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林|“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究竟是怎么回事?

甲 大衍之数

《易经·系辞上传·第九章》曰: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其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知神之所为乎。”

这段文字中详细讲解了大衍蓍法操作的流程。

涉及到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天地之数”为五十五;一个是“大衍之数”,为五十。

天地之数=天数+地数

=(1+3+5+7+9)+(2+4+6+8+10)=25+30=55

大衍之数为什么是五十?易传中没有交代清楚,因而给后人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

汉代京房先生解释道:“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合五十。”——这是从干支和星宿的角度去理解的。

宋代邵雍是这样理解的,“天数二十有五之倍数,合五十”。——很显然,邵雍先生的思维模式永远脱离不了“加一倍法”。试问,地数跑哪里去了?难道是弃而不用?

东汉马融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气,合五十。”——很显然,马融先生是从历法的角度去思考的,关键是,二十四节气出现于西汉《太初历》。此时距离孔夫子去世已经三百六十多年了。

荀爽曰:“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爻,合五十。”——八卦的爻数诠释,更兼乾坤两卦的“用九”和“用六”,凑合成五十,是否有牵强附会之嫌?

郑玄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五行通气,凡五行减五,合五十。”——以天地之数减去五行数,非常勉强。为什么不减去阴阳数、八卦数呢?偏偏要减去一个五行数?难怪金景芳先生都怀疑,是不是“大衍之数五十”后面有脱文,漏掉了两个字“有五”,应当是“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当然,金景芳先生的怀疑是经不起推敲的,毕竟在《易传》中有交代“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若是大衍之数和天地之数相同,“其用四十有九”,必然要减去六数,又是什么道理?至于“大衍之数五十”,减去一个“遁去的一”,貌似更能讲得通。

南宋大儒朱熹先生推测,“盖以河图中宫天五乘地十而得之”。——老夫子的观点不无道理,天五地十相乘,方圆相就,高低相成,颇有道理。

至于杭辛斋先生的理解“勾股自乘合大衍数,既三三见九,四四一十六,五五二十五,巧合五十”,这倒是一种全新的理解方式。

我们不妨看看《易传·系辞上传·第十一章》中的一段话:“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这段话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易有太极”=1

“是生两仪”=1+2

“两仪生四象”=1+2+3+4

“四象生八卦”=1+2+3+4+5+6+7+8

我们来看看大衍之数——

1+(1+2)+(1+2+3+4)+(1+2+3+4+5+6+7+8)

=1+3+10+36=50

这不是现代数学中的“二进制”?也恰好暗合邵雍先生所注重的“加一倍法”。

乙 遁去的一

大衍之数的“大衍”是什么意思呢?大,为太,太极也。衍,为演,推演之意。大衍之数就是太极推演之数。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从五十到四十九,有一个“遁去的一”。这个“一”是体,余下的“四十九”是用。体为性,如如不动,所以遁去;用为能,生生不息,所以显著。

大道归一。

如果说这个“遁去的一”是道,那么四十九就是术。

丙 揲蓍之法

先准备蓍草五十根,以应“大衍之数五十”,抽出其中的一根蓍草,置于旁边,以应“遁去的一”。

余下的四十九根蓍草,就是“其用四十有九”。

(子)“分而为二以象两”。

把余下的四十九根蓍草,随意分为两半,一半摆放于左手侧,一半摆放于右手侧。

这种玩法,黄宗羲在《易学象数轮·卷二·蓍法一》中解释道:“信手中分,由静而之动,动静两端也。”一堆蓍草分为两部分,对应阴阳,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四十九根蓍草,分开后必然成一奇一偶数。阳为动,阴为静,正是此理。

(丑)“挂一以象三”。

先从自己左手侧的蓍草棒棒堆里,抽出来一根,夹在左手小拇指和无名指间,名叫“挂一”。

“象三”是什么呢?就是三才天地人。以左手侧的蓍草为天,右手侧蓍草为地,“挂一”的蓍草为人。所以是“挂一以象三”。

(寅)“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接下来先把左手侧的蓍草,“揲之以四”。“揲”,就是取,取每四根蓍草为一小组,单独排列。到最后肯定要剩下蓍草棒棒,名为“奇”。这个“奇”就是“剩余”的意思。剩下的蓍草棒棒有四种情况,一根、二根、三根或四根,把这个剩下的蓍草棒棒夹在无名指和中指间,此谓“归奇于扐以象闰”。“扐”读音“乐”,意思是手指之间。

接下来,再把右手侧的蓍草棒棒,同样以每四根一小组分开排列,剩下的蓍草棒棒同样也要“归奇于扐”,夹在中指和食指间。

这时候,夹在手指间的蓍草棒棒的总数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五根,一种是九根。

原因何在?(49-1)÷4=12 剩余的蓍草棒棒只有4和8两种可能,4+1=5和8+1=9,所以第一次在手指上挂着的蓍草棒棒只能是五根或者九根。

这是第一变。

接下来把手指间的蓍草棒棒摆放于旁边,再把面前的十小堆或十一小堆的蓍草棒棒搜集合并一处,再“信手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摆放于左手侧,一部分摆放于右手侧。

