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学王羲之,为什么欧颜褚赵各不相同?
這是目前網絡上
頗受好評的書法講座
香港“黃簡藝術工作室”出品──
書法三級課程「裹束」
第二十二集|用筆和裹束的要點
书法入门(ID:shufarumen)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筆記|
L3-22 用筆和裹束的要點
先講講三級課程的大綱,課程的進度。
三級課程講到第19课,是講字像和字像的六個要素。這六個要素分成兩組,筆勢和用筆。
所謂裹束,就是把筆勢和用筆加起來,大圈加小圈。《玉堂禁經》最後就裹束、筆勢和用筆講了三句話,每個一句,提醒要點。
對於筆勢而言,“其要在權變”,這是20課、21課的內容,我舉了不少權變的例子。那關於用筆和裹束,《玉堂禁經》又講了什麼呢?這就是我今天要介紹的內容。
一、《玉堂禁經》論用筆要點
他是這樣講的:“夫用筆起止,偏旁相背,其要在蹲馭。”這裡有三個短句,我一個一個解釋。
1.1 用筆起止
“用筆起止”是什麼意思?“用筆起止”就是起筆和收筆,俗稱小圈。一根線條的兩端,必有起筆動作和收筆動作。這些動作是最容易看到前人怎樣用筆的。
所以包世臣說:“用筆之法,見於畫之兩端。”歷來學書法,須看真跡,看真跡就要留心人家怎樣起筆和收筆。
一個筆畫,拿最簡單的“一”字來說,如果你遮去兩頭來研究用筆,那是看不出什麼的。只有看它的兩頭,才知道毛筆是怎樣用的。
如王羲之這個“一”字,起筆尖鋒入紙,迅即下蹲轉為側鋒,以兩面換的方法,取兩分筆運行。寫到尾巴,頓筆回收,把筆心收直。所以起筆是尖鋒轉側鋒,收筆是側鋒轉尖鋒。真行草書的寫法,就是兩個筆鋒輪流轉換。小圈是筆鋒轉換最明顯、最清楚的地方。
包世臣是清代碑派的代表人物,碑派崇尚魏碑。魏碑的筆畫起止往往是方的,那些方筆只是刀刻的痕跡。於是包世臣轉口說要看筆畫的中段,大講中段“實而不空”,這樣才能跟他提倡用筆 “平鋪紙上”相配合。其實他心中是知道用筆勢看兩頭的,不要上他當。
毛筆鋪成了油畫筆,那小圈上筆鋒的轉換就沒有了,兩頭當然沒什麼看頭了,說看中段只是掩飾而已。
1.2 偏旁向背
第二點講講“偏旁相背”。“向背”包括兩種關係,相向和相背。相向又稱相對,就是面對面;向背就是背對背。“偏”指左邊,“旁”指右旁。
這裡不是說文字偏旁部首,而是指左右筆勢的呼應關係。
向背關係我早就講過,我在二級課程 16 課講排點時,給大家看這三個“門”字,褚遂良、米芾和顏真卿處理左右兩豎的走勢不同,分別是相順、相背和相對關係。不過這兩筆不是一次過寫成的,中間還加有其他筆畫。
一次過寫出來的,如《蘭亭序》“其”字,下面兩點就是相對橫排。
顏真卿《清遠道士詩》這個“川”字,先寫兩豎用裹向左彎,然後第三筆用蠆毒勢向右彎,形成和前兩豎相背的筆勢,顯然這是精心設計的。
歐陽詢《三十六法》就講到“向背”。他說:“向背: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體勢,不可差錯。相向如'非’、'卯’、'好’、'知’、'和’之類是也;相背如'北’、'兆’、'肥’、'根’之類是也。”
宋代姜夔這樣說:“向背者,如人之顧盼、指畫、相揖、相背。發於左者應於右,起於上者伏於下。大要點畫之間,施設各有情理,求之古人,右軍蓋為獨步。”右軍就是王羲之,王羲之的字點畫呼應非常好。
