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传千年治荨麻疹秘方
太阳风寒双感证四章(此即风寒各半之义)
太阳病,风则桂枝,寒则麻黄,乃有风寒双感之证,爰垂桂麻各半之方,营卫兼发,风寒俱去。脉法: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伤,当发其汗,此之谓也。若夫风多而寒少,则有桂二麻一之剂,仍是各半法度,因病而小变者也。至于内热微而表寒轻,桂麻各半之法,不相合矣,用桂枝之二越婢之一,微宣表寒,而轻清里热,此颇似大青龙法,而实亦不同,义更妙也。则桂麻各半,所以继桂麻二方之后,桂枝越婢,开青龙一方之先也。
太阳二十八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人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清与圊通
1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者,是一会发热一会又恶寒,寒热往来之义;热多寒少者,是风热多而外寒少之义,其人不呕者,是区别寒热见呕之少阳经证也,寒热往来而呕吐者,即是少阳病,其人不呕,病在太阳;清便欲自可者,里气未动,此病在表不在里,寒热往来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风寒相争,表邪欲退,是为欲愈,此能自解,不用治也。
脉微而恶寒者,风寒相争,本气之虚而表寒不解也。此为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汗出则亡阳,不可更下,下则败中,不可更吐,吐则伤肺胃之津液。
面反有热色者,此是风寒之争,其表不解,阳郁而面赤也,营风不能外泄表寒,故其人不得小汗出,卫不能全闭而见漏风,故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发卫闭之寒,息营郁之风,以取小汗,营卫兼发,风寒俱去,双解营卫。
2 理解风寒双感是什么意思。风寒双感本身就是感外寒而营风泄卫,表寒凝滞而不去也。风泄其寒,寒闭其风,风寒相争,这就是风寒双感。重点就是寒凝滞于表不去,因本气虚实,则营风有虚实。营风不虚,外泄表寒,则脉微缓,此能自愈。营弱风虚,不能外泄表寒,则脉微而恶寒,不可汗下吐。营风与外寒各半,风寒相争,风泄不开则不得小汗,卫闭不实则漏风身痒。本气之风与外伤之寒,是一个风寒互搏的状态。故八九日,如疟状。表不闭实,故其不呕,里气不动,故清便自可。八九日,仍在表,故一日二三度发。风为正气,寒为外邪,正与邪争,寒热往来,则如疟状。
3 桂麻各半汤,就是营卫双感,本气之风与外邪之寒的互搏之变象,营风不虚而外寒偏盛,则又有卫闭之热,桂麻各半汤加石膏则又变为桂二越一汤。营风不虚而外寒不去,桂麻各半汤减麻黄则又为桂二麻一汤。以下三条,皆为本条营卫双感证而三变也。
附一个荨麻疹的医案;
注意;不能以处方药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此方就是治荨麻诊的方子。中医的思维逻辑是解表。表一解,此荨麻疹自然能愈。《内经》有言;善治者,治其皮毛也。
李吉茂;桂麻各半汤10,无汗症
李某,女14岁,学生,1976年6月16日,其母带其就诊,主诉;身与四肢不出汗,已8到9年。患者5-6岁时发现,双下肢出现针尖大小的红点,数月后消退,但以红点为中心的皮肤颜色减退,并变硬,呈1-2分硬币大小之圆圈,无汗出,有痒感,后逐渐见下肢无汗出,皮肤变粗糙,痒,搔之脱屑,因无其它不适,故未引起父母重视。久之竟发展到躯干及上肢也无汗出,一年四季均如此。皮肤粗糙,心中烦热,甚为所苦,尤以天气炎热时难忍,皮肤郁热搔痒,服食辛辣食物后加重,日复一日,皮肤枯涩干燥,以下肢尤甚,搔之皮悄飞舞,由于皮肤不好,不敢穿短衣及裙,盛夏酷暑,也是如此。
查;发育正常,营养尚好,全身皮肤除头面部外,均显干涩,粗糙,有皮屑,下肢有搔痒抓破痕迹,及散在的1-2分硬币大小色素减退区,局部皮肤稍硬,弹性无差,无神经系统病变,舌苔薄白,脉缓。据以上症状,诊为无汗症,拟《伤寒》桂麻各半汤;
