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志愿军鲜为人知的武器装备大换装,首次达到制式化标准

谈到抗美援朝,以往在习惯上通常大家都会认为志愿军在武器装备上远远落后于“联军”,其实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诚然,1950年10月先期赴朝参战的6个军仍在装备着解放战争时期所缴获的“万国造”,还尚未完成制式化建设。

入朝作战初期,因未能达到武器装备制式化,给后勤补给工作造成了空前大的压力;

由于我军枪、炮种类繁多、口径不同、弹药各异,由此造成了后勤保障在弹药补给上的纷杂繁琐,时常无法有效保障前方部队作战所需。

经常出现后勤保障部队头顶敌机轰炸,冒着枪林弹雨送上阵地的弹药,往往却因枪型弹型不契合,造成有弹无枪或有枪无弹的尴尬局面,从而导致了我军无论是在进攻或是防御上都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以先期入朝的39军为例:

1950年9月,入朝前39军战力统计如下——

39军全军共计:52946人

装备(仅以枪械而论):

38式步枪7320支,口径6.5mm;

79式步枪1512支,口径7.92mm;

中正式步枪1316支,口径7.92ⅹ57尖头弹;

美制春田式步枪2408支,口径7.62mm;

美制M3冲锋枪3058支,口径11.43mm;

英制司登冲锋枪603支,口径9mm;

美制M-1921式汤姆逊冲锋枪705支,口径为11.43mm;

晋造仿汤姆逊冲锋枪1048支,口径为11.25mm;

捷克式轻机枪790挺,口径7.92mm;

美制M1918式轻机枪168挺,口径7.62mm;

英制布伦式轻机枪117挺,口径7.7mm;

日造大正十一式轻机枪502挺,口径6.5mm;

美制M1917式重机枪155挺,口径7.62mm;

日制92式重机枪7挺,口径7.7mm;

一个野战军,竟然装备不同型号、口径的4型步枪,4型冲锋枪,4型轻机枪,2型重机枪。

不同种类弹药,在国内战争时期就地补给,尚不觉得特别困难。但出国作战就立显弊端,运输补给异常麻烦和艰难。

幸好,这尴尬的局面并未维持多长时间……

1951年3月前后,志愿军基本全员换装苏式装备,拋开数量不论,在性能及质量上与联军武器装备已经不存在代差,甚至在某些轻武器的装备上已经超越联军。

1950年11月7日,主席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中这样写道:

由于人民解放军陆军的武器装备主要是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战利品,因此造成步兵武器口径种类繁多的情况。这一状况给弹药生产,特别是步枪和机枪子弹生产带来很大困难,此外我们的工厂目前所能提供的这种子弹为数甚少。

志愿军部队直接参加朝鲜军事行动的有12个军,计36个师,但仅有6个步枪和机枪弹药基数。今后,随着军事行动的发展,我们在保障军队弹药方面势必出现很大困难。如果军工生产方面不出现变化,那么,改换装备工作可能要到1951年下半年方能开始。

为克服目前困难,我请求您研究一下关于在1951年1月和2月这一时期给36个师供应步兵武器装备的问题。”

主席提出的具体要求如下:

苏式步枪14万支,步枪子弹5800万发;

苏式冲锋枪26000支,冲锋枪子弹8000万发;

苏式轻机枪7000挺,轻机枪子弹3700万发;

苏式重机枪2000挺,重机枪子弹2000万发;

飞行员用手枪1000支,飞行员用手枪子弹10万发;

TNT炸药1000吨。

11月9日,斯大林回电表示同意,确保1951年1-2月可如数运到中国。

这批武器的到货数量与中方要求的完全一致,具体型号如下:

1891/30式水连珠步枪;

1938/44式步骑枪;

1927式轻机枪(圆形弹仓,即转盘机枪);

1927/44式轻机枪;

1943式郭留诺夫43型重机枪;

1941式波波沙木柄冲锋枪;

1943式波波沙铁柄冲锋枪;

ТТ30/303式手枪。

截止到1951年3月,我军有30个师换装了苏式新武器。

新武器一般带8至20个基数弹药,但苏式自动武器发射速度较快,弹药消耗巨大,其弹药在国内尚无法制造,战场又无法缴获。

因此中央军委向苏联订购轻重武器10个基数弹药,高射武器订购15个基数弹药,于5月全部按时运抵东北。

至此,志愿军轻武器基本换装完毕,抛开数量不谈,在性能和质量上与联军装备已无代差。

此前,后勤运输车辆也已陆续开始大换装。

1950年11月17日,总理致电斯大林:

新的战役即将开始而鸭绿江铁路桥每天都在遭受敌机轰炸,为解前方作战燃眉之急,需要立即从驻辽东半岛的苏联部队中抽调500辆汽车。”

斯大林当天便答复:

为了尽快将汽车移交给您——我是说给您新车,已指示我军司令部不是从旅顺,不是从旧车中调拨,而是在满洲里交付新车。

11月20日前将移交你们140辆,11月25-26日再行移交355辆,剩余车辆将于今年12月5日前尽快发出。在满洲里站还将交付1000辆汽车。”

斯大林没有食言,中国军队如期如数获得了这些车辆,缓解了物资运输上的燃眉之急。

1951年5月,开始炮兵部队大换装。

1951年5月,按照苏军编制配备提供志愿军每个师1个炮兵团、1个坦克自行火炮团、1个独立高炮营、1个独立五七反坦克炮营的苏式装备。

炮团装备有122毫米榴弹炮、76.2毫米野炮、120毫米迫击炮各1个营(12门),坦克自行火炮团装备Т34坦克24辆、76毫米自行火炮16辆,独立高炮营装备37毫米高射炮12门,独立反坦克炮营装备57毫米反坦克炮12门。

志愿军在1951年上半年,用苏联火炮装备了榴弹炮兵师14个、反坦克炮兵师2个、火箭炮兵师2个、野战高射炮兵师5个,共87个团。

此外,还有城防高射炮兵师3个、高射炮团33个、探照灯团4个、雷达团1个、独立雷达营8个。

工兵方面,用苏联的工程器材、舟桥装备了13个工兵团。

铁道兵方面,苏军提供器材装备入朝作战的铁道兵10个师,加上铁路员工共15万多人。

同时,苏式通信器材和防化器材也全面装备志愿军各通信分队和防化分队。

空军、装甲兵于1951年底也换装完毕。

1951年底前,志愿军获得了372架先进的米格-15战机,中国用苏联提供的这批战机装备了6个空军师,极大弥补了空军建设的空白。

此后,苏联又陆续向中国出口1000架米格-15战机,由于米格-15的整体性能优于当时美军装备的F-84,因此志愿军空军获得了与美军空军叫板的能力,美空军参谋长范登堡惊呼:“中国一夜之间就变成世界主要空军强国之一了!”

装甲兵方面,共获得T-34坦克300辆,IS-2型重型坦克60辆,ISU-122/152重型突击炮40辆,中国利用这批装备建立训练了3个坦克师和3个独立坦克团。

公正客观的讲,自1952年开始,志愿军在武器装备的性能和质量上已经和联军处于同一水平;唯一的短板就是在装备数量上严重不足,让我军始终在火力上处于劣势……

但即便如此,英勇的志愿军仍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打赢了这场立国之战,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军队,让“联合国军”懂得了什么叫做——中国军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