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朱元璋继续进行北伐
我们说到李文忠打进应昌,活捉了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的皇后、妃子、宫女、皇子买的里八剌等,与朝廷的大官、卫兵,还缴获了十五颗宋元两朝的玉玺与金印。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向着和林(今蒙古国中部鄂尔浑河上游)的方向逃走。李文忠带了骑兵追,追到北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右翼北索博日嘎苏木古城),一看追不上了就回师,经过兴州(滦平县西南)与红罗山,收降蒙古军民五万多人。李文忠回到京城奉献捷报,被朱元璋授为曹国公。
此次北伐从歼敌和降敌的人数看,徐达都超过李文忠许多,而且徐达歼灭的是扩廓帖木儿(王保保)部的精兵,李文忠所歼的是元主部,多非战斗人员。徐达不仅完成了此次作战的目,消除朱元璋最为担忧的王保保,无疑徐达应该立下了首功,哪怕是在围歼对方主力过程中,所部多有损失。但是在朱元璋眼里:“文忠功最!”
朱元璋之所以 “偏心”的认为李文忠的功劳居于徐达之上,是俘获了元昭宗的次子买的里八剌,有了这张牌,或许能达到招降北元的政治目标。数月后,朱元璋派出使者,给爱猷识里达腊送去一封信。信中的口气非常委婉,介绍了明朝招降的优待措施,他向元昭宗表示:你只要派遣使者朝贡,我可以让你安心地在明朝边境牧马,我可以成全你成为大漠地区的一邦之主,号令其他部落。朱元璋对北元的如意算盘,和徐达等前线将领所想,有着本质的差别。朱元璋对北元的基本政策是从政治出发,军事打击只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一旦北元派使臣来朝贡明朝,边境线上双方的和解,便成为他郑重的承诺。
徐达等人就完全不同了,他们是职业军人,军人的事业在战场。只要敌手存在一天,军人就要枕戈待旦,哪怕针对潜在的对手、潜在的威胁。不过,军人也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在获胜之后,往往流露出骄傲轻敌的情绪,那种浮躁的、急于求成的立功心情,很可能为下一步作战,埋下失败的伏笔。
朱元璋对北元的政治招降没见到丝毫效果,由于军事手段过于软弱,北元的残余势力又死灰复燃,重新集结起来,给明朝的北方边境造成了很大压力。尤其是扩廓帖木儿的实力膨胀,引起了朱元璋心中很大的不快。在元军所有的将领中,朱元璋最看中扩廓帖木儿,只是由于多次劝降未果,成为朱元璋心头的一大遗憾。
有一次朱元璋和群臣聊天,突然问大家:你们说,天下谁堪称奇男子?众人答道:常遇春统兵不过万人,却能横行无敌,这是真正的奇男子!但朱元璋略带遗憾地否定说:常遇春虽然是人之豪杰,但毕竟为我所得,成为我的臣下。我始终不能让扩廓帖木儿俯首称臣,他才是真正的奇男子。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朝与北元的岭北之战,就发生在四个人身上:明朝的朱元璋、徐达,北元的君主和扩廓帖木儿。起主导作用的是朱元璋,给朱元璋迎头一击的,就是他格外青睐的扩廓帖木儿。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徐达代表诸多前方将领,主动向朱元璋请战,要求再次打击扩廓帖木儿。徐达说:现在国内形势已经安定,老百姓的生活也很平稳。在陛下的号召下,许多蒙古部落的人不断来降,只有扩廓帖木儿这员悍将,还在边境骚扰不停。根据侦察,他现在在和林一带活动。我愿意和前方诸将,率领一支军队,一鼓作气将他们彻底消灭。
朱元璋回复徐达说:扩廓帖木儿只是朔北走投无路的穷寇,灭亡是早晚的事情,现在是乌合之众逃亡到大漠,以死自卫。如果把他们逼急了,有可能逞困兽之斗,现在出兵时间不好,暂时放一放吧。徐达和前方大将坚定地向朱元璋表示:扩廓帖木儿奸诈狡猾,只要他在,终究是大明边境的严重隐患;多少年来,他一直与大明为敌,侵略骚扰不断,前两年被我们击溃。现在趁他兵力不足,羽翼未丰,我们应该一鼓作气彻底消灭他,绝不能听之任之养痈为患,也只有趁着现在消灭他,才能永靖大漠。
朱元璋最后同意出兵。无论是朱元璋还是徐达,谁都相信马上到来的这场战争,将只会是胜利,只是胜多胜少的问题。在大明阵营中,只有一个人还能保持谨慎态度,他就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士刘基。刘基曾经多次告诫朱元璋:千万不可对扩廓帖木儿轻视。朱元璋也不曾轻视过扩廓帖木儿,所以当徐达表示只要带十万人马就足够的时候,朱元璋又谨慎地命令他再加上五万人马,而且要求兵分三路。
正月二十七日,朱元璋便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以主力人马出中路;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出东路;宋国公冯胜为征西将军,出西路。各率兵五万人,三路并进,中路出雁门,扬言趋和林而实迟重,吸引敌人至近边决战,最后必然会击破敌人;东路由居庸出应昌,再次奔袭元廷,以掩其不备,必有所获;西路由金兰趋甘肃,以为疑兵,让敌人摸不清虚实,从而起到迷惑和牵制之效,以配合中路。命令下达之时,朱元璋同时戒告:“卿等立请北伐,志气甚锐。然而,古人有言,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现在,兵出三路,但战法应各有侧重。大将军的中路要扬言直趋和林,但不可急于直奔和林,而应缓慢进军,重在引诱元军出战,从而歼灭之;左副将军出东路要神速,出居庸关后经应昌直趋和林,出其不意,掩其不备;征西将军的西路军,出金兰直趋甘肃,以疑元军,使其不知所向。卿等要益思戒慎,不可轻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