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秘历史:从乾隆十一年教案,看清朝官员对天主教的仇视与恐惧

一,乾隆十一年,福安县里抓获外国传教士
乾隆十一年,福建巡抚周学健,在当地的福安县里抓获了几名传教的外国传教士以及数十位信徒,经审讯,他获知当地信奉天主教的乡民已多达两千余人,这让他如临大敌。
那么这位福建巡抚周学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周学健,字勿逸,号力堂,生于一六九三年(康熙三十二年),江西省新建县人,一七二三年(雍正元年)以易经中式第一名中举人和殿试二甲第六名中进士,正二品。
周学健的书法
历任福建巡抚、闽浙总督、江南河道总督等职,兼刑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太子少保,兼管七省漕运总督印务。
他成为康雍乾三朝老臣,写过一本《治河方略》,对河道治理有研究,乾隆让他兼管七省漕运总督,是一个当时很吃香官员。
但是在当时乾隆皇帝闭关锁国政策的环境下,他也是一个保守、缺乏国际视野的官员。
二,以前从康熙王朝时期就早有先例
在乾隆的爷爷康熙的时候,康熙和传教士有过一段蜜月期,但是后来教会内发生了“礼仪之争”,天主教会的高层否定了利玛窦的传教路线,这让康熙很不爽,传旨对洋人在内陆传教一事予以禁止,查获之后,往往是送到广东令他们搭船回国。
以后的雍正更是对天主教疑虑重重,乾隆皇帝对天主教的政策基本上是继承了康熙的传承。
但是周学健却认为这事没那么简单,在他的审讯报告和上奏乾隆的奏折里,言辞中处处体现出对天主教的无知、恐惧和误解。
三,周学健对教会的恐惧与偏见有代表性
他从很多方面都认为天主教会给社会带来危险:
一,天主教法里称人人平等,这将给国家埋下祸乱的种子,皇帝与平民怎么能平等?官员与百姓怎么能平等?人人平等是断绝了父子之间的正常伦理关系,有颠覆社会正常秩序的危险,长此以往大清国将不国!
二,他认为天下万邦皆是无利不早起,而番邦人为了传教,自掏腰包,往往是巨额经费,花那么多钱,冒着生命危险不远万里前来,究竟安的是什么居心,他们自己说除了传教没有别的目的万不可信!
三,天主教神父说那天主的道理比孔圣的学说还强,天主比孔子要尊贵万倍,连孔子的光芒都被掩盖了,儒生出身的周学健觉得这简直是荒谬绝伦。
四,天主教每七天一次集会(实际上说的是教会进行的弥撒)也是犯忌的,周学健认为从秦朝开始,统治者就对民间三人以上的集会严令禁止,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而天主教却让数十数百人围拢在一起,极易生事。
五,数十人甚至数百人,不分男女,那么多男女混杂在一起,在当时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氛围中,无论是周学健还是乾隆,都认为一定会诱发奸邪淫乱。
六,最好笑的是,有两百多名女子信教之后就决定守童贞终生不嫁(就是当修女),周学健说:男女情欲是最难禁的,但这些女子一入教就能守贞,一定是被施加了某种幻术,因为在他看来如果没有什么妖术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的。
四,周学健一连几次上书,要求严惩传教士
鉴于以上的怀疑,周学健一连几次上书,要求乾隆出于防患于未然的目的严惩传教士。
乾隆本来只是照例将他们遣返,因为以前从康熙王朝时期就是这样的,但是最后在周学健三番五次的建议下,终于将为首的伯多禄斩首,开始了一个传教士在中国更残酷的时代。
从此传教士被杀头就有了一个恶劣的开头,满清王朝闭关锁国政策得到了加强,一个双输的局面就此开始。
然而时代的步伐是难以靠封禁和杀头来阻止的,不同文化的对接交流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民间对不同信仰的追求从此转入地下,潜滋暗长。而大清则暂时安稳地继续睡去,直到被人从天朝上国的梦里惊醒。
五,两年以后,周学健被乾隆帝赐死
乾隆十三年三月,在随乾隆东巡泰山途中,乾隆皇后富察氏外感风寒,溘然离世。突然的变故令乾隆伤心欲绝,接下来的皇后丧礼,隆重而周全,极尽哀仪。
时隔一个多月,乾隆收到了另一纸弹劾剃发者的奏本:江苏巡抚安宁参南河总督周学健,称孝贤皇后丧仪二十七日(允许脱下丧服之日)刚满,周学健即与属员一同剃发。
这一奏劾,令乾隆勃然大怒,斥责周学健“丧心悖逆,不惟一己敢于犯法,并所属官弃同时效尤,弃常蔑礼,上下成风,深可骇异”。
乾隆龙颜大怒,发旨削去他所有职务,抄家没籍,发配去当河工,这时候,又有人落井下石,弹劾周学健有贪污嫌疑,乾隆听了,更为恼火,也不论真假,被乾隆帝赐死,时年55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