依然从左手侧蓍草棒棒中取出来一根,夹在小拇指和无名指间。再把左手侧蓍草棒棒按照每四根一小堆进行分组排列,余数依然悬挂于无名指和中指间。随后右手侧蓍草棒棒也同样以每四根为一小组进行排布,剩余的依然悬挂于中指和食指间。此时手指间挂着的蓍草棒棒的总数只能是四根或八根。

这是第二变。

我们依然把手指间的蓍草棒棒摆放于旁边。这时候,我们面前的蓍草棒棒的小堆数应该有三种情况,分别是八堆、九堆、或十堆。

我们再一次把面前的蓍草棒棒合并一处,再次“信手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摆放于左手侧,一部分摆放右手侧。

从左手侧取出来一根蓍草棒棒,悬挂于无名指和食指间,依然按照每四根一小组把左手侧蓍草排列完毕,剩下的蓍草悬挂于无名指和中指间。再把右手侧的蓍草棒棒,按照每四根一小组分开排布,剩余的悬挂于中指和食指间。

此时手中悬挂的蓍草棒棒的总数依然是四根或八根。

这是第三变。

把手中的这四根或八根蓍草放在旁边,看面前蓍草棒棒共有多少堆,开始做记录。只要操作方法正确,此时面前的蓍草堆,只有四种情况:六堆、七堆、八堆、九堆。

以堆数对应一爻,六为太阴,七为少阳,八为少阴,九为太阳。

由此可见,变化三次才得出来一个爻。八卦共六爻,三六一十八,所以“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我们还要继续操作,去求得余下的五个爻,怎么办?就是依然把五十根蓍草搜集一处,抽出来一根为“遁去的一”,随后再中分余下的四十九根蓍草,放在左右两侧,从左手侧抽取一根悬挂于小拇指和无名指间,继续每四根一小组进行分布排列……就等于如上的“三变”重新再来一遍,再求得一爻。余仿此。

丁 乾坤策数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其之日。”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还是回到“第三变”的蓍草上,剩下的分别是六堆、七堆、八堆和九堆,六堆的六是太阴数,对应阴爻。九堆的九是太阳数,对应阳爻。每一堆是四根,那么太阴数就是24根蓍草,太阳数就是36根蓍草。

乾卦共六个阳爻,36×6=216,所以“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卦共六个阴爻,那就是24×6=144,所以“坤之策,百四十有四”。

六十四卦中,纯阳纯阴的卦只有两个,一个是乾卦,一个是坤卦。

余下来,一阳五阴的卦有六个,分别是《雷地豫》、《地雷复》、《水地比》、《地水师》、《山地剥》、《地山谦》等。

二阳四阴的卦有十五个个,分别是《风地观》、《地风升》、《火地晋》、《地火明夷》、《泽地萃》、《地泽临》、《震为雷》、《雷水解》、《雷山小过》、《水雷屯》、《坎为水》、《水山蹇》、《山雷颐》、《山水蒙》、《艮为山》等。

三阳三阴的卦有二十个,分别是《天地否》、《地天泰》、《雷风恒》、《风雷益》、《雷火丰》、《火雷噬嗑》、《雷泽归妹》、《泽雷随》、《水风井》、《风水涣》、《水火既济》、《火水未济》、《水泽节》、《泽水困》、《山风蛊》、《风山渐》、《山火贲》、《火山旅》、《山泽损》、《泽山咸》等。

四阳二阴的卦共有十五个,分别是《天雷无妄》、《雷天大壮》、《天水讼》、《水天需》、《天山遁》、《山天大畜》、《巽为风》、《风火家人》、《风泽中孚》、《火风鼎》、《离为火》、《火泽睽》、《泽风大过》、《泽火革》、《兑为泽》等。

五阳一阴的卦共六个,分别是《天风姤》、《风天小畜》、《天火同人》、《火天大有》、《天泽履》、《泽天夬》等。

我们再计算一下六十四卦中各卦的策数。

一阳五阴=36×1+24×5=156

二阳四阴=36×2+24×4=168

三阳三阴=36×3+24×3=180

四阳二阴=36×4+24×2=192

五阳一阴=36×5+24×1=204

如上数据整理表格如下:

我们把六十四卦的各卦的策数相加,就可以得出来《周易》上下两经(篇)的总策数。

216+144+936+2520+3600+2880+1224=11520

如上得数就是“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其实,六十四卦的总策数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来计算。

六十四卦,每卦六个爻,共384爻,其中阳爻192个,阴爻192个,阴爻和阳爻的策数和为60,所以就可以列出来如下运算:

192×(36+24)=192×60=11520

这个总策数就是孔子所讲的“万物之数”,后世术家多用《周易万物数》来命名自己的研究心得,如明代的喻有功曾著述立言之。

(0)

相关推荐

  • 揲蓍布卦:最古老的起卦法

    <易经>占筮的起卦法很多,最古老的是"揲蓍法":用五十根蓍草来摆演出卦象.古人选取"蓍草"起卦,是取其久远而生生不老之意. 揲蓍布卦很烦琐 朱熹在& ...