張懷瓘和張旭都是盛唐時人,他們的話受前人影響。
早在初唐,孫過庭已經講過同樣的話。孫過庭說他教學生只講四個字:執、使、轉、用。執就是執筆,使轉我們都懂了,所謂“用”就是“點畫相背”。當你會執筆,會使轉,用筆時表現點畫的姿態和呼應,這就是筆勢,書法就成功了。
筆勢之間的呼應,如果寫實了就是帶筆或牽絲,寫虛了就是飛度。
如王羲之這個“俯”字,右旁點橫奮筆勢,上點覆,下橫仰,這是相對關係,或者叫相向。
請注意這兩筆的呼應關係怎樣體現的呢?就是下面一橫的起筆,指向上面一點的收筆,上面一點寫完以後,把筆鋒從側鋒收為尖鋒,這樣下一筆起筆,可以順順當當地用到尖鋒,而入紙之後,再一次轉為側鋒寫這個橫筆。
這就是兩個筆鋒的轉換,也就是說,大圈點畫的呼應,是由一收一起兩個小圈表現出來的。
1.3 其要在蹲馭
這樣一說,可以理解為什麼《玉堂禁經》說用筆“其要在蹲馭”了。“蹲馭”是“九用”兩個用筆動作,“馭”是“九用”之三,“蹲”是“九用”之四。“馭”是筆心垂直下紙,“蹲”是壓彎筆心。“馭”是用尖鋒,“蹲”是用側鋒。
書法只有兩種線條:一是尖鋒線,又稱骨線。二是側鋒線,又稱肉線。
在實際操作中,總是尖鋒和側鋒交替使用的。《玉堂禁經》說的比較隱晦,用“蹲馭”這術語替代兩個鋒。所謂“其要在蹲馭”,指出用筆要掌握兩個筆鋒的用法。
回頭來看《玉堂禁經》這句話,現在就比較明白了:“夫用筆起止,偏旁向背,其要在蹲馭。”所謂“用筆起止”是點畫之內,這是實寫,小圈。所謂“偏旁向背”是組織點畫之間的聯繫,這是大圈的功能。用白話文來說,就是點畫兩端的小圈以及大圈筆勢之間的呼應,一起一收,根本就在於兩個筆鋒的替換運用。
二、《玉堂禁經》論裹束要點
《玉堂禁經》對書法三要素提點了三句話,筆勢要點是“要在權變”,用筆是“要在蹲馭”,那裹束要點是什麼呢?
他是這樣說的:“改置裹束,豈止於虛實展促?其要歸於互出。”我還是逐一解釋這三個短句。
2.1 改置裹束
第一個短句是“改置裹束”。裹束大圈加小圈,一個字寫出來了,“改置”的意思是調整位置,也就是結字。
第五課、第六課就是講結字的,我舉過一些例子,如“仁”字。立人勢加奮筆勢,裹束起來,“仁”字大圈有了,小圈調鋒點還沒有加,但看起來已經不大對頭,右旁的“二”字太低了,這就需要調整,也就是“改置”的意思。
你看這兩個“何”,取勢是一樣的,小圈節點有點不同,如智永這一橫是頓筆收,而文徵明是挫筆收。智永這一豎下面是鈎,暗節點,而文徵明是用了趯,明節點。但這兩個結字很不同,左邊的立人勢有高有低,影響到最終的整體效果。
又如上次講到“聞雞起舞”的“起”字,這兩個大圈取勢也是一樣的,但結字相差極大,王羲之把右旁的“巳”當“尺”字那樣寫,整個字和原來的“起”字相差不大。歐陽詢這“起”字,本來長捺他縮短了,本來短豎卻拉得非常長,似乎要使你吃一驚。
也就是說,“改置裹束”的結果可以造成全新的字形。
顏真卿寫“鄰居”的“鄰”字,《顏氏家廟碑》耳朵旁在左邊,而《勤禮碑》搬到了右邊。這不是他的發明,隸書中就有這樣的寫法,顏真卿只是搬用了前人改置的結果。
再如“群眾”的“群”字,歐陽詢把“羊”寫在“君”的下面,柳公權把“羊”搬到“君”的右旁。
《陰符經》有三個“故”字,其中兩個寫法一樣。第三個“故”字,最後一捺故意縮短了。這樣的例子非常之多,都是“改置裹束”的手法。
2.2 豈止於虛實展促?
