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药用植物马铜铃,宁波首次发现!

《林海伦的博物学》

原创系列之六十八

图文/林海伦

编辑/小山

马铜铃是葫芦科雪胆属马铜铃组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因其果实的外形很像挂在马胸前的铜铃铛,由此得名“马铜铃”。据《中国植物志》记载,马铜铃分布在四川、湖北、湖南、广西、江西及浙江,印度东部边境也有,模式标本采自四川汶川。

今年6月15日,我在余姚鹿亭乡的深山中意外发现珍稀药用植物——马铜铃。这是宁波境内首次发现马铜铃,为宁波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增添了新的成员。

发现马铜铃的过程颇具戏剧性:当时,我路过一片毛竹林,看到一只很小的蛾子在叶片上跳舞,它左三圈右三圈地跳舞,我停住脚步定睛观察它的舞姿,觉得非常有趣,这也是我从未见到过的现象。突然,它停住不动了,我耐心地等它再次起舞,想为它拍摄个小视频。

在等待的短短几秒钟的时间里,我仔细地查看一下周围的一切,这是我长期养成的习惯性行为,寻找任何可能出现的有价值的蛛丝马迹。我的目光恰好扫到地上的一个古怪的形似马铜铃的果实。此时,我意识到又发现大宝贝了!果然在这附近有一片叶片与绞股蓝十分相似的藤本植物,它就是葫芦科雪胆属植物马铜铃。

原来小蛾子跳舞就在告诉我马铜铃的位置,传说中的“仙人指路”就是这样子的吧。假如小蛾子没有跳舞给我看,我就必定会错过这片马铜铃的,因为马铜铃的叶片与绞股蓝的几乎没有区别。

尽管马铜铃的原植物我是第一次看到,但经验告诉我它一定就是马铜铃。曾听嵊州籍的植物专家阿香老师说起过,他在嵊州的四明山高山上发现过马铜铃,原来我们宁波境内也有这等宝物。

很快我在马铜铃果实的上方找到了其长满叶片的藤蔓,而且还有许多去年残留的成熟果实,不过果实里边的种子几乎全部洒出去了。只找到少数几粒扁平的带有木栓质翅的种子,成熟种子的长度在10mm左右。

6月是马铜铃刚刚开始生长的季节,自然没有开花。查阅《浙江植物志》对马铜铃的记载,花期在6-9月,果期8-11月。于是在8月4日那天,我又特地去跟踪其开花的情形,但是没有看到一朵花开出来,看来资料记载时常会有些偏差。

10月的一天,我抽出时间再次造访马铜铃的生长地,如果再不开花,植株都要干枯了,那将看不到其开花的样子了。这次看到的情形让我十分惊讶,植株上挂满了大量的小铃铛一样的幼果,每节叶柄处都有雌花序长出,每个花序上结出7-8个果实,植株的顶端还在抽生出新的花序来,开花量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在去目的地的路上,我就在想马铜铃要结出果实,必须要有雄株的花粉为其授粉,因为马铜铃与绞股蓝一样是雌雄异株植物。但前两次已经在周边始终没有找到新的分布植株。可巧的是,在同一处分布地居然既有雄株又有雌株,难怪它们能顺利结果的。

我在现场看到许多鲜嫩的果实遭到虫子的啃咬,看来这种果子是虫子的美食,这也让我相信马铜铃一定对人类有用。据《浙江植物志》记载,省内马铜铃仅在临安西天目山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有发现,可见这种植物非常稀有。同样由于它的罕见,目前人们对马铜铃的药效研究也非常少。传统仅认为其果实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四川灌县等地将其果实作土马兜铃入药)。但同为雪胆属的药用植物则有较多的研究报道,主要是它们都含有雪胆素,雪胆素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消肿止痛的功效,是种天然抗生素。同时,马铜铃还含有雪胆皂苷,与绞股蓝皂苷相近,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我将马铜铃的少量标本采集回来进行解剖观察,发现其雄花的花朵直径只有约5mm,5个雄蕊相互分离,这与绞股蓝的雄蕊基部合生有较大差异。雌花的直径约8mm,较雄花大一些,3个花柱相互分离,分别位于三角形的三个角上。幼果内部可以看到中央处有3个发达的侧膜胎座,3个心皮组成3个小区,每区着生3-5枚扁平的种子。可见一个果实内会有最多10余枚种子,加上众多的果实产量,其种子的数量是庞大的。这为开发利用马铜铃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我对马铜铃的叶片进行仔细观察后发现,马铜铃的叶片也是呈鸟足状复叶,雌株多具7片小叶,雄株多具5片小叶。外形上与绞股蓝几乎无异,在野外要区别马铜铃与绞股蓝的植株是很不容易的。马铜铃的卷须呈规则的弹簧状,直径约0.5mm,卷须具明显的背腹面。

同时,我看到马铜铃叶片的上表面中脉显著突起,而且又分布有稀疏的多节毛,于是我对其进行横切面显微观察,这个特征就更加明显了。不过,绞股蓝的中脉上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尽管绞股蓝是绞股蓝属的,马铜铃属于雪胆属的,但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两者的亲缘关系还是很相近的。这也告诉我们,它们之间所含的成分也会有很大的相关性,我口尝了一下马铜铃叶片的味道,味道与绞股蓝的几乎相同。

我想,马铜铃是雪胆属不具地下块茎的特殊植物,它的优势是果实数量多,可以从果实和种子中去研究其药用价值,也许是条不错的路径。

林海伦    2019年10月23日

----the end---------

林海伦老师工作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