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到底牛在哪?七米长卷看尽人生起伏
【导读】北宋国破山河碎,边景式构图暗合画家的创作心理,成为南宋山水画的主流。而历史总是那样无情,随着蒙古的铁骑席卷了整个南宋,元代的汉族文人又要如何面对山河变色呢?
“迷人的宋画”(之十)——
边景式构图成为南宋山水画的主流,一种解释是当时北方中原已被金人统治,汉人退守江南,南宋只是残山剩水、偏安一隅的朝廷。所以画家们很可能是受到某种心理暗示,国破山河碎,那就画破碎山河的半边一角吧,这也是“笔墨当随时代”的无奈、大历史中的悲剧。
【宋】马远《踏歌图》
南宋的文人画家,好歹还有半壁江山可以作画,好歹还有“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可以期许。但历史总是那样无情,随着蒙古的铁骑席卷了整个南宋,改朝换代再次发生了!元代的汉族文人们,又要怎样面对山河变色,又要怎样抚慰内心伤痛呢?
虽然我们的主题是“迷人的宋画”,但我不禁想提到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或许,人们能从这幅画中寻找到心灵的解药!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寂静无声,宠辱不惊
如果要用一句话回答,这幅画好在哪?
我的答案是:好在没有人间烟火气。
蒙古的铁骑席卷江南,灭了南宋,国家沦丧,忍辱负重,留下来的汉族士大夫艺术创作时内心是苦闷的。
黄公望找到了这种安静,在苦闷之中得到解脱。
归隐山水,放下苦痛
富春江是浙江境内流经富阳、桐庐一带的河流,自古就以风景优美著称。
除了“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富春江还有一层文化含义——就是隐居的符号。时至今日,富春江边还有个景点叫严子陵钓台,严子陵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加好友,曾积极帮助他起兵,刘秀称帝后,多次召严子陵做官,但他都拒绝,一直隐居富春山。范仲淹有一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就是称赞严子陵。
《富春山居图》中的隐士
黄公望画富春江,也是要表明归隐山水的心愿,这是他经历了改朝换代、宦海沉浮甚至牢狱之灾后,给自己找的安息之所。平复了苦痛,放下了欲望,这时的他已了无牵挂。
《富春山居图》的传奇“身世”
关于《富春山居图》,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这幅画是黄公望成为道士后79岁后才动笔画给师弟“无用师”的,但拖拖拉拉到他82岁时,还没画完,“无用师”怕这幅画被别人看到抢走,就请黄公望在画上题款留给自己。等到黄公望画完,他都已经84岁了!
黄公望画像
元朝结束之后,《富春山居图》被“明四家”中的沈周收藏过,辗转到了明末清初骨灰极的藏家吴洪裕手中,又差点被他烧毁陪葬,虽然最后关头被吴洪裕的侄子救出了火盆,但已有四尺多长的部分被烧焦,从此断为两截。
《富春山居图》收入清宫后,乾隆皇帝又闹出把赝品《子明卷》当做真迹的笑话,不过因祸得福,真迹得以免遭乾隆题诗、盖章的荼毒,并在末代皇帝溥仪大肆盗运清宫书画时,再次逃过一劫。
今天,断为两截的《富春山居图》分藏海峡两岸,一截在浙江省博物馆,一截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四季交替,演绎极致宁静
我们一起来细看画卷。春夏秋冬的四季交替,被黄公望神奇的记录在了同一画卷之中。
-前半截《剩山图卷》-
被烧成两截的这幅画,前半截篇幅较小,纵32厘米,横只有51.5厘米,画了一座顶天立地的山峰,可以自成一幅小景山水,被称为《剩山图卷》,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这座山峰总的走势呈S型蜿蜒而下。整座山峰敦厚圆实,层层叠叠,黄公望主要使用淡墨左右披刷,画出山体的质地与立体感,这是一种源自五代董源的“披麻皴”画法。而三个小山头乱石堆叠、树木葱茏,则使用了浓墨密集的“点苔法”,在淡墨的底色中形成了醒目的三个聚焦点。“山川浑厚,草木华兹”正如江南的春天。
