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古道标志地名
山海关是现代公路、铁路的咽喉和荟萃之地,每天从这个天工巧成、山海夹持的走廊通过的行人、车辆,多如天文数字。而现代交通的急剧膨胀,又是在传统古道被吞噬的条件下完成的。其中以102国道最具典型性,它一口将东北交通主干道——传统傍海道吞入腹中,貌似全新的样子。再看贴满全身的历史地名,就知道托举着它的,正是传统傍海道。现代公路为保持直线延伸,多让开城镇和人居,而古道恰恰相反,因而有更多细节曲线。在山海关近地,古道或被覆盖,或被取直、切割,被剪裁的路段散落两厢,这使得山海关古道的身影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难以寻找。
还好,向东延伸,山海关古道留有一个特殊标志,它屡屡出现在古人的行纪、诗词中。这是角山向海的一道拱起,棒槌型,五、六丈高,长三里许,坡宽而平。它的怪异之处,是有两个名字——欢喜岭和凄惶岭,被赋予两种完全对立的情调。在东北一山二名不乏其例,但它们大多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代,或不同民族语言的变化。只有这道土岗独树一帜,欢喜岭是它,凄惶岭也是它,至于用哪一称谓,取决于你从哪个方向走来,进关还是出关。康熙二十年(1681年)夏日,宁古塔流人吴兆骞(1631-1684),遣戍塞外二十三年遇赦,举家南归。其在宁古塔出生、长大的儿子吴桭臣,著《宁古塔纪略》云:“关门向东大路有一岭,出关者称为凄惶岭,入关者称为欢喜岭,岭下有孟姜女庙。是夕,宿于岭下,两大人各述当日出关境况,今得到此,至为欢喜,明日进关,气象迥别。”从这段记述看,这道土岗所承载的,不仅是一条连通关内关外的古道,而且还有行人无尽的感情寄托。
欢喜岭缓坡曲线,与关城东门相接,古道穿城而过。今日我们看到的关城轮廓,为明代大将徐达所建。在披上城墙、垛口、箭楼的胄甲之前,这里就有一座古城。《辽史·地理志》记为:“中京道迁州,本汉阳乐县地,统县一:迁民县。”此一线古道最早史载,见自金代许亢宗《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其记:“迁州九十里至隰州”。隰州或记作习州,今辽宁省绥中县高台镇崔家河沿村古城,王宝河与六股河交汇处,渤海湾近岸。
我怀着好奇,三次去欢喜岭采风。在历史文化遗产存量丰富的山海关,这里极少有游人光顾,岭上空无一人。只有最后一次,在岭头邂逅几个打花生的农家妇女。这里是她们的故土田园,从儿时起,采野菜,种庄稼,与这道土岗耳鬓厮磨,更愿意称它欢喜岭。城下有一条弯曲的土道,向西,穿过二里店(山海关区孟姜镇二里甸子村),正对关城东门。村口碑记,乾隆年间,有妇人王氏在道旁开了一个客栈,以与关城二里距而名二里店。后来叫白了,二里店变为二里甸子,约定俗成,相沿至今。其实二里店坐落坡上,绝无甸子地望,古道才是它的根之所系;欢喜岭其东,土道逶迤向远,前方八里堡(山海关区孟姜镇八里堡村),又五里姜女庙——这条土道前身,就是《宁古塔纪略》所云“向东大路”。在八里堡村口,与中窑河村之间,我看到了另一段原始古道,宽有丈许,两旁蒿草。二里店、八里堡,这些系于古道的历史地名,仿佛是一个个指路牌,与欢喜岭前后呼应。
以欢喜岭地望的军事意义,总兵吴三桂在岭上加筑戍堡,题曰威远城。威远,是朱明王朝恫吓边夷部族常用的词汇,与欢喜、凄惶本无干系,而民俗却取其谐音,唤作呜咽城,与凄惶同义。后来不知是何原因,戍堡落入多尔衮手中,天气好时,甚至可以望见关城城垛上将士晃动的人影。更具戏剧性的是,甲申大明一朝覆亡之际,吴三桂“呜咽”着找上门来,向宿敌多尔衮求助援兵。几天后多尔衮兵分三路,从吴三桂打开的关城正门——天下第一关,北水关、南水关鱼贯而入。千年长城不堪蒙羞,从此低下高昂的头,决意自戕,义无反顾。而今呜咽城轮廓犹存,土墙既高且厚,不见一砖一瓦,无言地站在那里。从城头东望,依稀可见一座突兀的小山,绿荫团簇,那里就是姜女庙了,山上望夫石,硕大浑圆,如天降奇石。出关经此,人们多在道边的姜女庙徜徉、行香,或写入诗文,抒发感慨。孟姜女传说脍炙人口,千古流传,把凄惶的一面演绎到极致了。
