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签章丨内观
子曰:君子(生命)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杀伤力)。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1.8
01
人或生命,是一种充满魅力的存在。
不管是讨论人,还是讨论生命,不会比讨论宇宙更容易。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生命过程通过三个不同维度展开:
第一、肉眼可见的物质(现实)维度;
它包括人的全部所作所为,以及一切可能被称之为“现实”的事。
比如贫穷。恋爱。旅行。工作。写文。去教堂做礼拜。漂泊天涯或嫁入豪门。
第二、性情维度;
也就是人的感受和心理。人对“现实”的反应、感受和想法。
比如穷,残疾,这是一种现状,是一种发生在柴米油盐和肉身层面的匮乏或苦痛经历。但是你对这件事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呢?焦虑?恐慌?不安全?或是去到另一种可能?……这是第二维度。
第三、灵性维度;
即、关于“现实”的价值与意义。
比如时隔多年,你会去总结或琢磨某个事情的“发生”,它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它如何让你成为了现在的自己?
换言之,你获得了一种“觉知”,了解到所经历的事情是如何被植入到你的成长之中。
通常,这样的自省能够让我们调整对某些事件的记忆,这个复盘过程已经在一定程度带入了“自我觉察”。而这些觉察,或许是当时的我们所无法体会的。
如果你可以将这三个维度的顺序整个颠倒过来:以价值和意义为源头,再去到心理和感受,继而发生一些物质维度的事情。这会不会就成了现实世界里的“心想事成”呢?
或者说,真正障碍我们生命成长的,到底是现实?还是人的感受和觉察?
显而易见的日常是:生命布置了舞台,但是不同的人写出来不同的剧本。
02
对于第三维度而言,儒释道禅的精微度都是惊人的。
我们这一生需要学习什么?这一生的经历在我们整个生命蓝图里有什么更加深远的目的?百年之后我们又将如何来看这一去就不复返的流光?……这是儒释道禅都已经明察秋毫的事情。
最麻烦是第二维度。佛陀、老子、孔子或是达摩,他们左右不了人的感受和反应。
一个人在面对失恋或是困顿时,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不同的物种,不同的反应。同样的发生,诸多的边界。就像阅读一篇文章,有人微笑,有人不屑。每个人的感受目录,内容大纲不太一样。
再到第一维度,就“无常”两字了得!这人间恐怕再没什么词汇比“无常”更形象了。不确定性,通杀天下。
就好比我们心里渴望的认可。不管干什么,都为了要得到嘉许和赞美,然后不停的努力和拼搏,可就是得不到。越是得不到,越是去争取。一路忙,一路折腾,一路气喘吁吁心急火燎,一眨眼已经沧海桑田廉颇老矣。
一久未联系的朋友问,最近好吗?我说,不好。他觉得很诧异,不会吧,怎么了?我跟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欢喜和困顿。好或不好,都是生命最真实的状态。
现实的发生,看起来貌似很有杀伤力,但如果我们认真体会,更有杀伤力的,其实是我们的感受和觉察。
我有时候也会尝试透过电话、文字、语音去感知对面那个生命,他有什么样的快乐想要分享和释放?他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和祝福?他渴望什么样的力量和距离?他到底碰到了什么暂时障碍自己成长的麻烦?……未必都准确。但是我会去感知和觉察。
每个人都曾经或正在做小孩子,总想证明自己值得被爱,被认可。但是呢,这是个深不见底的无底洞。因为不管人家怎么认可你,你都会质疑:这是真的吗?为什么我父母不这么看?为什么我身边的人会都觉得我不行?你是不是在安慰我?
换言之,长不大的意思,就是永远都在希望别人来认可。
能不能自己认可自己?耶。我今天主动跟某人道歉了,真棒。就够了。至于别人认可与否,真的很春秋战国了。
就像我们开心快乐的时候,根本不会去关心世界发生了什么;后来为什么会关心起来这个世界呢?因为你心里是空的呀。一大个洞。然后你就努力用一些东西来填,一会儿用名来填,一会儿用利来填,总是填不满。
填来填去,你就疲惫了。你于是开始怀疑人生,但是呢,你从来不去怀疑自己的感受。
我们的感受。那种老旧的感受模式,好多年了。一直那样。人都一米八了,感受模式还是小孩子的状态。表面微笑着,心里嘟着嘴,渴望被无条件地爱和包容,渴望被欢喜地接纳和赞美。
可是我们父母忙,或者甚至有些“笨”,他们没有意识到。然后你就一直等。等着等着,就等了几十年。痴情地等。继续等。一直等。等一阵春风缝合疗愈那个伤口……
自己闲着没事,就一直扯那个伤口。然后难受,寂寥,灰心,再一次进入“没有人疼我”的轮回。
谁会叛逆?谁在叛逆?何为叛逆?人的对着干,只是想要获得更多的爱。然后慢慢明白:与其质疑人生,不如去调整感受和方法论。
一定是在方法论上出了故障。感受,就是一种反应模式,像APP程序一样,像航空管制和公交路线一样。要慢慢去看见:耶。我去你大爷,你TM蒙了我这么久,亏我还一直把你当知己呢。
正是那个一直被你视为知己的家伙,时不时怂恿你难受一下,抓狂一下,叛逆一下,愤世嫉俗一下,绝尘而去一下……很多套路,很多名堂。
如果有一天,你可以定下来跟它商量:
你牛逼了这么多年,也没见你牛逼出点什么灵芝;要不,我们换一种方式去牛逼吧!
以前一碰到这种事你就难受,这回我们尝试不难受一下好不好?或者说,我们一起呆在难受里,只要还有一口气在,提前说好,谁也别跑,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当然,这需要练习。持续练习。很不要脸地练习:有时候,我们往往要做出“错误”的选择,才能去到正确的地方。
03
曾听一中医朋友聊过“预防中医”:生命是一个广袤浩瀚的全息整体,充满神秘和启示。当大家试图将其解剖,掰开,捏碎,就会出现灾劫、反讽和铺天盖地的自欺欺人。
我读《论语》的时候,不会把孔子投射为圣人或权威。或者说,我不会把先生投射为任何人。
但是我会尝试去感知这个春秋时期的生命,他怎么思考?怎么感受?怎么觉察?怎么困顿?怎么畅想?……就像见到一位老中医,听他说话,跟他聊天,任他把脉,看他开方,我们可以一起去到生命的领悟,我们可以共同创造生命的奇迹。
若深究起来,《论语》也算是“预防医学”的鼻祖了。忠、信、仁、义,礼、智,孝、悌,多牛逼的华夏“汉方”啊。
用心读完《论语》,自己都可以给自己抓药了:“觉察”三分,“感受”三分,“现实”三分,“子不语怪力乱神”一分。
一生一个疗程,一世持续服用,专治各种红尘迷糊和江湖装疯卖傻。
国际个案之一,是马克.吐温。
药才吃到一半,他就欢天喜地说:人生最荣耀的两天,就是你出生的那天和你明白自己为什么出生的那天。
国际个案之二,是凯伦.柯瑞。
药才吃到一半,她就自言自语说: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之前,先读懂自己的生命地图。
国际个案之三,是吕洞宾。
药才吃到一半,他就微微一笑说:既然诚心求雨,何不享受泥泞?
国际个案之四,或许就是你和我。
我们承认这个世界无常一如正常,也明白感受和觉察才是自己真正的生命签章。
如果非得说一句,就在心里跟自己说:学习的真正价值,未必是要撕逼过去,或是预约未来,更有可能是创造现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