接下來是這個短句,“豈止於虛實展促?”這裡有兩組意義相對的詞,一是虛實,二是展促。“虛實展促”通俗地說就是長短疏密。
你看這兩個字,智永比歐陽詢寬博,有隸書意味。歐陽詢緊密,中心收實,但歐陽詢險勁猛厲, 智永雍容安詳。
王羲之寫“藏”字,戈法很長,佔地很寬。智永《千字文》保持這個特點,智永有很多地方近似 王羲之《蘭亭》等的寫法。這個字重心在左邊,而右邊依靠戈法佔住地步。褚遂良《雁塔聖教序》、《陰符經》戈法都是長的。
這些都是王羲之系統的書法家,一脈相承。到顏真卿變法,戈法就短了,跟北魏那些民間書法的戈法差不多。
又如“義”字,也有一個戈法。你看王羲之寫的真書和行書兩個“義”字。簡直就像一個跳舞的人,身體向左,一腳向右伸出,姿態非常優美。智永也寫出了這個特點。
虞世南、張旭戈法也很長,但整個字已經放平了。沒有王羲之、智永那種側勢。到顏真卿、柳公權,頭大而戈法短,趣味大不相同了。
我幼年寫柳公權很多年,中年學王。幼時的習慣要改過來,就要花很大的力氣,很多精力。
清人徐用錫說:“大抵用筆盡之鋒中,結字盡之展促。”“展”就是伸展,張開。“促”與之相反,就是局促,擠迫。用筆要點全在用鋒,而結字的重點是哪裡要舒展,哪裡要收緊。就裹束而言,“虛實展促”還是講結字。
歷史上的書法家,幾乎都臨寫過王羲之《蘭亭序》。
這個蘭字,趙孟頫臨本草字頭太大,結構鬆掉了。下面的門,取勢脫軌,中間兩橫不是王羲之原來寫法。就結字而言,同時代的俞和臨本還好一點。但俞和的草字頭同樣左右太疏,且過大壓迫下面部分。一個字,哪裡要收縮,哪裡要舒展,弄錯了就不好看。
再來看一個字,王羲之《蘭亭序》中的“盡”字。這個字沒有一處是放平的,動感強烈。石楯勢中間一長橫非常精彩,因為這個字筆劃多,顯得長形,這一橫把左右的空間補上了。
傳為虞世南摹本,大致都可以。但太實,白位太少,通常說有黑氣。傳為褚遂良摹本,這一長橫僵硬,下面兩短橫也是,好像木棍,不見手腕。趙孟頫把中間三點改為兩點,這是創作不是臨摹了。且上下脫離,字中出現了虛空,大忌。
2.3 其要歸於互出
這樣就有一個結論:“其要歸於互出”。裹束的要點,就是調節虛實展促。太虛太實,太長太短都不好。不要偏於一律,“互出”就是各種效果都有。
好的字帖王羲之、智永要多看多臨。《陰符經》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門帖。大小圈都好,希望各位多加研究。
现在我把《玉堂禁经》关于书法三要素的总结完整的给大家念一下:
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此为法书,苟守一途,即为未得。夫用笔岂止偏旁向背,其要在蹲驭起伏,识势岂止放散水烈火,其要在权变改制;裹束岂止于虚实展促,其要归于互出者;晓此三者,始可言书。
那我們三級課程是不是講完了?沒有。筋節骨肉皮血是物質的東西,人還有精神。前面講的都是技法,精神的東西在書法中就是心法。只有這兩樣加起來,才能完整地表達你的字像。
下一堂課開始講心法。謝謝。
本節要點:
用筆“其要在蹲馭”。
裹束“其要在互出”。
《玉堂禁經》三要素的總結語。
複習思考:
《玉堂禁經》說:“凡工書,點畫體理精玄,約象立名,究之可悟。豈不以點如利鑽鏤金,畫如長錐界石,仿茲用筆,坐進千里。”前一句講識勢,後一句講用筆,作者認為哪一個更重要?
沈尹默先生臨《蘭亭序》“春”字,哪些地方改置了?請你評點一下總體效果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