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度课堂观察法
课堂教学是一项永无止境的艺术,每位老师都有改进提高的空间和潜能。也就是说,我们每一名老师的课堂教学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在一些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我们自己在课后能够察觉到,也有些问题我们没有意识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嘛!比如:我校一名教师在一节公开课上,短短的28分钟之内就有47次提问,我真怀疑提问的有效性。再如:一名教师在课题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时。有这样的提问:我国的执政党是哪个政党?这样的提问有没有意义?
为了提高我们的教学技能,我们有必要了解一点课堂观察和课题研究的知识,同时扎扎实实地开展校本研修,借助同伴互助的平台,相互借鉴、相互帮助、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艺术。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课例研究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的一种科学的观察方法。
课例研究:就是教师在同事或研究人员的支持下,运用观察、记录、分析、反思等手段,通过选题、选课、设计、实施与记录、课后讨论、撰写课例研究报告的过程,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研究,旨在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的研究方法。
也就是说课堂观察、课例研究是一种日常专业生活,旨在一起探讨一些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方面的问题。
是一种专业学习活动,旨在提供一些符合发展实际的建议,从职业走向专业。
是一种合作研究活动,旨在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从管理走向学术。
二、为什么要进行课堂观察与课例研究
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
有利于课程改革实施。课例研究可以引导我们一步步走进新课程
有利于改进教研。从经验直觉走向科学规范的研究(提出问题、确定主题、组织团队、制定计划、查阅文献、搜集资料、分析数据、提炼观点、撰写报告),使教研活动更加丰富、深刻、民主,充满创造的活力
有利于我们的专业成长
教学艺术是实践智慧,教师知识是情境知识,教师经验要靠课例来积累,来传递,来提升
决定教学有效性的核心知识PCK:
美国教育学家舒尔曼认为PCK是指教师将学科内容转化为有教学意义的形式、以适合于不同能力和背景学生的能力。是综合了学科知识、教学和教学背景的知识而形成的知识,是教师特有的知识。
包括表达思想的最好方式,最有用的类比、样例、图示、解释和演示等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方法。也包括教师有关学生对某一主题感到容易或困难的原因,学生的偏见和误解,消除误解的策略。特定的话题、问题、论点以怎样的方式组织表达、调适使之适合于不同兴趣、能力和背景的学生,帮助或引导学生以个人有意义的方式理解内容的知识。
PCK的实质是一种“转化”的智能,是教师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有效获得的一种学科教学智能,即教师根据课程理念、目标,进行系统思考,把学科知识有效地“转化”成教学任务,又由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实际获得的智能。
教师PCK知识主要通过教师自己的教学积累、反思校正、相互借鉴、同伴互助等途径获得。
三、课堂观察的特点
课堂观察不是居高临下,不是行政活动;而是双方地位平等,是学术探讨活动,是非奖惩性的。
课堂观察不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而是为了自己或者帮助同伴专业发展,是发展性的。
课堂观察不是为了评价教学,面向过去;而是改进教学、追求内在价值,面向未来,是建设性的。
课堂观察不是单向输入,而是共同探讨,观察的收益是双向的,是互惠性的。
四、课堂观察的作用
总起来讲,课堂观察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课堂行为研究提供一个观察、理解、描述、反省支架。
课堂观察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教研组活动、课堂文化创造提供一个话语体系。
具体地讲,课堂观察能让被观察者:感到放松和自在,自我意识得到加强。认为是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受到鼓舞。认为是积极的、有帮助的,能改善教学方法。
能让观察者提高听课评课的专业水准。搜集和积累微观资料,可使研究更深入细致。获得教和学的第一手资料,提供实际讨论中心。获得实践知识,汲取改进自己教学的方法技能。
五、课堂观察的要求
要有相应准备,反对“只重听课数量,不重听课质量”任务化做法。
要比较全面了解本节课的前后关系,不能随心所欲地听课。
由于高中教学的专业性比较强,因此,领导或跨专业老师的听课严格来讲不能算作完整的课堂观察,仅能从教育学、学习心理学、教学常规、教学技能等等方面提出建议。真正的课堂观察和课例研究需要在专业教师或领导之间进行。但我们仍提倡跨学科听课,即可从教学共性的方面、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又可丰富知识面。
要注重教学细节,排除课堂的复杂性干扰,提高观察的敏锐性、深刻性。
要学习课堂观察的技巧,有目的、有重点、有分工、有合作地多角度进行课堂观察。
要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仔细思考,深入底里,真正把握住学生的脉搏。
要防止先入为主、光环效应,拒绝假话、套话,反对即兴点评、话语霸权。
要允许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需求的老师各种观察方式的存在。提倡老师根据学科、年级、学生实际情况等自主设计观察量表。
六、课堂观察的维度、方法
课堂观察与以往我们熟悉的听课或观课有所不同:
课堂观察必须有选择:课堂是错综复杂且变化万端的,要观察到课堂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是不可能的。
课堂观察必须有目标:如果我们不知道在找寻什么,就看不到更多的东西。
课堂观察必须有方法:如果我们对课堂分析缺少概念的框架,就可能不理解课堂行为。
课堂观察往往有合作:课堂教学各种因素错综复杂,一名老师很难全面、客观、准确观察、记录、分析、评价整个课堂教学行为,必须分工合作进行。必要时还需借用录音、录像设备等。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提出以“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四个基本维度的课堂观察框架,选择多样化的视角进行分析。
学生学习:关注学生怎么学?学得怎样?是否有效?
