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名满天下 书画重千秋——江西省博物馆藏刘凤起山水画赏析

刘凤起(1867-1933 年),字未林,晚号真庐老人,江西南丰人,晚清进士,诗人、书画家。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中进士二甲,任翰林院编修等职,旋赴日本留学法政。回国后辞归江西故里,被巡抚冯汝骥奏留南昌,任咨议局议绅、宪政筹备处咨议、教育总会会长等职。辛亥革命后,曾任江西民政长,民国十一年(1922 年)后定居上海,以卖字画为生,民国二十二年(1933 年)病逝。

刘凤起

生平好淡泊清静,

喜游名山大川,

对诗、书、画颇有造诣,

绘画尤擅山水,

“合南北宗,苍老似迂翁,

秀逸如南田”,

书法

“意本钟王,参与李苏,

凡秦汉碑铭无不致力,

晚年意境直通石庵”。

为诗

“率意遣兴,不事雕琢”。

刘氏现存的画作以山水见长,属于传统文人画一路,以水墨或浅设色的写意为主,笔劲墨润,不失为江西宗派。著名印人陈巨来(1904-1984 年)为其撰书长联:“风节树朝端,玉振金声,岂仅文章倾一世;诗名满天下,才雄笔健,更余书画重千秋。”其一生如其《自述》诗所云: “一生名利二糊涂,此乃庐山真面图;收拾苍茫南董笔,又留书画在江湖。”

江西省博物馆藏有刘凤起的绘画作品数件,我们可从中一览其绘画艺术之风貌。

  刘起凤的前期作品大致在 40 多岁以前,画风清秀醇润,用笔较为沉着。

山水图之一

馆藏《山水图》小景两幅,第一幅展现了一片野水纵横的开阔水景,近左较高的坡岸上画三颗矮树,笔迹较密致,岸边竹叶掩映之下一人载舟驶出。中景的陆地上横跨小桥一座,村屋点缀。远处的水面上,用笔简单地勾染出两片交错的坡地。整幅画意境清远,画上自题:“幽静无人山自春,谁从沧海忆江尘。宣和小景闲收拾,一棹扁舟独问津。光绪庚子(1900 年,时 34 岁)初冬,南城未道人病后愁余清课。”这里的“宣和小景”即指北宋后期发展起来的,与雄奇的巨幛山水相对应的一种画风清简秀美的小幅山水,并形成了一门画科,以常见的江渚景色入画,笔触柔和,气氛舒缓。刘凤起此图正是继承了这种小景的传统,远方的空白处,似有迷蒙气氛,平远的构图支撑着整个开阔的画面,给人一种幽寂旷远之感。作者在“病后愁余”之际作画,借此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愁思。

山水图之二

  第二幅作品更为简净,河面近岸一老者执仗伫立树下,举目远方,像是在等待友人归来,却看不到舟影。对岸仅用线勾出几座叠山的轮廓,山体无皴,略为而铺染。几群寒鸦从山间飞过,正映了画题“有客独寻秋,寒鸦下夕阳。长亭两三树,疏瘦自成行”。图中虽未落年款,大致与前幅同一时期。

  另有长卷《从姑山纪游图》和《江汉纪游图》两幅,关系比较密切,记录了刘凤起、巢勋(1852-1917 年,字子馀)、易顺鼎(1858-1920 年,字实甫、硕父)三人之间一段艺事。乙巳年(1905 年)十月,刘凤起受莲溪太守之邀游览与之阔别十四年的从姑山(在江西省南城县),见寺荒僧散、风景寥落,既感今昔之变,又抱彭殇之感,归得数句遣怀。丙午年(1906 年,时40岁)正月刘氏勾留沪上之时,与实甫、子馀谈画而甚乐,刘凤起即兴为去年从姑山之游补图并录诗作。从此图易顺鼎的题记可知,图成后巢勋为之润色,而且他认为此举可以与昔日艺林所传王翚点缀查士标之画、恽南田题跋赞叹的佳话相媲美。

长卷《从姑山纪游图》

之后,此图为易顺鼎乞去,巢勋则因技痒而追写《江汉纪游图》,未林后加补缀,易顺鼎索图并题而记之。这样看来,两幅作品不能仅仅归于某一人名下,《从姑山纪游图》虽有巢勋自谦为“佛头着粪”的设色“援笔”,但画作的基本笔墨构貌还是刘凤起的。

江汉纪游图

  此图近景耸立一峰,占据了画面的整个中部,山石大小错落有致,皴染并不繁复,山的两侧以平远之景向远方展开,画中笔致稳重,除了中景山坡的披麻皴外,多喜用点,长短大小不一的横点散落在山石各处,如近景的几块岩石便是以横点皴出了山体的明暗面和结构,但没有丝毫散乱的感觉。易顺鼎在《江汉纪游图》中也题到“老刘补苔如撒豆”,一是说明他善于点苔,为他人补画的内容一般多为自身所擅长,二是说他点得自然,撒出去的豆子自然分散,每次均不同,疏密得天成。

  从上面几幅作品可以看到,刘氏的前期绘画比较沉稳,气象清润醇和,继承了米芾、倪瓒等南宗名家的传统,如一河两岸的构图、清旷静远的意境,还有米氏的“落茄点”等。

40 多岁以后,刘凤起的绘画出现了新的面貌,画风渐趋放逸,静中寓动,能得倪云林、恽南田意蕴。这一时期的馆藏作品以立轴为主,集中在 50 岁后半至 60 岁初。

山水图

《山水图》轴作于1922 年(时年 56 岁),我们看到了画中的荒疏景象,前景布置几株高树,后面的高山以披麻皴写出,远山隐现。用笔顿挫有节奏感,有些枝干可以看出较快的运笔速度。用墨浓淡相宜,苍老之中能显出逸气。画中有两题,一曰:“云林画简澹中而能浩逸,此意惟南田得之。”刘氏对元代画家十分推崇,尤其是倪瓒,他认为其画云林能从简淡中出浩逸,这是他心之向往的一种画品。其次,在他所见的学倪众家中,恽寿平(南田)尤能等得其三昧,领悟到了精髓。他又在其《国朝论画诗》中称赞道:“倪迂以后论馨逸,惟有毘陵老布衣。”可以说,恬静馨逸的画风已是刘凤起绘画生涯中所追求的最高理想。此外,馆藏1923年《山水图》、1926 年《山静日长图》二轴也是类似的风格。

山精日长图

  刘凤起推崇学倪的成功者恽寿平,说明他们在对山水画理想境界的体认上有有共同之处,这也是他的一些画“酷似南田”的根本原因。恽南田的山水用淡青绿,清淡隽雅,灵秀潇洒,可谓“飘飘有凌云气”,刘画则更加率意,能于从苍老中出秀润,枯而弥腴。馆藏有一幅《山水》扇面,画题:“鹿床居士作此本,深密中有秀野之趣,临其大意……”此图虽是临戴熙秀野之画趣,却非戴氏笔墨法。戴熙山水出王石谷而细秀柔婉,陈氏则笔墨疏放,更接近南田。

扇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