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杯”有奖征文|战区懂得感恩的孩子,被誉为瑶山飞莺

“老山杯”有奖征文

瑶山飞莺

口述:李万琼

整理:麻栗坡县教育局  张文音

狼烟四起的猛硐

猛硐,西南边陲的一个小乡,依偎在扣林山之下。这里气候宜人,民风淳朴,全乡零星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瑶族村落,人们伴山而居,世世代代守候着这座巍峨耸立的大山,祈祷着大山能给他们带去来年风调雨顺、安静祥和的生活。

越方频繁骚扰我国边境,趁机占据我国境内的扣林山,并控制了相当一段地方的边境纵深,为了维护边境地区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1979年中国被迫对越南进行自卫还击战。

在扣林山下的猛硐,部队完全进入全副武装、紧张备战的模式之中,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部队陆续地驻入此地。扣林山战役打响后,猛硐乡街道两旁经常停满整整齐齐的战车,整个小镇来来往往的都是忙碌的身影,有整装待发准备上战场的战士,有抬着担架和输液瓶朝医院方向拼命奔跑的群众自发组织的救援队,有手提医药箱穿梭于各个伤员救助点的医护工作者等等。几乎所有人都在争分夺秒,丝毫不敢懈怠。

猛硐乡及其周边的村级学校出于对学校师生的安全考虑,全部暂停授课,李万琼所就读的学校也在其中。有一段时间学校从猛硐街转移到不远处安全僻静的阳坡。这年,年仅15岁的李万琼方才意识到,从前只在电影银屏上看到关于战争的情景,这次真的离自己就那么近了,并且活灵活现在自己身边演绎。

官兵心灵寄托的温床

没有上课,闲置在家里的李万琼,总是琢磨着自己是不是应该和周围的大人们一样,也该为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做些什么?心中期盼着这场灾难能早些结束,这样,家乡的人民才能不再饱受战争之苦,过上安定的生活,自己和同学们也能早日重返昔日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想到这些,李万琼立刻召集了班上的几个同学到自己家中来,同学们针对战争期间大家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做”各抒己见,讨论出不少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于是,在前方战事紧张的状况下,后方李万琼和她的同学们开始做起后勤保障工作。此后,在猛硐街一直到扣林山脚下沿边的路上经常出现几个十五六岁的孩子,他们面前摆放着开水、稀饭、自己绣的鞋垫等等,供给途经需要的战士和群众。当一杯杯温热的水、一碗碗热腾腾的稀饭递到战士们手中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战士们眼眶中饱含热泪。或是因为疲惫不堪的身体,又或是突然想念前一秒还并肩作战、下一秒就倒在敌人炮火中的战友,再有就是对战区这些懂事的孩子们的自发行动的感动。李万琼他们也经常会陪这些心里最可亲可敬的战士们聊天,也会给他们唱唱歌缓解疲劳的身躯。后来,李万琼他们的服务站渐渐地变成途经的战士们心灵寄托的温床。

天使在这里展翅飞翔

每天都有来来回回的医疗担架队路过李万琼的服务站,目睹着担架上伤痕累累的战士,有的烧得面目全非,有的瘸腿少胳膊,有的肠子也露出来了……李万琼心里一阵阵钻心的疼痛。烈士的遗体,医院里停不下来了,就在田野里临时搭建窝棚让烈士们暂时有一个栖息之地。

李万琼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心里琢磨着与其每天都在服务站等待需要帮助的战士,还不如自己“主动出击”。首先想到的就是医院,在那儿每天都接纳上百号的伤员,战区医疗资源毕竟很有限,那里一定需要帮忙。

医院从此成为李万琼的第二个“家”。几乎每天都可以在医院见到李万琼娇小的身影,她经常在病房里帮助伤势严重的伤员翻身,擦拭身体,动作显得十分娴熟,周围的护理人员都很诧异,这小姑娘是哪里来的这么大的力气。由于伤员流量非常大,大部分伤情稍微轻的伤员往往都没有床位,没有输液台,轻伤员或靠或站或躺着输液,但没有输液架,这时万琼会帮助伤员提输液瓶,手高高举起,左手提累了就换右手,有时候一提输液瓶就是一天。回到家里手臂都是红肿的,连抬起来都很费劲,家人看见万琼这般模样,劝她每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好了,凡是都要量力而行。就算这样,倔强的她并没有想要打退堂鼓的意思,心想和那些在前线挥洒热血拼死坚守前方阵地的战士们相比,自己做的这些又算得了什么,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战争越来越激烈,部队伤患越来越多,无论是医院还是前线,均大量需要棉球。于是在闲暇之余,或晚上、或白天,在老师的组织下,李万琼取来医用棉花,仔仔细细净手,小心翼翼撕下一小团棉花,用手弄成一个个小棉球,再泡入酒精,就成为消毒棉球了,可止血,可为创口消毒。不久,笨拙的动作越来越娴熟,只见手指上下左右翻飞,一个,二个,几十个,几百个,一袋小棉球就会如期送到医院……这个看似简单的流程,李万琼做得一丝不苟,仿佛要把自己一颗敬仰虔诚怜悯的心,通过一个个小棉球表达出来,让战士们少受一些痛苦的折磨。

