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好诗,孤独了三百年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诗人、散文家。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
名气不小,知者不多。所作诗歌《苔》因媒体而广为人知。其实不然,并非如媒体所说的“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至少,我们每一个人在上小学的时候,在朗读那首“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时候,就应该知道这首诗,因为,《苔》这首诗比《所见》更有意蕴。
纵然如此,一本《随园诗话》,一篇《祭妹文》,也足以让你认识袁枚的不平凡。
袁枚的《苔》其实有二章。
其一: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其二: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两首诗写得很好,细细的品读,各取意味。但作为欣赏者,单纯的看别人的品析和解读,似乎局限了这首诗本身的内在涵义,我们不妨结合作者所处的个人和时代背景去理解它,或许你也有新的收获。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诗尤如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