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前苏格拉底哲学之总结(中)

青史留名的最佳方式是著书立说,在世时就要尽量地去扩散自己的理念,第一让更多人知道,第二让更多人信仰,其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便是自成一派,建立学派,吸引更多同道的追随者、传播者、解释者、研究者。

——坤鹏论

思想上的事情基本是慢比快好,所以古人说深思熟虑,在这五年多坚持每天写作的过程中,越来越体会到慢的好处,不追求速度,只追求所呈现的思想是否达到了自己目前阶段的最高水平,还有就是追求坚持每天写,足够了。

其实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呢!

对于有限的生命来说,每时每刻的质量永远比速度重要得多,所以幸福=快乐时光。

而且,就像坤鹏论在《快!快!快!》中所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本质与人血馒头无异,沾的普通人的血,饱的资本的肚子。”

今天,坤鹏论继续对西方哲学史的前苏格拉底哲学进行总结,主要总结一下主要哲学家。

西方哲学诞生于地中海东北沿岸讲希腊语的地区——爱奥尼亚。

虽然从当时的国家隶属上讲,这个地区更应该归为波斯帝国,从如今的国家疆域划分看,它主要归为土耳其,并且从古至今,历史上也没有存在过一个统一、强盛的古希腊国家体系。

但是,西方坚决地、必须地将其归为古希腊,否则,西方哲学的起源便不能纯粹地属于欧洲了。

在《西方哲学的起源真该归于古希腊吗?》中,坤鹏论曾专门讨论过,可以点过去看看。

爱奥尼亚,凭借着连接欧亚的优越而开放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居民主要由移民构成,没有根深蒂固的传统与关系羁绊,率先成为了当时古希腊商业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随着东方货物的涌入,亚洲民族许多文化成就的知识也随之传来,天文、历法、货币和重量单位,或许还有文字,都首先从东方传到爱奥尼亚人那里,再由他们传至希腊其地方。

公元前6世纪,在爱奥尼亚12个城邦中最南端的米利都堪称当时希腊最富裕的城邦,在这里不同种族、语言和宗教相互混杂着、碰撞着。

几个有钱有闲的米利都人试图摆脱当时对宇宙的一种纯粹神话式的理解,他们就是西方第一批哲学家,他们就是米利都三杰:

泰勒斯:为整个西方哲学乃至科学划了一个伟大的圈——一切是“一”,同时,又为后世留下一个至今还在解答的题目:“一”是什么?他的答案是:水。

阿那克西曼德:“一”是不确定的无限物——“无定”,正是他开创地将“一”指认为抽象的、看不见的东西,他认为,所有看得见的、现实的东西,都有生灭,而“一”应该是永恒的,所以“一”必然是“无定”。

因为阿那克西曼德已经开始脱离物质谈论本质了,所以也被后世认为是作为独立学科哲学的真正创始人。

阿那克西美尼:他认为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终究还是一种过于抽象的概念,毋宁说它是本原,不如将其视为万物生成灭亡的原则或规律的概括更适合,所以,他将自己的学说打造为: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

也就是选择一个确定的物质作为原初物质,将“无定”作为其原则,前者是变化的,后者是不变的。

他提出气是万物之本原,万事万物是处于压缩和膨胀的不同阶段的气,隐隐约约中有了量变到质变的思想。

这些最初的西方思想家,他们一步一步地、一个人站在另一个肩膀上地,先规定了万物的本质是“一”,然后试图辨识“一”是什么。

紧接着,很像中国墨子的毕达哥拉斯来了。

如苏格拉底一般,他除了身后的一串脚印什么也没有留下,没有任何著作。

他的思想带有神秘色彩,试图用数来解释万物。

他因为对母邦萨摩斯政治改革结果完全违背其初衷而倍感失望远走他乡,在有着俄耳甫斯教深厚基础的南意大利的克罗敦成立了一个神秘的教派,专门研究科学,但其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性运动,在克罗敦,他们从事货币铸造,建立与新型工商阶级的联系,参与城邦政治。

从哲学成就上讲,毕达哥拉斯学派不仅是承前启后之人,而且就像坤鹏论曾讲过的:“全部的西方哲学史是柏拉图的注脚,但是,柏拉图很可能是毕达哥拉斯的注解。”

泰勒斯为西方哲学画了个大圈,但是相对简陋粗糙,而毕达哥拉斯学派继而将这个圈加以完善、定型。

正如罗素在其《西方哲学史》中所评价的:

“毕达哥拉斯开启了神学与数学的结合,对宗教和哲学的影响一直持续到近代。毕达哥拉斯之前的俄耳甫斯教义与东方宗教的神秘主义无异,但是数学与神学结合后,使得西方宗教带有了明显的理性。毕达哥拉斯使得东西方的宗教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其实何止哲学与宗教,就连科学也一样,人类科学得以登堂入室,甚至成为近现代的学科之王,也得益于数学在其中的中流砥柱。

