电话次数之顿增。本公司用户使用电话次数,依照统计记录,民26年度(1937年)平均为1485户,每日22450次;民35年度(1946年)即为1507户,42990次。照此计算,战后话务实较战前繁忙几近一倍。倘就最近数月话务加以统计,尤见拥挤不堪。(三)接线塞子对之减小。两用户通话,系赖话务员以塞子对联通之。美式机件每一话务员司100号用户,有塞子对15对;而日式机件每一话务员司140号用户,亦只有塞子对15对。依照百分率计算,即美式在100号用户中,可以有15对用户同时通话;而日式只约有10对而已。其机会为1.5与1之比,相差甚远。倘使话务员接线率能训练至超越人力限度,在所有塞子对用完之后,亦难作无米之炊。(四)补充材料之缺乏。日式机件部分品,因制造不良,损耗特甚,欲补充时,固无法向原厂家采购,仅能以他厂出品代用。程式未尽适合运用,遂欠灵敏。本公司拟向国外搜求而输入,及外汇又均受管制。申请许可以至定购运输,需时费日,致工务整理之进行阻碍丛生,未能作根本之解。基上述原因,本公司界限迟缓失灵乃不可避免之事实。据查沪榕各地装用自动电话,亦难免有此现象,非独本市为然。盖战后我国各地市情普遍不安稳,金融及物价变动频仍,电话被利用为探价工具,使用次数剧增,以致战前机件之设计难以适应现在非正常之需要。[21]所谓“探价”,也就是打探物价。现代通信工具,就这样走进了经济活动之中。
[1]《厦门市地名志(2010)》
[2]王步蟾《哀厦门(并序)》,《小兰雪亭诗集》卷10。
[3]《厦门电话公司将出现》,《民国日报》1922年2月28日。
[4]《鼓浪屿拟设电话》,《鹭江报》1904年第85期。
[5]《阻止日商建设电话》,《时报》1905年5月12日。
[6]《中国省别全志(1907-1917)福建省全志(第14卷)》,延边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05页。
[7]《德律风公司开办》,《北洋官报》1907年第1444期。
[8] [美]毕腓力:《厦门纵横》,第99页。
[9]《德律风碍难通行》,《新闻报》1908年3月15日。
[10]《厦门电话局失愼》,《电气》1914年第5期。
[11]《交通史 电政编 第2集》,1936年版,第378页。
[12]《厦门市志》卷7 邮电。
[13]《厦门电话公司纪略》,《工业杂志》1922年第10卷第3期。
[14]《华侨日报》1936年8月7日。
[15]《厦门工商业大观》第四章交通。
[16]《漳厦长途电话,交部派员接收》,《新闻报》1935年10月6日。
[17]《商办厦门电话公司概况》,《厦门市商会复员周年纪念刊》。
[18]《新厦门指南》公共事业电话。
[19]《商办厦门电话公司概况》,《厦门市商会复员周年纪念刊》。
[20]《厦门大观》交通 电话。
[21]《本市电话失灵原因,设备管理均欠善》,《江声报》1947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