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李恪一度为李世民赏识,差点当接班人,为何后来没有当成皇帝
一个君王要是早死了,大家都会觉得非常惋惜——假如他没有早逝,说不定将来是个好皇帝。但历史没有假如。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王莽袁世凯汪精卫们要是早死了,大家说不定更是扼腕叹息。
封建社会的君王权力少有制约,哪怕是初心再好,前期表现再优秀,未来岁月谁想当个好皇帝,概率极其微小。封建体制就像一个大染缸,想不被染坏,比登天都难。
不过话说回来,一个本质较好跟一个本质差的人,要是当了皇帝,对百姓的伤害程度还是会有所区别的。
让大家非常“怀念”的李世民儿子李恪,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唐太宗有十四个儿子,他们分别是:皇后长孙氏生恒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高宗李治;杨妃生吴王李恪、蜀王李愔;阴妃生庶人李祐;燕妃生越王李贞、江王李嚣;韦妃生纪王李慎;杨妃生赵王李福;杨氏生曹王李明;王氏生蒋王李恽;后宫宫女生楚王李宽、代王李简。
如果是一个血统论者,李恪血统绝对是最高贵的,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也就是说他外公和爸爸都是皇帝。
但是因为这个缘故,李恪在宫里的地位并不高,也不是那么受李世民待见。为什么呢,因为李唐王朝的江山就是从隋炀帝那里夺过来的,属于敌我矛盾。
因此,李渊灭了隋朝之后,把隋炀帝的女儿当战利品给了李世民做王妃。
而且杨氏就是在隋朝地位也不高,史书上关于她的身世记载只有短短的7个字:
"恪母,隋炀帝女也。"
杨氏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史书上都没有准确记载。
在这种情形下,李世民也不敢对李恪太客气了,还要在乎大家的感受。
再说李世民儿女那么多,公务那么繁忙,想待见都待见不过来。
对于这个说法,有人会不以为然,电视剧里明明说李世民非常欣赏这个儿子,如果不是这样,李世民会考虑让他当接班人吗?
下面几件史实上,可见李世民有多么不喜欢李恪。
李恪,生于武德二年(619年)贞观七年(633年),就被派到外地"转齐州都督(今山东济南)"。
这时候他才14岁,如果真的娇惯会舍得吗?
而李世民对待另外的皇子就没有那么狠心,李泰被封王之后,不但没有去就任,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特殊,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宝贝儿子带在身边抚养,根本就不要求他去就任。
在对皇子赏赐上,李世民也是厚此薄彼。
唐太宗非常抠门,舍不得给李恪赏赐,还振振有词说:"本来想给你东西来着,怕你玩物丧志,变坏了。"
——"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
但是对于太子李承乾和四子李泰的封赏,唐太宗却非常慷慨,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各种赏赐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则更是大方,宫里的东西按需分配,没有消费限制,也不怕两个皇子变坏了,难道他们二人免疫力更强?
由此可判定,李世民对于这个三皇子,大约是不够喜欢的。
既然如此,李世民为什么还一度动了心思,让这个自己并不待见的儿子为接班人?
因为选择余地太小。
太子李承乾被废,二子李宽,早夭;第四子魏王李泰,夺嫡失宠被贬;第五子李佑,贞观十七年举兵谋反被诛;第六子李愔,品行不端,经常无故殴打官员,唐太宗对他失望至极;第七子李恽,有人告他谋反而自杀;第八子李贞,年龄太小,只比李治年长一岁,要接班也轮不到他。
最下面的5个皇子比李治年龄还小,由于这个原因,更不在接班人考虑之列。
但是唐太宗想立李恪,只是心血来潮,念头一闪而过,如果真的铁了心,按照他的性格,即使长孙无忌反对也无济于事。
就在自己欲立李恪的想法遭到反对无果而终仅仅两天后,唐太宗为孙子李忠的出生大摆筵席、隆重庆祝,甚至他本人兴高采烈、载歌载舞("酒酣起舞"、"尽日而罢"),而且违背皇孙只能封郡王的祖宗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亲王。
由此可见,唐太宗内心里对李恪并不那么感冒。
李恪人品如何?
李恪曾经因为纵马踩踏百姓庄稼和赌博被连续贬官和削户过多次,至少说明皇帝对他的教育很失败,皇帝为了江山千秋万代,对皇子们进行勤政爱民教育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一个对百姓没有感情的人,当了君王怎么能做出什么好事?
再说,此人的气量也非常狭小,当失去储君资格到外地就任的时候,就说了一段这样的话:"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陷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这话杀机毕露,叫人听了脊背发凉,一个潜在的“暴君”形象,呼之欲出。
即使不上纲上线,至少说明此人是个没有城府的人,没有治国才能。
了解这些以后,我们只能为大唐庆幸:
还好,李世民没有选择李恪为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