毕达哥拉斯学派确定,“一”是数字1,是被称为单子的一种小微粒,是数字和数学的和谐为万物提供了基础结构。

正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将阿那克西美尼懵懵懂懂表达出来的“也变,也不变”明确成了学说,其中“一”是永恒的,是不变;宇宙源于“一”与多的对立斗争,是变。

毕达哥拉斯学派还继承和发展了阿那克西曼德,既抽象又形象地将“无定”指为数字1,并且更倾向于探究原则,而不太纠缠具体的元素是什么,直接将具体物质给扬弃了。

不过,数还不是纯粹的思想,当然它也不是感性的东西,用黑格尔的话讲,数是一种非感性的感性事物。

而且,该学派提出了宇宙的最小单位是小粒子,它们结合成元素,继而生成万物,可谓原子论的鼻祖。

可以说,毕达哥拉斯之后的古希腊哲学家,基本都深刻地受到了他的影响,甚至他们学说的根基都可以归为毕达哥拉斯。

巴门尼德创立的爱利亚学派,针对毕达哥拉斯的“也变,也不变”,直接抛弃了变,只追求不变。

他非常干脆地将除了1以外的数全都去掉了,甚至连1的数的形式也不要了。

也就是说,他将思想与感觉形式以及数的形式全部抛弃,出现了纯粹的思想。

他把1叫做“存在”,或者叫做“是”。

在他眼中,世界的本质只是这个“是”本身,这个“存在”,就它一个——单一、不变且不可分——真理。

而我们所持有的,周围世界中存在着多样性和变化的日常观点都是意见,都是完全错误的。

巴门尼德的学生芝诺一生都在为老师的观点辩护,并提出了多个悖论以表明:我们对于世界的常识观点比巴门尼德的“一”的观点更为荒谬。

赫拉克利特是一个被后世误解颇多的哲学家,很多人将其单纯地理解为巴门尼德“不变”的对立面“变”——万物流变,无物永驻——流变论者。

其实他是毕达哥拉斯“也变,也不变”忠实的继承者,与巴门尼德是一对思想孪生子,是恒定论者。

他说:“那些踏进这同一条河流的人,流动在他身上的总是不同的水。”

他的学说相当朴素地提出了对立统一,对立是变,统一是不变,河水时刻变化,但是河床不变,人也不变,所有对立由“一”生成,所有对立统(归)“一”,

变在不变的掌握之下,不变的是“一”,不变的是“一”的实在形态——永恒的活火,不变的是“一”的第一形式——时间,不变的是“一”的思想——逻各斯,不变的是“一”的过程——“一生万物,万物生一”的永恒循环。

万事万物,变,也不变,变在对立,不变在“一”。

“一”就是多,多就是“一”,多,乃多样性之意。

崇拜赫拉克利特的黑格尔总结得非常好:一切皆流转,无物常驻,仅“一”常存。

接下来的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主张,宇宙是一个巨大的涡轮,将它的各种元素搅合在一起,通过一种有条理、有结构的方式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万事成物。

非常擅于继承、整合并发展前人思想的恩培多克勒认为,世界本原是四种主要元素——土、气、火和水,这就是曾经占据历史很长时间的真理——四根说。

他又继承和发展了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将推动宇宙和万事万物生成的力量和原则确定为爱和恨(和谐与争执),它们使宇宙中纷繁的元素或相互融合、或彼此分离。

阿那克萨戈拉是第一个将哲学带到雅典的哲学家,他主张,元素是无限的,称之为“种子”,肉有肉的“种子”,黄金有黄金的“种子”……但是每个具体事物都包含有所有种类的“种子”,它所呈现出来的具体样貌与特性,只是因为某种“种子”在其中占了绝对优势而已。

阿那克萨戈拉对于西方哲学最大的贡献是Nous(奴斯),宇宙形成之前,所有“种子”混沌一团,自为的、拥有为所欲为特权的、自主自决的、自己是自己原因和目的的Nous(奴斯)在某个点突然无目的地开始运动,就像小石子投入水中所产生的涟漪那般,渺小的一点运动渐渐形成越来越大的漩涡运动,当所有“种子”被卷入其中后,宇宙和万事万物的生成也就开始了。

尼采认为,原始运动是Nous(奴斯)的自由意志的无目的行为,而这个自由意志的性质“类似于孩子游戏或艺术家创作时的游戏冲动。”

在阿那克萨戈拉这里,绝对成为运动的和自身规定的思想,思想是本质,这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很大的进步。

最后,属于巴门尼德爱利亚学派传人的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因为反对巴门尼德不存在虚空的观念,集前人思想于大成,提出了原子论,它与我们现今抱持的自然观最为接近——最初在一个空虚的空间,最小的、不可见的、不可再分的原子在其中因为漩涡运动而聚集成团,从而生成了宇宙、万事万物。

