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拨乱(5)|术乱

常存库在《中医药科研问题的学术透视》一文中,透彻的指出了现代中医的伪证嘴脸,现全文引述如下。其中有一些学术观点,我不敢苟同,但作者关于现代中医研究思维与学术逻辑荒谬性的定性,是十分中肯与准确的。

大约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就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科研经费,每年都有大批国家级和部、省级课题立项,每年也都有相应的国家级和部、省级科研成果被评审出来。这本来是件大好事,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应该产生积极的意义。然而事实却与预想相差甚远,大量的课题与成果不是空洞的形式,便是充满编造和虚构。经费消耗掉了,荣誉和职位得到了,很多人得到了名与利的实惠,而国家和社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现实的基本状态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研究没有使理论有丝毫改变;临床研究既未得出可供推广的诊治方案,也没有使诊治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而产品开发研究则充满了假冒伪劣。学术态度浮躁、学术作风浮夸、学术思想肤浅、学术方法虚假已是突出的问题。30多年的中医药科研竟是如此结果,对此应该进行怎样的反思?谁又应该对此负责呢?造成此种现状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我们首先进行学术的分析。学术方面的主要问题可以表现为三方面:

  基本的学术认识不清。

中医药理论范畴在很大程度上是古代哲学性质的,并没有今天严格意义的科学内涵。

比如元气、阴阳、五行、性味、归经、病因、病机、治则、脏腑、经络等等,都是从古代哲学引进或与外部现象类比的概念,没有具体确定的和可实证测量的对象内容,从原则上讲都不属于科学研究的命题,因此也就不可以把这样的命题进行科学研究(由于常存库的认识存在理论盲区,所以这一点笔者不能苟同,详见《古中医天文学·无极之镜》。但鉴于目前现代中医的理论水平有限,常存库的观点仍有实际意义)。

可是几十年的中医科研立项中却恰恰充斥着这样的课题。(限于资料来源,本文只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事例来说明问题) 如“中医肾本质的研究”(项目编号:8770539);“针灸效应的基本定律——阴阳信息调衡律的探讨”(项目编号:8770565);“血瘀病理模型探讨(二)”(项目编号:38870901);“经络生理实质的研究”(项目编号:38970881);“经络的生物化学实质研究”(项目编号:38970883);“寒体与热体研究”(项目编号:38970912);“目与相关经脉特殊联系的热像图显示研究”(项目编号:39000114);“中医脉象运动机理的实验研究”(项目编号:39070964);“人体能场穿壁效应的实验研究”(项目编号:39070976);“中分子物质与中医辨证论治”(项目编号:39170884);“人体经络体表循行线二氧化碳呼出量特性的研究”(项目编号:39100141);“湿邪致病机理的实验研究”(项目编号:39270818);“脉诊位、数、形、势形成机理的实验研究”(项目编号:39270819);“藏象学说中肺气虚本质与肺泡巨噬细胞功能之间联系”(项目编号:39200158);“中医调整理论的中枢机制和虚热证中枢兴奋物质的研究”(项目编号:39370862);“肾应冬生理机制的研究——松果体在冬夏对性腺的调节”(批准号:39770888);“脉诊位数形势属性的客观指标探讨”(批准号:39970884);“肾为先天之本行为遗传的基因表达研究”( 批准号:90209022);“可拓方法等对外感病因因素的层次化和量化研究”(批准号:39700184)等等,甚至还有数十项的气功外气的实验研究课题。

这样的课题,从其要探究的对象而言,都是不确定、不具体和不可实证检测的。不论具体实验操作得出什么结果都与立项目标没有必然联系,无法说明其意义。所以这类研究课题虽然层出不穷,但是岁月只能无奈地把它们送入学术的垃圾堆里发酵,霉变。

  基本的学术判断不准。

中医诊治疾病是辨证论治,依据疾病的证候表现确定治法和方药。然而任何证候都是疾病的证候,不能脱离疾病而独立存在。从病证关系而论,证候并没有独立于疾病之外的本质,因此脱离疾病的证候研究缺少客观依据。鉴于此要对证候展开研究,首要的前提是要准确判断病证关系,可是病证之间的关系是不对应的,同病可有不同的证候,某一证候又不是某种疾病所专有。所以病证关系判断不准,证候研究的课题就一定无法得出必然的结论,就无法说明问题。

