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方格间深藏的文化底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十八学士图》(南宋 刘松年作)。记者 毛毛翻拍

围棋,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创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不老传奇,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围棋的历史演变

围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的黄帝、尧舜时期。据先秦典籍《世本》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

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闻之,曰:‘呜呼……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可靠的涉及围棋的记载,时间是公元前548年。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围棋之风日益兴盛。这个时候,下围棋被称为“手谈”。围棋开始进入到上层阶级,朝廷以棋设官,建立了“棋品”制度。根据《南史》记录,“梁武帝好弈,使恽品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

东汉初年,社会上还是“博行于世而弈独绝”的状况。直至东汉中晚期,围棋活动又渐盛行。晋代葛洪《西京杂记》卷二:“杜陵杜夫子善弈棋,为天下第一。”

1952年,考古工作者于河北望都一号东汉墓中发现了一件石质围棋盘,此棋局呈正方形,盘下有四足,局面纵横各17道,为汉魏时期围棋盘的形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与汉魏间几百年频繁的战争相联系,围棋之战也成为培养军人才能的重要工具。东汉的马融在《围棋赋》中就将围棋视为小战场,把下围棋当作用兵作战,“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当时许多著名军事家,像三国时的曹操、孙策、陆逊等都是疆场和棋枰两个战场上的佼佼者。

隋唐宋元由19道棋盘代替了过去的17道棋盘,从此19道棋盘成为主流。唐宋时期,由于帝王们的喜爱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围棋得到长足的发展,对弈之风遍及全国。这时的围棋,已不仅在于它的军事价值,主要在于它能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长智慧。弈棋与弹琴、写诗、绘画被人们引为风雅之事,成为男女老少皆宜的游艺娱乐项目。

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第187号唐墓中出土的《仕女弈棋图》绢画,就是当时贵族妇女对弈围棋情形的形象描绘。当时的棋局已以19道作为主要形制,围棋子已由过去的方形改为圆形。

唐代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是中国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标志。所谓棋待诏,就是唐翰林院中专门陪同皇帝下棋的专业棋手。当时,供奉内廷的棋待诏,都是从众多的棋手中经严格考核后入选的,故有“国手”之称。

棋待诏制度从唐初至南宋延续了500余年,对中国围棋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围棋走出国门

从唐代始,围棋逐渐走出国门。首先是日本,遣唐使团将围棋带回,围棋很快在日本流传。除了日本,朝鲜半岛上的百济、高丽、新罗也同中国有来往,特别是新罗多次向唐派遣使者,围棋的交流更是常见之事。《新唐书·东夷传》中就记述了唐代围棋高手杨季鹰与新罗棋手对弈的情形。

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形成了三个著名的围棋流派。这三派风格各异,布局攻守侧重不同,但皆为当时名手。在他们的带动下,长期为士大夫垄断的围棋,开始在市民阶层中发展起来,并涌现出了一批“里巷小人”的棋手。他们通过频繁的民间比赛活动,使得围棋游艺进一步得到普及。

随着围棋游艺活动的兴盛,一些民间棋艺家编撰的围棋谱也大量涌现,如《适情录》《石室仙机》《三才图会棋谱》《仙机武库》《弈史》《弈问》等20余种明版本围棋谱,都是现存的颇有价值的著述,从中可以窥见当时围棋技艺及理论高度发展的情况。

清康熙末到嘉庆初,弈学更盛,棋坛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家。其中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施襄夏四人被称为“四大家”。据说在施襄夏30岁、范西屏31岁时,二人对弈于当湖,经过10局交战,胜负相当。“当湖十局”下得惊心动魄,成为流传千古的精妙之作。

人工智能大战人类棋手

时至今日,围棋的魅力仍未消退。科技时代的到来,为它添上了新的趣味。

2016年12月,神秘棋手“Master”登录中国弈城围棋网,以每天10盘的速度接连击败中外各大顶尖棋手,取得了空前绝后的60连胜。它的真身其实是谷歌的人工智能系统阿尔法围棋(AlphaGo)。

棋类游戏一直被视为人工智能的试金石,人工智能与人类棋手的对抗也从未停歇。此前由于围棋的变化数量实在太大,围棋人工智能的发展长期以来举步维艰,直至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研究开发的AlphaGo横空出世。

2015年10月,AlphaGo以5:0的战绩完胜欧洲围棋冠军樊麾。这是人类历史上,围棋人工智能首次在公平比赛中战胜围棋职业棋手。2017年5月,AlphaGo在三番棋比赛中3:0战胜世界排名第一的柯洁。在这场围棋人机大战后,围棋界公认AlphaGo已超过人类职业围棋顶尖水平。(记者 毛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