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全州十大碗之洮阳蒸鸡及其历史文化

洮阳蒸鸡源于广西全州古升乡之今永岁地域(今永岁镇仅小部分区域属恩乡和长乡),历史上此地曾为升乡上八里,以鸡出名,而升乡下九里以鸭子出名。故升乡有谚语:"下九里的鸭子,上八里的鸡"。通俗地说就是"文桥的鸭子永岁的鸡"。上八里的鸡是本地的土鸡,生长不快,但肉质适合人们的口味,鸡汤鲜美,远胜引种的"洋鸡"。民间说,最尊贵的客人用肘子招待,高等的贵客用蒸鸡招待。蒸鸡其实是人们招待贵客最常见的方式,有吉利之意,不仅用于寿宴、喜宴,也常用于招待亲朋好友,是同学、同事、同族等聚会是少不了的一道佳肴,它比肘子常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取材容易,制作相对简单。如果说将古升乡肝胆列入全州十大碗还有异议,那么将洮阳蒸鸡列入全州十大碗是会得到几乎所有全州人认同的。

说起洮阳蒸鸡的历史,得说一说吴起,杀妻求将的成语就源于他。《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齐人攻鲁,鲁欲起吴起。吴起娶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欲就名,遂杀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攻齐,大破之。"吴起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军事家,他著有《吴子兵法》,主张把政治和军事结合起来,对内修明文德,对外做好战备。历史上将他与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并称“孙吴"。

公元前389年楚悼王曾起用吴起变法,让楚国变得比较强大,于是,北并陈蔡,南平百越,将楚国疆域向南扩展到苍梧郡一带。历史上,全州曾是楚越交界之地。当年楚国大将吴起率兵"南平百越"期间,曾在永岁一带驻扎,为当地带来中原冶陶技术,当地人以新制的瓦罐煲土鸡招待师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对吴起南平北越一事有简单记载。

至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朝廷又在此地置洮阳县(根据一些考证资料来看,建县时间有可能更早。原自治区博物馆馆长蒋廷瑜先生甚推断为在公元前391年-公元前381年就设县了,这一时期,正是吴起平越之时。一个地方平定之后,是很有可能建立地方政权的。这远比公元前221年设置零陵县还要早),治所在今梅潭村后坡上,后来人们将此法作鸡称洮阳蒸鸡。洮阳蒸鸡的制作法,由此走向全州、走向全国。而当地洮阳鸡(土鸡)也走向祖国的各地。

洮阳人将作洮阳鸡的瓦罐,经过多代传承,到宋代到达了制陶顶峰。据地方志记载, 主要分布于永岁镇江凹里村和罗家湾之间。1981年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碑时,由于谐音的原因,误将江凹里写成了蒋安岭窑址。

文物保护碑误写蒋安岭窑址(细碗窑)

永岁有全州陶瓷的故乡之称。《全州文史》第九期)说,全州目前已发现宋窑遗址7处,有6处在永岁内:江凹里、改州、瓦窑头、长升铺、和好铺、初发村,都分布在湘江两岸。

由于中国古代以水运为主,永岁沿岸水运发达,便于运输。当时生产的陶瓷便通过湘江销往全国各地。2019年3月21日,桂林电视台“文化桂林”摄制组走进桂北全州永岁江凹里进行拍摄,在那里仍可见大量宋窑陈迹。

永岁境内之所以成为全州宋窑的著名产地,不仅因为该镇分布于湘江两岸,在古代以水运为主的年代交通便利,还在于这里有一种适合做陶瓷的土质。如今,这一制陶技术还得以传承。全州县永岁镇初碗窑(原粗碗窑,后又写为初发村)的周金良先生便是这一制陶技术的传承人之一,不过,他已经放弃了传统的手工制陶技术,采用了现代的电烤制陶技术,但制出来的陶瓷成品还是挺不错的。

周金良先生生产的陶瓷产品1

周金良先生生产的陶瓷产品2

周金良先生生产的陶瓷产品3

洮阳蒸鸡许多人会做。但将洮阳蒸鸡做成色香味俱佳的洮阳蒸鸡,许多人都说以当今全州第一厨的秦师傅所制最佳。CCTV10科教频道系列纪录片"家乡至味"拍摄《全州十大碗》也将拍摄洮阳蒸鸡,全州县餐饮协会蒋会长便推荐了那位姓秦的名厨师秦师傅。秦师傅参与多次区、市烹饪大赛,其代表参赛的美食曾荣获广西十大金牌名小吃、广西特色餐饮名店、桂林美食地标奖、桂林地方名菜等众多荣誉。不过,洮阳蒸鸡的故乡梅潭村也推荐了一位在当地有名气的厨师做菜,民间有高手,他能胜过有全州第一厨之称的秦师傅吗?不过,有一个待命厨师能够听候调遣也是挺好的。

梅潭故城历史悠久。按照地方与一些史料的说法,在梅潭这里建县之前,原洮阳县城在湘江下游不远处已经建县城(也有一种说法只是县址选择地),后迁往梅潭,原县城所在地便取名为改州。明朝时有蒋姓从石头岗迁至改州上游建村,由于在改州的上游,故名上改州,原改州后来则改为下改州。

至于梅潭这里所建的县,为什么叫洮阳县呢?这里缘于这样一段历史: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 ,淮南王英布反,退走长沙,拟经本县境入越,十月被汉军围歼于洮水南、北两岸。

永岁双桥洮水曾是汉军围歼淮南王英布的地方

明代全州宰相蒋冕有诗《洮水名县最先》和《洮水考》,他认为全州县命名为洮水,就是因为汉将在此破英布军于洮水南北而得名的,有诗"洮非用武地,名岂得先显?"