教师导学:关注教师怎么导?导得怎样?是否有效?
课程性质:教和学内容是什么?学科特点和本质 ?
课堂文化:关注课堂整体感受,互动、对话与交往。
“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崔允漷
我们认为:就已经进行完的课来讲,课堂教学也是遗憾的艺术,不可能尽善尽美。关键在于我们应在课后自己或在同伴的帮助下分析得失、相互借鉴、校正弥补、扬长避短、积累经验,使以后的课上得更精彩。
一节好课的标准:扎实(有意义的课),充实(有效率的课),平实(常态下的课),真实(有缺陷的课)。叶澜
维度
视角
学生学习
1、准备2、倾听3、互动4、自学5、达成
教师导学
1、环节2、活动3、手段4、机智5、特色
课程性质
1、目标2、内容3、方法4、资源5、练习
课堂文化
1、愉悦2、自主3、合作4、探究5、特质
1、维度一:学生——有效学习(怎么学)
(1)角色: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者、主动建构者
我们认为:评价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主要依据不是老师讲的怎样,而是学生学的怎样。就是看学生过程参与的怎样?方法掌握的怎样?知识理解的怎样?思维扩展的怎样?技能熟练的怎样?经验积累的怎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的怎样?规范运行的怎样?定时练习的效果怎样?一句话就是看学生的“智能提高率”。简而言之就是“以学论教”。
教学活动最终的主要落脚点就是学生智能的提高。因此,教学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学生智能提高量。
即:教学效率=学生智能提高量/时间
(2)观察点设置:
学生学习,从“课程”出发,以“有效”为目标;
观察学生,必须且能观察的包括课前“准备”和课堂“倾听”“互动”“自学”等活动,活动是否有效看“达成”;
前四个指标的观察均可从“行为”“程度”和“习惯”“态度”四个方向去观察。
2、维度二:教师——教师技艺(怎么导)
(1)角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导”的水平。教师能否用精练、幽默、富有激情的语言与技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释疑解难、概括总结、理解内化、巩固记忆?
(2)观察点设置:
课堂教学,从“课程”出发,以“有效”为目标;
观察课堂“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包括整体“环节”安排、局部“活动”“手段”和教学“机智”以及体现“特色”;
五个指标均可从有哪些“行为”(有什么)和行为“程度”(怎么样)两个方向去观察。
3、维度三:课程——教/学内容(是什么)
(1)角色:师生课堂共同面对的教/学的客体。即课程标准下的探究对象(客观世界)
(2)观察点设置:
课堂,从“课标”出发走向“生活与实践”,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课堂教/学客体的观察包括“目标”“内容”“方法”“资源”和“练习”等5个指标;
五个指标均可从“预设”和/或“生成”方向去观察。
4、维度四:课堂——文化氛围(怎么样)
(1)状态:课堂是师生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多重对话。
师生人生一段重要生命经历,同自己对话(自主)
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同他人对话(合作)
师生知识的生成与生长,同客观世界对话(探究)
(2)观察点设置:
课堂文化,从“课程”出发,以建设“对话”文化为目标;
观察文化,必须且能观察的包括基本的“愉悦”感觉和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及体现的“特质”;
五个指标均可从主体(师生)和/或客体(课程/客观世界)多重关系去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