古人曾经将同时代的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相提并论,甚至认为在创造力方面前者还要高出后者一筹,可惜这位淡泊名利、一生致力研究和沉思、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没有创建自己的学派,虽然写下了众多著作,但大多数著作都散失了,至今只能看到若干残篇断简。

所以,青史留名的最佳方式是著书立说,在世时就要尽量地去扩散自己的理念,第一让更多人知道,第二让更多人信仰,其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便是自成一派,建立学派,吸引更多同道的追随者、传播者、解释者、研究者。

这对于思想、学术甚至是最为重要的。

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就是个中典型的典型。

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到的是,在古希腊,哲学的兴起、发展、鼎盛与经济密不可分,所以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就像希腊地理情况一样——有着东西两方,基本分为两派:一派是东方的小亚细亚的各家哲学,一派是稍晚的西方的希腊人的意大利的各家哲学,又可简称为:爱奥尼亚哲学和意大利哲学。

小亚细亚以及附近诸岛的哲学家有: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赫拉克利特、留基波、德谟克利特、阿那克萨戈拉。

意大利的哲学家有:生于萨摩斯岛而长于意大利的毕达哥拉斯、色诺芬尼、巴门尼德、芝诺、恩培多克勒。

除了地理位置的区别,在哲学思想上,东方是感觉的物质的一面占优势,西方则是思想占优势,思想在思想形式里面被当作原则。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坤鹏论
(0)

相关推荐

  • 【古希腊列国志】小亚细亚古希腊城邦:米利都(下)

    小亚细亚古希腊城邦:米利都(下) ②阿那克西曼德:无定 米利都学派的第二位哲学家是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10年~前546年).他是泰勒斯的朋友和学生.他从泰勒斯的前提出发,对本原问题作了另外的回答. ...

  • 坤鹏论:前苏格拉底哲学之总结(下)

    人生注定是场悲剧,因为死亡没有概率,既是注定的,也是公平的,所以,对待活着能够遭遇的绝大多数悲惨的态度当如塞涅卡所说:"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坤鹏 ...

  • 坤鹏论:前苏格拉底哲学之总结(上)

    一直以来,宗教.哲学.科学之间都是一步之遥,因为客观上讲,它们在本质上是无异的. --坤鹏论 一.柏拉图以来的哲学家只是"他们的不肖子孙" 到这里,前苏格拉底的古希腊主要哲学家,坤 ...

  • 坤鹏论:为什么哲学与修辞学如此对立不容?(上)

    愤世嫉俗往往源于太喜欢这个世俗,其中道理很简单--绝大部分的恨源于爱而不得. --坤鹏论 坤鹏论写到这里,大家一路跟着读到这里,我们基本也了解了哲学与修辞学一直的关系. 自古希腊时期起,它们便处于对立 ...

  • 坤鹏论:为什么哲学要对修辞学转向?

    不管做什么,既能找出一堆支持你的道理,也会有不少反对你的道理,凡是模棱多可,正反皆有理,都不值得浪费宝贵的脑细胞,更不值得为它们停下前进的脚步,连一丁点儿的踌躇都不要有! --坤鹏论 一.没有所谓的真 ...

  • 坤鹏论:为什么哲学与修辞学如此对立不容?(下)

    偶然的机会永远留给必然有准备的人. --坤鹏论 一.从概率看哲学与修辞学 坤鹏论认为,如果从更本质的角度看,哲学和修辞学完全代表了人们在这个概率世界中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 西方传统主流哲学--是确定 ...

  • 坤鹏论:为什么哲学与修辞学如此对立不容?(中)

    科技背后不是科技,而是人. --坤鹏论 一.理性面对人事,往往束手无策 17世纪,欧洲是全世界最耀眼的所在. 随着科学在那里萌芽.发端,"理性与科学"便成了一直延续至今.蔓延全世界 ...

  • 坤鹏论:为什么哲学初学者最好读柏拉图的著作?

    万物流动,人也不例外,特别是那些不停思考.不断实践的人,他们每一天都是新的. --坤鹏论 坤鹏论本想浮光掠影地介绍一下柏拉图的著作,但是,很快就发觉这违背了自己的写作初心. 而且,越是学习越是写,越感 ...

  • 坤鹏论:苏格拉底的探问(下)

    苏格拉底用一己之力.身体力行告诉人类以及他的后世同行,作为哲学家的力量不在于提出这样那样的哲学理论,而是在于他有能力逼使人们反思. --坤鹏论 历史小档案 古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时期 时间:公元前4世纪 ...

  • 坤鹏论:苏格拉底的探问(上)

    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什么时候,权力常常可以与权利画上等号. --坤鹏论 历史小档案 古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时期 时间: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2世纪 哲学命题:如何能更好地活着.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 座右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