藏在往事里的血衣

别人故乡的往事是如梦如烟,散发着芬芳,那么清甜,那么令人流连。李万琼记忆里难以磨灭的故乡,却是一片一片的红,一圈一圈血色的涟漪,荡漾着,荡漾着,不断扩散开来……

猛硐街后有一条小河,弯弯曲曲地流过,冲积形成了一个个小坝子。每当三四月份时候,河流两岸秧苗青青,桑梓成林,鸡鸭鹅成群,鹅鸭在河流里戏水觅食,碧波荡漾,白鹅时而伸颈一鸣。故乡的小河是恬静的,芭茅随着微风起舞,桑树摇着翠绿的枝叶,椒桃树也不甘寂寞抽着新绿,倒影在小河里,细碎在涟漪间……孩子们在水里嬉戏,大点的孩子们表演各种游水的绝活,小孩子们尖声叫喊,拍打着水花,大人们在地边田间边劳作边微笑看着自家的孩子,好一幅诗意盎然的田园画面。

随着一声炮响,这怡然自得的和谐景象消失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老师带领着李万琼和伙伴们在小河里搓洗着一件件血衣。那是血染的军衣,有伤员的,也有烈士的。看着一件件血衣,就知道战斗是多么的惨烈,衣衫褴褛,到处都是破洞。衣服的破洞在哪里,仿佛就知道主人伤在哪里。刚开始洗血衣时,伙伴们呕吐不止,不是不尊重这些最可爱的人,而是那血腥味实在太浓了,血迹斑斑,有的已经凝固干涸了,得使劲用洗衣棒捶打。不一会儿,河水全变成红色,真正是血流成河,那不是文学比喻里的辞藻,那是切切实实存在的事物的本质。鞋子里,也是凝固了的血块,那一双鞋垫,也看不出了本来的花样,李万琼用棒槌,用脚踩……洗好晒干缝补好后再送回部队。晚上回到家,晚饭,是吃不下去了,那血腥味似乎还在鼻子周围萦绕,手上仿佛还沾着鲜血,那在河里流淌着的血水在眼前挥之不去……

无法完成的心愿

一次,李万琼在帮助伤员清洗衣服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沾满血迹皱巴巴的信封。信封上的字迹很是模糊,收信人及地址都已经看不清楚了。在李万琼旁边清洗衣服的阿姨看到此情景,告诉她,自己也曾经在清洗的衣服中发现过此类信件,这大部分都是战士们的遗书,或许写信的战士现在都已经不在人世了。李万琼听完阿姨的话后心中倍感酸楚,于是马上打开信封想从书信中发现些蛛丝马迹,看看是否可以找寻到写信的战士,然后把信件还给他,又或者看信中是否提及到战士家庭地址和亲人姓名,可以帮忙邮寄给他的家人。

打开书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战士工整漂亮的字体,信里写满了战士对家人深深的挂念,字里行间隐含着自己对年迈父母亏欠、对妻儿的亏欠,还有很多的叮咛和嘱咐,这是身处绝境的战士和亲人最后的诀别。李万琼突然沉寂了,眼泪夺眶而出,遗憾的是书信中并未提及地址和姓名,这让她心中有些许难受和失落。她其实多想为这些战士做些什么啊,可是自己的力量总是那么微不足道,莫名的挫败感油然而生。直到战争结束前,李万琼都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

她明白战士们是为了祖国边境的安定和团结,才狠下心来撇下自己年迈的父母、无助的妻儿,背井离乡、跟随部队长途跋涉于此保卫祖国边境,在战场上英勇奋战挥洒热血,在战场下与民其乐融融一家亲,在祖国的南疆之地他们谱写着一首首慷慨激昂的英雄赞歌。

学校推荐李万琼到县上参加“新长征突击手”庆功大会,走一天的路才到麻栗坡。那个时候感觉自己倒是有点小英雄气派,啥也不怕。

李万琼却不知道,自己也是别人眼中的小英雄,是千千万万战区懂得感恩孩子的代表,是扣林山下,大瑶山中飞出的小夜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