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效应——潜在你内心深处的心理症结

文/诗来

心理学上的斯德哥尔摩效应已经不是一个新鲜名字,这个心理学名字源于1973年8月,瑞典两名罪犯试图抢劫斯德哥尔摩市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
然而四名受挟持的银行职员却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为他们筹措辩护资金,他们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且感激歹徒非但没有伤害还照顾他们,并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
其中一名女银行职员,甚至爱上了一个劫匪,并在其服刑期间订婚。
自那以后,40多年来,斯德哥尔摩效应已经成为一个最广为人知的心理学名词,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该效应,就是“受虐倾向”。
每个人内心深处多多少少都有“受虐倾向”,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都有赌徒心理。
是的,一旦赌徒心理和受虐倾向结合在一起,人性就会变得十分微妙。
什么是赌徒心理呢?简单说就是,任何一个人在任何博弈中都不喜欢输,但既然是博弈,就一定有赢有输。输了的人,想尽一切办法也要连本带利捞回来,否则Ta就寝食难安。
赌徒心理在股市和感情博弈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是有成本的,当一个人的成本和收益失调时,Ta往往不是及时止损,而是继续付出,继续加码,期待有朝一日能连本带利捞回来。
当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期待”只能落空。
即使明知会落空,但他们还是不喜欢止损,而是一边继续加码一边安慰自己,说“好运气很快就降临到我身上了,再坚持坚持”。
而人们之所以会如此执拗,是因为人性深处无法接受自己的“愚蠢”。当你对一件事付出很多而收益甚微的时候,这说明你一开始的选择就错了,你一开始就做了一个很愚蠢的选择。所以,及时止步,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大部分明明知道这一点,但他们无法接受自己因为愚蠢而作了一个性价比极其低的决定,对于人性来说,承认自己愚蠢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99.9%的人都没有敢承认自己愚蠢的勇气。
斯德哥尔摩效应体现在感情上的最佳模型就是,人们往往会喜欢伤害过自己的人。
一直在遇到赵敏之前,张无忌一直都是一个老实人,或者说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
之所以说张无忌随遇而安,是因为此前他做的所有决定都是别人顺风推水而做的,他从未真正依从自己的内心而做过任何决定。
张无忌之所以向胡青牛学医,是为了救治被金花婆婆打伤的人;之所以练习九阳神功,是为了祛除自己体内玄冥神掌的寒毒;之所以练习乾坤大挪移并掌管明教,也是依小昭所托而解救明教于水火之中。
甚至,后来他之所以向张三丰学习太极拳、太极剑,也是为了击退前来武当挑衅的赵敏手下的剑客。
而赵敏恰恰是一个所有的事都自己做决定的人。任性刁蛮、不符常理、霸道自负,这是赵敏刚出场的特点。
更重要的是,赵敏刚出场就多次戏弄了张无忌。随着两人接触的加深,这种戏弄无异于一种伤害。
赵敏特殊的身份,以及古怪多变的行事风格,都让张无忌多次在大庭广众之下“下不了台”,甚至于引起了明教内部的非议。
毕竟,明教以抗元为己任,教主却跟一个蒙古郡主来往密切,这实在是太不合适了,即使张无忌对明教有大恩。
其实,在绿柳山庄初遇赵敏时,张无忌心里的天平就松懈了。杨逍、韦一笑这些人虽然是他的手下和朋友,但他们的年龄比张无忌大,性格和张无忌也不完全投和。更重要的是,他们太听张无忌的话了,反而让张无忌不会太喜欢他们。
是的,人性就是这么矛盾。一方面,每个人都喜欢听自己话的人;另一方面,人们内心深处又不喜欢太听话的人。
那个伤害过你的人,要么成为你的死敌;要么成为你的好友。不光是张无忌,任何人都是这样。

“随手写,随心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