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圣鬼谷子的秘籍,值得终身领悟!

智圣鬼谷子的秘籍,值得终身领悟!

《鬼谷子》一书其中的秘籍,作为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它融汇了鬼谷子毕生学术研究的精华,被历代成为旷世奇书。时至今日,深入剖析《鬼谷子》的智慧谋略,仍可令人汲取人生的精华。

鬼谷子姓王名禅,字诩,道号鬼谷。东周列国志说,鬼谷子通天彻地,同时掌握多门学问,人不能及。

他是战国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因隐居清溪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常入山采药修道,于嵩山东南学仙。

两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道教则将他与老子同列,尊为“王禅老祖”。他名下的几位弟子:庞涓、孙膑、苏秦、张仪都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名将权相。

时至今日,深入剖析《鬼谷子》的智慧谋略,仍可令人汲取人生的智慧精华。

1、顺势而为

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

译言:违背“天之正”而行事,即使成功,最后也必然失败。

启迪:鬼谷子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称为“天之正”。他认为,逆之则虽成必败、虽盛必衰。

世间万物生生不息,但都遵循着发展规律,都有由生长、发展、壮大到盛极而衰的过程。如若违反其自然规律,即使偶尔成功,终归也逃不掉失败的命运。

商末纣王倒行逆施、荒淫无道、人心尽失,武王顺应民意、发扬道义,进而成就伟业。所以,善于顺势而为,成功会离你更近。

2、守得初心,方得始终

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译言:修养心志之始,定要先安定自己。自己安定了,意志才坚定,威视才能固守。神威固守,才能调动一切。

启迪:如果不能坚定地朝着志向去努力前行,那么志向再高远又有何用呢?

曾国藩二十八岁时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很多人到了翰林院,只需钻钻门路便可坐等授官了。

但曾国藩立志言:“弃天而佚,是及凶灾。往者不可追,请从今始。荷道以躬,与之以言。一息尚活,永矢弗谖。”不管是身在军营还是做官,他都从早到晚不敢有一丝懈怠,就算风雨交加、身体有恙,依旧闻鸡起床,夜半才眠,几十年如一日。所以,守得初心,方得始终。

3、心静虑远,功不可间

心安静,则神明荣;虑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

译言:内心安静,精神便会爽朗充沛;思考一深远,谋划事情便能周详。精神爽朗充沛,志向就不可能扰乱;谋划周详,事业的成功便没有阻隔。

启迪:诸葛亮曾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谋事时,心态保持安静平和,无为以求,达到以心知物的境界,否则见理也就不明了,都是浮于表面的。

人在俗世之中,免不得终日忙忙碌碌。历经浮世种种以后,我们曾经清澈如水的心早已混浊。摒弃欲望,守得一颗清明的心,方能明心志,这样的人会有多聪明自不必说。

4、识人知人,人尽其才

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译言:当有征召来人才时,必须首先详查他们之间的异同,辨别其言行,了解其才能,然后决定与这些人的疏远关系,再决定如何使用这些人。

启迪:我们知道,可以炖一头牛的大锅肯定可以炖熟一只鸡,但是这需要浪费多少柴火?又例如,让苏东坡去洗衣服,肯定不如洗衣女洗得干净。让姚明去打乒乓球,也肯定成为不了巨星。因此,在识人用人时,一定要根据他的能力与潜力来判断他是否合适这个位置。

但让张飞去摇着羽毛扇运筹帷幄,叫诸葛亮手持长矛上前线,这样的错误在历史上不断重复上演。

赵孝成王不顾周围人的反对,非要指派赵括指挥长平之战,结果造成40万人被白起坑杀,赵国国力迅速衰败。如果让赵括去教授兵法,凭借他的口才和兵法知识,很可能会成为桃李满天下的名师。

天下人都笑话赵括纸上谈兵,其实一意孤行的赵孝成王才是罪魁祸首。善于知人识人,大才大用,小才小用,才是成功之基。

5、忤合行事,事半功倍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复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译言:凡是有关联合或对抗的行动,都要有相应的计策。变化和转移就像铁环一样环连而无中断。然而,变化和转移又各有各的具体情形。彼此之间环转反复,互相依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

所以,圣贤人生活在世界上,立身处世都是为了说教众人,扩大影响,宣扬名声。他们还必须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考察天时,以便抓有利时机。国家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都要从这里出发去掌握,并设法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转化。

启迪:一切事物都在发生着变化,它们相互关联,有着自己的当前所处状态和由条件决定的变化趋势。我们要具体分析成与败的先决条件,做出基本的判断,做到先知先觉,推动事物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鬼谷子曾言:“世无常贵,事无常师”,面对不停变化的事物,他提出要运用“忤合”之术进行应变。

“忤合”即联合与对立是相互转化的,就像铁环一样连接在一起,没有一点裂痕。圣人就是要了解掌握这一规律,将忤的局面转化为合,促使两者之间的转化。

“忤合”之道的前提是知己知彼和对客观因素的评估,做到既可前进也可后退;即可合纵,也可连横。

鬼谷子的“忤合”之术是根据道家“阴阳互化”原理提出来的。有些事情顺着去做可以成功,有些时候反其道行之,很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百里奚被楚国当作奸细扣押起来为奴的时候,秦穆公闻其贤,欲重金从楚国将他赎回。有大臣向秦穆公谏言道:“楚国之所以将百里奚视为奴隶,正是由于不知道他的价值,若重金赎回百里奚,岂不是告诉楚国他是个贤人吗?”后来秦穆公派人,用了五张黑羊皮赎回百里奚。