  • 要学《易》,先学筮

    <周易>原本是卜筮之书,我们现在学习<周易>要学习它的哲学思想,但如果真的要读槠<周易>.还必须要了解 易>筮的方法和原理,所以前人说:要学<易> ...

  • 一文看懂易经占卜之蓍草法,过程有些复杂,但据说是故意这样的

    通过大衍之数占卦,也就是最古老的蓍草法,用50根蓍草,取1根出来,象征太极,不用,剩下49根随意分成两份,左右手各拿一份,左手代表天,右手带表地,从地当中取1根,放到天的无名指和小指之间夹着,这一根象 ...

  • 东周筮法

    (本文完成于2009年7月30日) <周易>的学习有一定难度.要理解.需记背的东西太多.不用一定的方法或技巧,可能很难较快地踏入这个华人永恒的经典之门.<系辞>中似乎告诉了我们 ...

  • 闲时用扑克牌推演六十四卦

    关于易经八卦,稍用些时间就会记住名称和符号,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八卦分布八个方向,比较容易了解和记住.但是如果占卜用到的六十四卦,则不太容易记住,即使暂时能 ...

  • 道教手印指诀细

    道教手印指诀细说 一.道教常用手印 道教手印指诀细说 道指: 左手中指及无名指向内弯. 大姆指压住中指及无名指指尖. 左右手均同. 法师作法时常用 道教手印指诀细说 三清指: 1. 左手五指指尖全朝上 ...

  •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新诠释.doc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新诠释 周易大师邵伟华老师著的"周易预测学"第二章第六节有这么一段话,<系词>中的"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

  • 《广州棋坛六十年》第一百三十五章 《开局四十八法》与《象戏勾玄》

    第一百三十五章 <开局四十八法>与<象戏勾玄> 七省棋王周德裕居留香港多年,对华南棋坛有较大影响,这段时间在他一生的棋艺活动中是重要的史页.他曾在香港荷理活道孔圣会内设立象棋讲 ...

  • 《北史、卷九十一列传第七十九 列女》、《隋书。卷八十列传第四十五。烈女》

    魏崔览妻封氏封卓妻刘氏魏溥妻房氏胡长命妻张氏平原女子孙氏房爱亲妻崔氏泾州贞女兒氏姚氏妇杨氏张洪祁妻刘氏董景起妻张氏阳尼妻高氏史映周妻耿氏任城国太妃孟氏苟金龙妻刘氏贞孝女宗河东姚氏女刁思遵妻鲁氏西魏孙道 ...

  • 王连夫 | 运河中学八一级初二(五)班毕业四十周年感怀

    运河中学八一级初二(五)班毕业四十周年感怀 作者:王连夫 | 朗诵:沙鸥 尊敬的杨老师并致多年不见的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喜逢今日我们八一级初二(五)班毕业四十周年大庆 ...

  • 隋书。 卷八十列传第四十五。谯国夫人传

    <隋书>卷80<列女·谯国夫人传> 岭南地区有几次关系到国家兴衰存亡的重大战役,按正史记载有四次军事行动是冼夫人直接指挥的: 第一是梁太清三年(549)三月擒杀高州刺史李迁仕, ...

  • 晉書卷七十五列傳第四十五   王湛

    晉書卷七十五列傳第四十五 王湛子承承子述述子坦之禕之坦之子愷愉國寶忱愉子綏承族子嶠袁悅之祖台之 王湛字處沖,司徒渾之弟也.少有識度.身長七尺八寸,龍顙大鼻,少言語.初有隱德,人莫能知,兄弟宗族皆以為癡 ...

  • 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太平御览】

    ○唐文宗昭献皇帝 <唐书>曰:文宗昭献皇帝,讳昂,穆宗第二子也.母曰贞献皇后萧氏.元和四年十月生.长庆元年封一江一 王,初名涵.宝历二年十二月,敬宗遇弑,贼苏佐明等矫制立绛王勾当军国事.枢 ...

  • 明代末期董其昌《疏林远岫图》等四十幅绘画赏析(上)

    文\听月 明代中叶以前,基本上没有专门的人物画家,戴进.吴伟.唐寅.仇英等都兼善人物.明代后期,人物画的成就要高一些,也出现了较重要的人物画家.最著名的有八大山人.曾鲸.陈洪绶.丁云鹏.董其昌.徐渭. ...

  • 太平廣記卷第三百五十五  鬼四十

    杨副使 僧珉楚 陈守规 广陵贾人 浦城人 刘道士 清源都将 王誗妻 林昌业 潘袭 胡澄 王攀 郑守澄 刘骘 杨副使 壬午岁,广陵瓜州市中,有人市果实甚急.或问所用,云:"吾长官明日上事.,有 ...

  • 俗话“三十出毫四十亡,五十出毫命方长”,是何意?老祖宗的经验之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罗万千,其中的一个分支,便是俗话,俗话是古人对于日常生产生活的一种总结,时至今日,在农村还流传着许多俗话,这些俗话,有的已经不受用了,有的还有警示作用,例如今天要讲的这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