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以诚相待,坚强有毅力,两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对“笃实”与“强毅”有着自己的看法,认为这两者不管是在带兵上,还是在处世上,都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缺一不可。
一、“笃实”而去机巧
曾国藩身为带兵打仗的军事将领,却主张要做一个“笃实”而去机巧的人,这让人有些不可理解。
如果曾国藩只是做文官,一辈子与文章、学问打交道,那么这种主张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可曾国藩和曾国荃两个人都是带兵打仗的军事将领,想要克敌制胜肯定要讲计谋,而讲计谋还怎么能够做到“笃实”呢?
在《致沅弟·笃实与强毅》中,曾国藩说:“弟书自谓是笃实一路人,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把自家学坏了。”
曾国藩认为自己生来是一个笃实的人,只是因为身在官场,历经沧桑,才多了一些权谋,这样反而把人学坏了。
“实则作用万不如人,徒惹人笑,教人怀憾,何益之有?”
加上权谋之后,所起的作用其实并不十分明显。只会惹人发笑,让人感觉有些遗憾,最终能有什么益处呢?
“近日忧居猛省,一味向平实处用心,将自家笃实的本质还我真面、复我固有。”
最近居家反省,开始向平实处用心,决定将原来的笃实本质找回来,还我真面,复有固有,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笃实。
二、坚持做到“笃实”
曾国藩时刻要求自己的兄弟和部下都坚持做到“笃实”。
“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
贤弟此时在外,一定要想办法把笃实找回来,万万不可沿着耍小聪明的路子走下去,长此以往,只会越走越差。
“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钩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
面对别人的巧诈,自己以浑应对,以诚实应对,时间长了,那么别人的巧诈也就会自然消退。如果仍然勾心斗角,我行我素,那么冤冤相报何时了。
许多人可能会认为,曾国藩这样做实在是太过于迂腐了。其实这件事要一分为二地看。
曾国藩对待敌人当然不会“以诚相待”,但在管理士兵、治理军务方面还是要力求“笃实”。自古以来,带兵的将领们都以“机巧”为主,而曾国藩却以“笃实”来严格要求部属,并且获得了军事上的成功。这不能不说是他的个人魅力所在。
三、强毅之气不可无
俗话说,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能够战胜自己的缺点的人,才是真正的“强毅”之人。说到强毅,曾国藩有自己的解释和看法。“至于强毅之气,决不可无,然强毅与刚愎有别。”
他认为“强毅”是自古以来的兵家所强调的,强毅可以激发出一个人拥有的最大的潜能,从而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古语云自胜之谓强。曰强制,曰强恕,曰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过去我们说自胜者强。这里的强包括强制、强恕、强为善。都是自胜的意思。
随后曾国藩又列举了几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强”。
“如不惯早起,而强之未明即起;不惯庄敬,而强之坐尸立斋;不惯劳苦,而强之与士卒同甘苦,强之勤劳不倦。是即强也。”
比如说,不习惯早起,而强迫自己天未明即起床;不习惯庄重敬慎,而强力要求自己无论坐和立都端正严肃;不习惯劳累吃苦,而强迫自己与士兵同甘共苦。强迫自己勤劳不倦,这就是强的意思。
这些都是强迫自己改正缺点的很好例子。
而“毅”就是有毅力,有恒心。“不惯有恒,而强之贞恒,即毅也。”不习惯于有恒,而强迫自己坚定不移,这就是毅。这个相对好理解一些。
四、“强毅”与“刚愎”
“强毅”与“刚愎”是有区别的。“舍此而求以客气胜人,是刚愎而已矣。二者相似,而其流相去霄壤,不可不察,不可不谨。”二者看起来差不多,其实它的发展趋势却有天地之别,不可不细察,不可不谨慎。
但万事都有一个度。一个人如果过度强毅,就有可能变得刚愎自用。
九弟曾国荃就是一个在强毅方面有些过度的人,很容易变得刚愎自用。这也是曾国藩所担心的事。所以曾国藩在很多封信中都对九弟进行提醒和劝诫,希望他有所改进。
曾国藩还送给九弟一幅对联。“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到,又要简捷。”从这幅对联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的良苦用心。
曾国藩强调“强”最重要的是要自强,即在自胜的地方求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胜者强。
曾国藩教导弟弟的“笃实”与“强毅”,不但在治军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做人也有很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