“点苔法”点染江南春色
在浓密的树丛掩映下,山中隐隐露出几栋淡墨画的民居,暗扣“山居”的主题。黄公望仅以寥寥数笔,画出民居的间架,而不描绘太多细节,看似平淡,实则丰富,一如道教神仙居住之地的超凡脱俗。
宁静简朴的山居
-后半截《无用师卷》-
后半截残卷篇幅更长,有637厘米,被称为《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的。
起首是一片丘陵和江水。这段墨色很美也很浅,黄公望在《写山水决》中说到“墨法”:“先从淡墨起,可改可救,渐用浓墨者为上。”
在丘陵的上方,有一抹淡墨远山,如云雾缭绕。可惜精彩的留白上,有一段乾隆皇帝命大臣梁诗正题写的长跋。这一大段楷书,堵住了原来空灵的视野,十分遗憾。
留白之美被破坏
留白之美被破坏
渐渐的,江岸、土坡、树丛、院落……山势拾级而上,一座高不见顶的山峰,引领着群山再次出现。主峰用“长披麻皴”画成正三角形,高耸入云而又不可撼动,小山围绕主峰四周,感觉如君领臣、将率兵,大者尊、小者卑。
各种树木,则好似夏天一般繁茂,树姿依着山势的变化而变化。山谷中的流水人家,都有小路可以通达。这段画面暗喻了儒家的伦理秩序,也符合道家师法自然的理想。
顺着山势向左延展,黄公望忽然用浓墨细细的勾出一片水纹,水纹凌动如碧波荡漾。浓墨画完几丛树木后,改用淡墨,一串连绵的大山拔地而起,黄公望将之横向延展,称为“阔远法”。这段群山全用长锋左右披皴,再用尖锐的直笔点苔,山色淡泊,仿佛由夏入秋了。
水湾里有一艘渔舟,一位渔父正独自悠然垂钓。渔父对面的岸上,有几棵高大松树,松下一座草亭,一位隐士正在斜倚栏杆,欣赏眼前那群嬉水的鹅鸭。隐士与渔父正好相呼相应。
在隐士的身后,透过树丛,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叶扁舟与独钓的渔翁。
他们是躲进山林的隐士、也是传说中的严子陵,更是黄公望自己的投影。
这一组人物,给山水增添了动态,这几分动态,又反衬出山水的宁静。大片、大片的水面,没有一丝涟漪,纯净到了极致。
天高水阔间,黄公望持续着绵延的留白。这是全卷笔墨最少的一段,构图基本就是一根水平线、几个墨点、穿越一面空白,还原出绘画的本质。画面之简洁,放在当代“极简主义”艺术中,依然足以傲视群英。
那种极简的荒凉感,也预示着山水由秋天走入了冬天。
画卷收尾处,一座突兀的高峰又出现了,它与画卷开始的群山遥遥呼应,又与之前的水面相映成趣,就如一首旋律,低音、高音周而复始,迎来了“高潮”,又戛然而止。
余韵绵绵的一段空白后,黄公望用小楷写下了“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云云,这正是他82岁时,为师弟“无用师”写的题款。
黄公望在画卷中达到了宠辱不惊的境界。曾经因南宋覆灭而愤懑、悲伤的一代汉族文人,终于在“无可奈何花落去”之后,慢慢觉悟——其实,无论人间发生什么政治的“天翻地覆”,山水都无言以对,沉默不语。
黄公望用一卷《富春山居图》,解决了自己如何自立世间的问题,也解开了士大夫的民族心结。他自号大痴,又何尝不是大智?可不是嘛,现实世界再如何让人失望,您也可以藏进山水里,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与自在。这正是黄公望一生所追求的,安详。
中国绘画的美学基因
我认为,元朝的绘画对宋朝的绘画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
写了十篇宋画,中国绘画的美学基因,带给我们许多启示:
1、继承(找相同)——融汇——创新(找不同),三部曲循环往复,从未停歇。
2、一种风格流行到极点,必有另一种风格来矫正。
3、创作者的经过了“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源”的历程,回到自己的内心,关注主观感觉。
希望朋友们都能发自内心地去欣赏宋画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