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日记选:哲学课后反思

由于对社会巨变不理解,读大学时有一段时间喜欢上历史、哲学、心理学,每天到图书馆博览群书寻找答案,记了一些读书笔记和反思,希望自己不是糊里糊涂被社会裹挟着往前走。后来发现我们的主流哲学并不是无懈可击,但也明白了适者生存的道理,所以不再执着于苏世独立、恒而不流。

1982年5月17日   星期一   晴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同意这个观点,但我越来越感到外因的作用重大,在很多时候,外因也能起决定作用。

在上课时,老师举了孵小鸡的例子,用石头和鸡蛋来比喻内因的决定作用,课后觉得这个例子有点强词夺理,鸡蛋和石头不属于同一个物种,完全不可比。应该用两个鸡蛋做比较才有说服力,比如相同条件下受过精的鸡蛋才能孵出小鸡,这是内因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完全相同的两个鸡蛋,条件不同时可以决定谁能孵出小鸡,我记得人工孵小鸡要在相当于体温的环境中恒温21天,温度差一点就成臭蛋了,这时就是外因在起决定性作用了。

一切生命为了生存都要适应环境,不管是自觉的还是被动的。人由猿变人,看起来是猿在起作用,因为按照老师的逻辑不能把石头变成人,实际是环境,不从四条腿向两条腿进化,不适应环境,你就不能生存。人穿衣服,可以说是自己愿意穿,实际是环境温度变化,你的体感神经迫使你这样做,当然不能抬杠,现代人如何穿以及穿不穿更多的是受文化或道德的约束。把问题绝对化也不是唯物主义观点,规律总有例外。

一个新生儿,在什么地方长大,就学会什么地方的语言,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会成长为不同的人。当然,在同一时间内人不可能置一身于两地,狼孩可做一例。我们不妨考察一下世人,从最伟大的到最普通的,都会看到环境影响的威力,归根结底,人的思想、世界观是对客观环境的反映,在环境变化不大时,人可以主宰自己,但环境变化较大时,人若还想主宰自己,就只有被动的去适应了。

总之,内因和外因都可能是决定性因素。(图片来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