青狮下梅潭奇景

洮阳城旁的梅潭村也位于湘江西岸,因岸旁有一深水潭,好似蛟龙藏身之地,故名龙潭。而岸旁曾有老梅树,因有大风将老梅树拔倒水中,待隆冬梅花开甚,落英浮于水面,凡舟人之过而来者,既爱其潭水之清,复玩其梅花之异,清新可爱。故渐渐传为梅潭。

永岁梅潭村为全州蒋氏两大发源地之一,另一大发源地为永岁镇大岗(大冈)村,都是三国丞相蒋琬的后裔。《全州蒋氏源流·全州蒋氏概述》载,蒋琬生三子,长名斌,次名显,三名贯(guan)。斌、显皆仕蜀,同时死于蜀难。晋武帝咸宁元年(公元275年),毛氏夫人携子蒋贯,徙居零陵洮阳县城北二十五里之石龙潭,即今全州之梅潭。今天全州蒋氏,多出自蒋贯这一支。另一支大岗村蒋琬的后裔,则是他大儿子蒋斌的后人,其后人蒋来万于宋时由零陵太平门迁居湘源城北的黄华岭脚下。明代宣德年间(公元一四三零年),势琳、势袖兄弟由黄华岭迁居永岁大岗,其兄弟后人分布县内外120多个村落199处(2000年第六次修大岗蒋氏族谱时资料,不含迁往县外)。据该族人员提供的资料,至2019年,分迁出去的村庄,遍布广西大半地区,并远至广东、湖南、四川、重庆等地,人口多达4万之众。大岗村历史上出了不少人物,先后考取举人60余人,为全州县第二。

大岗村的溪洲号称全州第一大洲

大岗蒋氏是全州蒋氏文化的一个缩影, 全州蒋氏文化是全州历史文化非常重要的部分,其总人口占全州的四分之一。 全州有230多姓(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地方志记载的143名进士当中,蒋姓就有43名进士。广西历史所走出的两位正宰相,都是全州蒋姓。

宰相蒋冕
丞相蒋琬

再如,全州举人最多的村落,也源自梅潭的蒋姓,他们于宋朝迁居石岗(也叫石头岗、石冈),先后走出4位进士,共考取举人73人(文举人50人,武举人23人),为全州考取举人最多之村落。其村里过去由于出人物众多,故在全州有才子之乡的美誉。村里有著名的古建筑燕窝楼闻名县内外。

历史上石岗村最兴旺时,有18座祠堂(公堂),附近民间说:“石头岗,好兴旺,除了公堂无住场。”可见其往昔的辉煌。现有“敦睦堂”,取敦亲睦族之意,因门楼形似燕窝而得名“燕窝楼”,201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岗村的因门楼形似燕窝而得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现存门楼由明代工部右侍郎(正二品官,与各部尚书同为一部的长官)蒋淦(也是石岗村人)亲自主持设计(其父蒋铨计划筹建,未成而逝),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动工,总建筑面积四百四十六平方米,主建筑有:牌楼、门楼、祠堂(分上、下殿),于嘉靖七年(1528)建成,前后耗时17年。祠堂整座门楼不用一根钉梢。燕子公堂内的柱子及枋料全是从越南进口的楠木。造楼高手,是桂林阳朔人,在燕窝楼建成不久,即英年早逝,当时仅有19岁。据说经这位少年建造的牌楼在全国仅有三座。清朝年间,朝廷曾专差宫廷建筑高手来石岗村观摩燕窝楼,回宫仿制了一座,不甚理想。门外有明万历年间内阁大学士(明代朱元璋为把持权力,废丞相一职,大学士即是事实上的丞相)叶向高书写木刻盈联:“累朝荣荫家声远;历代科名世泽长。”门外有明万历年间内阁大学士(明代朱元璋为把持权力,废丞相一职,大学士即是事实上的丞相)叶向高书写木刻盈联:“累朝荣荫家声远;历代科名世泽长。

叶向高题写的楹联

回过头来再说一说梅潭。自蒋琬毛氏夫人率幼子在此定居,日益兴旺发达。后有在官府当差的蒋氏犯了一点事,有湘源长官前来追寻,但蒋氏家中狗多,居然将长官咬死。蒋氏族人害怕遭受牵连,大多由此搬迁他处。不过,还有不怕死的蒋氏居住,直到明初,这一支梅潭蒋氏才迁往溪流上游的大石桥头,村名取为大桥头,至今约有200多人。原梅潭自然村,则为明朝时由庙头张家湾的张姓所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有210多人。

而原大桥头村,已经成为梅潭建制村所在地。

源自梅潭外迁的蒋氏,有些人为寻根,还来梅潭故里走访。梅潭蒋氏为将蒋氏文化发扬光大,还成了全州梅潭蒋氏文化研究会,会长为蒋连生、副会长为蒋国友。蒋连生会长便是梅潭人,有外地宗亲前来寻根,他便杀鸡宰鸭,用传统洮阳蒸鸡招待前来的蒋氏族人。如今梅潭蒋氏,还保留有元宵节联宗祭祖、传承千年的捕鱼民俗等,若想详细了解,可请他为你讲述。

蒋廷松

广西全州洮阳古城走访记

咏全州柘桥豆腐乳

简述全州古村上畔塘历史文化与美食

广西全州这位蒋姓老人真有福,央视为他拍摄百岁寿诞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