6、见微知着,以小见大

己欲平静以听其辞,观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

译言:自己先要平静,以便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事理,论说万物,辨别雄雌。虽然这还不是事情本身,但是可以根据细微的征兆,探索出同类的大事。

启迪:鬼谷子曾言:“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泰)山之本。”

万事万物在开始时就像秋毫之末一样微小,一旦发展就像泰山一样宏达。可见宏大是从细微那里来的,认识宏大应该从细微开始,当事物一旦已经发展到宏大的阶段,它就已经是既成的事实而被众人所知并无法改变了。

所以要从细微处着眼而预见未来的趋势,但能做到这点的人是很少的。无怪乎鬼谷子感慨说:“事之危也,圣人知之。”

见微知着需要强大的观察力,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还需要开阔的思维与联想。

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倘若不能以小见大、防微杜渐,往往会酿成大祸。

7、说话一定要因人而异

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

译言:所以与智者谈话,就要以渊博为原则;与拙者说话,要以强辩为原则;与善辩的人谈话,要以简要为原则;与高贵的人谈话,要以气势为原则;与富人谈话,要以高雅潇洒为原则;与穷人谈话,要以利益为原则;与卑贱者谈话,要以谦恭为原则;与勇敢的人谈话,要以果敢为原则;与上进者谈话,要以锐意进取为原则,这些都是与人谈话的原则。然而不少人却常常背道而驰。

启迪:有些人认为,我们每天都开口讲话,再稀松平常不过了。其实不然,一句话可以使人反目成仇,也可以改善人际关系。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意思是,通过一句话就可以透视出这个人的智慧与否,所以说话一定要谨慎。

鬼谷子认为,与人沟通时,要做到因人而异,对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话术来对待。

诸葛亮的辩才,堪称独超众类,比肩苏秦、张仪,在同一时期无人能出其右。在他给刘备的《隆中对》里,没有一句空话套话,从头到尾都扣紧了两个字:霸业。这就是“与贫者言,依于利”的应用。

刘备兵败于长坂,待吴救援之际,诸葛亮对孙权的开场白是“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运用了“与富者言,依于高”的技巧。

而诸葛亮痛斥王朗时的疾言厉色,穷追猛打,则是对“与愚者言,依于锐”的驾轻就熟。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在文化水平、脾气、性格、身份等各方面都有差异,所以在交谈中,要根据对方的特点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而跟人更快地增进情谊。

8、不偏不倚,中正平和

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

译言:古语说:“天地的造化在于高与深,圣人的治道在于隐与匿,并不是仅讲求仁慈、义理、忠诚、信守,只要所用是为了正道就行。”

启迪:鬼谷子非常崇尚权谋,与儒家崇尚的“仁、义、礼、智、信”不同,他认为圣人的行为准则并不仅仅是忠、信、仁、义,而是中正。所谓中正,就是不偏不倚的平衡状态。

如何理解这种状态呢?不妨从两个角度去思考。一是心本源的中和,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所以没有善恶的中和就是中正。二是行事要适可而止,适度为最美的状态。小酒怡情,可饮酒过度,不仅伤身,还会失态。所谓“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就是这个道理。

人之行事,最难的是适可而止。与人相处也是如此。得理不饶人可能让你暂时获得了“胜利”的喜悦,同时也为将来身边的朋友疏远你,埋下了伏笔。

世间万物,必有度。适度为美,过度为丑;适度为福,过度为祸。中正平和,方为圣人之道。

9、赏贵信,罚贵正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赏赐贵信,必验而目之所闻见,其所不闻见者,莫不谙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

译言:运用奖赏时,最重要的是守信。运用刑罚时,贵在公正。赏必信,刑必正,必须让臣民亲身见闻,这样对于那些没有亲眼看到的和亲耳听到的人,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君主的诚信如果能畅达天下,那么又何惧那些奸邪之徒干扰呢?

启迪:吴起在担任魏武侯时,想攻下靠近魏境的一个秦国小哨亭,因此需要征集百姓从军。

于是吴起就在北门外靠置了一根辕木,然后下令道:“谁能把它搬到南门外,就赏给谁上等田地,上等住宅。”但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

后来有个人来搬,吴起立即按照命令行了赏。不久吴起又在东门外放了一石赤豆,并下令说:“谁能把它搬到西门,赏赐如前。”人们抢着搬它。接着吴起下令道:“明天将攻打哨亭,有能先上去的,任命他做国大夫,赏他上等田地住宅。”人们争先恐后去攻打哨亭,一个早上就拿下了。

赏与罚、奖与惩,同样需要中正。奖是正激励,有功不赏,则无人思进取。惩为反激励,有过不罚,则恶人将肆虐。话事人的赏、罚有信、有度,才会形成良好的风气。

10、内省自察,知人先要自知

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之光与响;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铁,舌之取燔骨。

译言:要想掌握情况,要先从自己开始,只有了解了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别人。对别人的了解,就像比目鱼一样没有距离;掌握对方的言论就像声音与回响一样相符;明了对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样不走样;侦察对方的言辞,就像用磁石来吸取钢针,用舌头来获取焦骨上的肉一样万无一失。

启迪:《孙子·谋攻》中云:“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知己为先,知彼为后,自知才能知人。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知道别人的善恶长短固然是聪明,但要明白自己却需要大智慧。

如何才能了解自己呢?这就需要不断的内省自察,就仿佛在心中安上了一面明镜,照出自身的不足与欠缺。

但是现实中,往往眼睛盯着别人不足的人多,敢于自我反省的人少;狂妄自大者多,谦虚谨慎者少。

知道自己不足,扬长避短,才能在不利条件下,扭转颓势,反败为胜。要懂别人,请先读懂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