桂枝,麻黄,白芍,杏仁各10克,生姜三片,大枣四枚,炙草3克
三剂,药后,心里感舒畅,躯干及上肢,略有微微汗出,余症同前。药既对症,原方在进三剂,药后,全身微汗出,诸苦若失。为恐固疗效,将原方份量减轻,再进三剂而愈。随访三年,皮肤无汗出一直未复发。
闫云科;桂麻各半汤医案11,荨麻疹《临证实验录》
郝某,女,45岁,素多汗出,一次汗出当风(风即是寒之义),致疹发遍身,状如麻豆,其然淡红,身痒不能坐卧,搔之出血,痒方得减,夜间尤甚。虽非大病,然连续七晚,不得安卧,也甚为苦恼,望其舌,边尖红,苔薄白。诊其脉,弦滑略数,触其腹,腹软无压痛。观其脉症,此气虚血热,风邪为患,邪入血分,故夜间痒甚,治当益气活血祛风凉血;
当归,黄芪,首乌,白蒺藜各15克,赤芍,生地,川芎,荆芥,防风,蝉衣各10克,三剂
二诊;疹不退,痒如故,全身憋胀。细诊其脉,弦滑中微有浮象,知病邪趋于表,呈外出之势,治宜解表散邪。然并非风寒外束之表实证,且病程已久,病邪也微,麻黄汤,大青龙汤显然不宜,当小发其汗,拟桂麻各半汤;
麻黄6克,桂枝4.5克,白芍4.5克,杏仁6克,炙草3克,生姜3片,红枣5枚,
一剂,当晚微汗出,疹消失。
论;本案说气虚血热,风邪为患,邪入血分,皆是错论。脉弦滑略数,滑为脉浮而见一沉,数为经热不泄,此诊为内伤,气虚血热,又论风邪入血分,错论所以给出错方,而不愈。二诊之时,所谓弦滑中微带浮象,那浮是滑的意思,这次知浮滑,病在皮毛,解表则愈。
为什么用养血息风药可以10克,15克的用,一到了麻黄桂枝,就不敢用了呢,5克,6克的用,为什么会这样的,被前医的讹论给吓到了。不是畏麻黄,而是畏虎狼也。也是因为讹论,所以用养血息风药不愈,正是对症,所以用桂麻各半汤,小剂量也能愈也。已经说明,病是汗出当风了,仍误以为肝风内动,所以生疹,养血息风,所以不愈,错论对错药,必用之不愈也。
本案的作者为闫云科老师,是我非常佩服的一位山西老中医,这个医案,应该是他早些时候的医案。我看了很多他的医案,也学到了很多,所以很是佩服,从他这个医案就一外感病,一诊治疗无效,我就知道此案是闫老早些时候的医案。闫老的治辩用药,绝对的都是古中医思维,这样得老中医,在现下很少见,很稀有。闫老有两本个人专注,推荐给大家《经方实践录》《经方躬行录》,医案很精彩,能学到很多,喜欢学习经方可以研究学习一下。
太阳二十九,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1 此申明上章脉微而恶寒之义。阳微对比阴弱,阴阳俱虚之义。
形作伤寒者,是表证发热恶寒,热多而寒少之义。伤寒当脉浮弦紧而反微弱者,此必因血虚也,血虚脉弱者,必见口渴;脉法五十,诸弱发热,热则必渴。若用火熏,发汗解表,愈烁其血,不能止渴,反血热伤神,必作谵语。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2 发热脉浮,虽阴阳俱虚,而解之之法,仍是汗出而愈。本条师言发汗另有善方,下条桂二越一汤,则美善无弊矣。
重点备注;本条提纲是申明上条提纲,脉微而恶寒之义。是配合上条提纲来看,不要单独的看。结合上条提纲学习,就是系统理论,单独只看一条提纲,那就是断章取义。伤寒传承千年,早已面目全非,就是因为都在断章取义,或只取经方提纲又舍掉无方提纲导致的。黄师注解《伤寒》的另一大特点,超越所有人的注解,就是全书前后,全部系统性的重新编辑和编排,学起来就比较有条理性。虽然有很不会的地方,但绝不是书的问题,而我们理解能理达不到,还有就是学习还不够用功。只要反复的研读,每一遍都有新的收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就会培养出专业古中医的治辨思维,就会是一个标准合格的全科中师。打好《伤寒》系统基础后,再换一个角度,从经方去研究医案,理论与医案相结合,这样双向的学习,保证能成为一没有实践,也会治病的中医。《伤寒》告诉我们病理,医案告诉我们经验,还有比这种更好的自学方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