回家途中,我特意按村民指引,循着古道的痕迹,向关城东门缓步而行,以古人说法,这应当是欢喜之旅。如今古道藏身山海一隅,凸凹不平,灰头土脸,偶或有敲锣打鼓般轰响的农用拖拉机从这里进村,就已经是它的荣耀了。如果时空可以穿越,那些络绎而来的流放宁古塔、闯关东的人群,正是在这条土道上,与我擦肩而过。关城钟鼓楼下,那一组永远走在路上的闯关东铜塑,就是他们凝固的身影。过二里店,关城渐近,土道拐了一个小弯,换了一套新装进入街区,直驱坡下东罗城残垣。山海关古道从辽金时期算起,已荏苒千载,从明清算起,也有三、四百年,它铭记着多少人间沧桑、欢喜和凄惶啊。
社会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历史轮回的反差还在亢奋地演绎。再过三、四十年,年轻的一代变成老者,在他们眼中,不知又会发生怎样的山河巨变,眼前这条通向关城东门的一截土道,还会存在吗?这很难说,惟一不变的,是山海关古道标志地名——欢喜岭,还有二里店和八里堡,人们通常说地名是活化石,就是形容它们的代代相传,难以撼动。有网友想去看欢喜岭、威远城,这里提供一个便捷路线:在山海关火车站站前,找到开往姜女庙方向302路公交班车,到吕家沟站下车,北行一里,烈士陵园院墙后面即是。
——————
山海关显功庙记 明 商辂
中山武宁王,早以雄才大略,首从太祖高皇帝举义,平定天下,混一海宇。已而率师漠北,收其余民。比还,留镇于燕,慎固封守。为长治久安计,以平滦、渝关土地旷衍,无险可据,去东八十里得古迁安(民)镇*。其地大山北峙,巨海南浸,高岭东环,石河西绕,形势险要,诚天造地设,遂筑城移关,置卫守之,更名曰“山海关”,内外截然,隐然一重镇也。自山海以西,若喜峰、若古北,大关小隘无虑数百,葺垒筑塞,既壮且固,所以屏蔽东北,卫安军民,厥功甚伟。景泰甲戌(景泰五年,1454),今左都御史李宾奉命巡抚,卫人萧汝得等合词告言:昔中山武宁王镇此,城池关隘皆其创建,边陲宁谧,殆将百余年矣,愿立庙祀以报王功。为请诸朝,许之。属岁屡歉,事未克就。成化辛卯*,李进握院章,追维前诏,因谋诸总戎,募义敛材,卜日蒇事。乃即山海卫治之西,建王正殿三间,翼以两庑,树以重门,缭以周垣。兴造伊始,适巡抚左佥都御史张纲下车,锐意倡率。时镇守太监龚荣、总兵右都督冯宗及参将刘辅、李铭*,悉以俸赀来助,用底完美,实癸巳春三月也。纲告成于上,赐额“显功”,仍降祝词,命有司春秋致祭,岁以为常。山海军民,闻命欢呼,踊跃称快,有以见王之功德及于人者深且远矣。李以事之始末属守关兵部主事尚?述状,征予以记。
谨按祭法有云:能捍大患则祀之。若王之设险守国,使百年之间,敌国莫能窥其隙,室家得以奠其居,其功不亦大乎?祠而祀之,岂不宜哉!虽然王为开国元勋,当时,南取吴越,北定中原,东平齐鲁、西入关陕,王之功居多,独山海之人思慕之深者,盖王镇抚燕蓟十有余年,丰功盛烈,非他处比,庙祀聿严有以也。夫王姓徐氏,讳达,凤阳人,累官太傅、中书右丞相,进爵魏国公,追封中山王,谥武宁。其履历备载国史,兹不重著。惟述立庙之意,俾刻之坚珉,庶来者有考焉,谨记。
濡霖附注:
1、显功庙:祭祀明代开国功臣徐达所建之祠庙。“记”中之祠庙址今秦皇岛市山海关城西北隅。
2、商辂(lù)(1414-1486)明代首辅。字弘载,号素庵,浙江淳安人。商辂是明代近三百年科举考试中第二个"三元及第"(同时获得解元、会元、状元)(第一个是黄观,被明成祖朱棣除名。所以又说商辂是明代唯一"三元及第"),仕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历官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卒谥文毅。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等。
3、景泰甲戌:景泰五年,即公元1454年。景泰(公元1450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前后共八年。
4、成化辛卯、癸巳:分别为成化七年、九年,即公元1471年、1473年。成化(公元1465--1487年)是明宪宗的年号。
5、迁安镇:应为“迁民镇”之笔误。撰“记”者商辂中“状元”后曾任永平府迁安县(治今迁安市,时含今迁西县域)知县。
6、冯宗、李铭:均任过蓟镇总兵官。冯宗,京卫人,成化初升任;李铭,山东邹平人,冯宗下隔一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