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界:浙江良渚博物院玉铖与玉璧赏析

浙江余杭良渚博物院 玉铖

浙江余杭良渚博物院 玉铖

浙江余杭良渚博物院 玉铖

浙江余杭良渚博物院 玉铖

浙江余杭良渚博物院 玉铖

浙江余杭良渚博物院 玉铖

铖的最初功能是作为生产工具或武器斧子,后来演变为非实用的礼器,玉铖一向被认为是军事指挥权的象征,那种由铖身、冠饰、端饰三部分玉件组合而成完备玉铖。是良渚文化玉铖的最高格式。目前,考古发掘已发现7套成套最高格式的完备玉铖,分别发现在浙江反山,瑶山,上海福臬山和江苏寺墩,这些墓葬确实代表着不同地区、不同阶段良渚文化墓葬的最高规格,不仅随葬品数量惊人,种类丰富,工艺精湛,而且他们在墓葬中的埋设位置,也常常突出地居于中心部位。

玉铖是良渚文明军权的神权的象征,相当于权杖。玉铖薄面匀称,还有精巧的上下端饰,一柄完整的玉铖长度在60-80厘米之间。反山12号墓玉铖器身上雕琢着凌驾于飞鸟之上的神人兽图像,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成”和“权力神授”的有力佐证。

浙江余杭良渚博物院 玉璧

浙江余杭良渚博物院 玉璧

浙江余杭良渚博物院 玉璧

浙江余杭良渚博物院 玉璧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璧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的玉质环状物,凡半径是空半径的三倍的环状玉器称为璧。在古代,璧是一种重要玉器,使用年代之长、品种之多是其他玉器不能相比的。璧有以下几种用途:一为礼器,二为佩玉,三为礼仪馈赠品,四为葬玉。玉璧的纹饰随着时代不同而有变化。商代璧多饰弦纹。春秋战国至汉代,玉璧为云纹、谷纹、蒲纹,间或有螭纹。唐、宋、元以后出现了凹雕螭纹、乳丁纹、兽面纹、花鸟纹装饰的玉璧。
良渚玉璧在形制上,除了大小和对钻孔的正偏上存在区别之外,细微处还有两点;一为边沿内凹或直平,二为中孔璧面上凸脊线的有无。良渚玉器的质地,从色泽上看,基本为蓝绿色隐晶状和绿褐色斑纹状,少见浅蓝色与鸡骨白色,矿物学鉴定基本为阳起石——透闪石软玉。目前主要倾向是就地,就近取材。
良渚玉璧形制,比较合理地说可能源自崧泽文化,即有权力象征的意义璧形石斧和有尸体不朽等神秘色彩的璧形玉晗。从这个意义上讲,玉璧是一种更趋神化了的权力的象征物,做成圆形,所谓“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圜,象天”。当然表示其权力是上承天意。

圈儿里人都在关注以下这几个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