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马云退休的资讯持续刷屏。即便中秋佳节,估计马老师也取代了嫦娥姐姐,成为了占据各位内心的那个人。马云在商业上的成功,对经济对社会的贡献,无需多言。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如果马云退休后,重新再来一次创业,能再做出第二个阿里巴巴吗?也就是再过二十年,当马云七十多岁的时候,他还能不能再续写前二十年自己的人生辉煌?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其实也对应着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或者更根本的,对世界的认知水平。当然,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我肯定有自己的观点,暂不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多地听到的是第一段红色的表达。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水的冰点是零度,是一个自然界的规律。而股市下周会不会上涨,是一个不确定的事情,最多只能说上涨是一种可能,无法确切预测。以上对于水的冰点和股市上涨的不同表达,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系统不同的认知体系。对于自然界而言,我们通常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确定的规律和结果。尽管这些规律事后可能被证伪,但只要在一定前提下,它们总是确定成立的。例如牛顿力学体系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于社会系统而言,确定性的结果,几乎很少存在。这是因为,社会系统由人构成,而人的思想和行为,又具有高度内生的相互影响的特征(反身性)。这样,要像观察自然界那样观察社会系统,就变得极为困难甚至不再可能。人的思想(包括情绪)可以被观测和建模吗?
3
社会系统充满了主观偏见和个人情绪,这些东西没有办法像自然界一样被客观定义和推演,也无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进行计算和建模。但好在,社会系统里的各个对象,在加总后,会呈现某些相似的特征或者规律,这给了统计学处理社会问题的方法论基础。因此,如果稍微有一些学术常识的人就会知道,处理自然科学的数学基础是比较经典的数理逻辑。而处理社会科学的数学工具,则是概率与统计学。学过概率统计的同学对于诸如“假设检验”“P值”“第一类第二类错误”等名词不会陌生。它们共同指向了一个事实:理解人类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使用的不同认知体系和工具,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进行社会现象的归因。由于人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较多地学会使用经典的确定性的数理逻辑进行推理,而较少地接受统计思维的训练,这导致人们在对社会现象进行归因时,非常容易发生错误。比如,人们常常觉得,念了一个好大学,就意味着有一个好工作等着。直到后来有人真的好大学毕业依然求职困难,才发现这种思维是非常朴素简单甚至是错误的。能不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能否实现财务自由,能否找到一个如意的恋爱/结婚对象,创业能不能成功,股票下周能否上涨......以上问题,都是典型的社会系统里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维的,绝非简单线性的。没有女朋友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现象,它的归因怎么能简单归到优秀与否上面呢?可能是我自己根本现在不想找呢?这个原因很可能你是观测不到的。这就是社会现象的迷之魅力。最后,让我们回到马云如果重来一次这个问题上。同样地,这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社会系统的问题。决定一个人创业是否成功,能否成大事,成伟业,是由非常非常多的相互影响并不独立的因素共同决定的。这些因素,有些能被我们观测到,有些根本不能。家庭、性格、才能、志向、时代背景、团队、竞争策略......这些因素很多我们是无法清晰观测到的,比如性格和家庭,可能还有些因素我们根本无从考证。这就是为什么我从来都认为,伟大的成功,从来都是不可复制的的根本原因。要复制,其实就是在用自然科学的思维处理社会问题,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即便我们能观测到的一些因素,例如时代背景,这个最大的宏观变量,也不可能重现。互联网时代的发轫,人口红利的爆炸,这些都对马云和阿里巴巴的成功,提供了绝佳的基础条件。如今,这些条件早已不再具备。因此,任何伟大的成功,一定都不是去“复制”某个历史的成功,而是正好符合了当下的大趋势大环境,解决了当下人们最需要被解决的问题。人们能学习的,仅仅只是抽象出来的,一些“类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结论而已。而这些,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马云。讲了这些,大概各位就知道我对开始提出问题的答案了。即便马云现在拥有了多多多得多的资源和经验,让他重新创业一次,也不可能再续写一遍阿里和他本人的辉煌。原因是,很多不可观测的因素,变了。很多可观测的因素,也变了。这些东西,具备不可复制性。哪怕成功者本人,也一样无法“再成功一次”。亦因此,学习那些可以被观测到的成功的原因,大体上能让你变得更好,能成一些小事。但要成大事,通过“学习”,是不可能完成的。
马云曾不止一次地说道,“如果马云能成功,那么每个人都能成功!”,这可能是天底下最善意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