可是这样的课题立项也是大量存在的。如“肝风证本质研究”(项目编号:38870900);“中医虚证的自由基理论初探”(项目编号:38970870);“血瘀证病机研究——血瘀与肾虚关系探讨(一)”(项目编号:39270814);“大脑与穴位信息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功能结构”(项目编号:39270836);“虚寒证候的基因组研究及数学分析”(批准号:90209013)“脾虚模型行为与中枢脑肠肽变化相关机理的研究”(批准号:30171188);“中医痰湿体质基因表达谱的研究”(批准号:30271563);“基于宏观表象与微观指标相结合的肝郁脾虚证基本特征的研究”(30472120);“心气虚证细胞模型的构建及其评价体系的探索”(批准号:90209021);“不同恶性肿瘤HSP70基因表达的差异与热证的关系”(批准号:39770889);“血虚证视功能和视网膜血循环的研究”(39770923)等等。

这类研究因为没有确定病证之间的关系,所以得出的结果既不能说明该证候与所得结果是否具有特异性,因为该证候不是某病特有的,不能保证其它疾病的此证候也能得出同样结果,异病同证之间的差异会自然否定所得结果的证候意义;另一方面因为某种疾病并不会仅有所研究的单一证候,还会有其它证候,不能保证该病的其它证候不出现相同的检测结果,同病异证之间的同一也会否定所得结果的证候意义。这类课题也是几十年不断,但是既没有在提高诊断治疗水平上发挥出价值,更没有得出基础理论的意义,此类研究几近花费巨资,有众多人物表演的巨大规模的学术杂耍。

基本的科研设计不通。

科学研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然要有科学的方法,方法不科学,结论就不可能真实可靠。为了保证科学研究达到预期目标,所以科学研究立项之初就必须对科研过程和具体环节给出严格的设计,并对这一设计方案进行周密的论证,对科研过程中的各操作步骤的意义价值给出说明。如果论证说明不成立或有明显的遗漏缺失,在执行中就必然得不出预期结果。

可是几十年的中医药科研课题,在科研中却存在大量逻辑不通和明显的不能成立的设计错误。如“辛温归脾胃经中药药性理论实验研究”(项目编号:39370838);“益气活血治法机理研究”(项目编号:38970876);“温病气营两燔证的本质和清气凉营法的作用原理研究”(项目编号:38670696);“脾虚泄泻的本质的研究”(项目编号:38870928);“脾虚证的实验研究——胰腺外分泌及肌肉功能的研究”(项目编号:39270816);“脾虚证免疫和免疫——神经内分泌环路的研究”(项目编号:39270864);“泻肺行水法作用机理研究”(项目编号:39200159);“养阴生津法对热毒血瘀作用机理的研究”(项目编号:39370824);“骨痹发生机理的实验研究”(项目编号:39300149);“劳倦过度、房事不节肾阳虚模型及相关基因的研究”(批准号:90209014);“五脏精气生理性节律变化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批准号:30271564)等等。

这些课题的设计都存在观测指标与所要达到的科研目的缺少必然联系的致命缺陷,都存在无法解释的大量例外,所测指标的意义和价值无法确定。有的干脆就是根本无法操作的。如“辛温归脾胃经中药药性理论实验研究”,设计方案是分为辛温归脾胃经、辛温不归脾胃经、不辛温归脾胃经、不辛温不归脾胃经四组,想通过四组药理作用差异的对比从而确定辛温归脾胃经药的药理作用。可是不辛温和不归脾胃经的药物有几十类数万种,几乎是天文数量,怎样能一一对比完呢?不辛温药有辛凉、苦寒、苦温、咸寒、咸温、甘寒、甘温、酸寒、酸温、多味平性药;不归脾胃经药有归其它十经的大量药物,辛温归脾胃经药与如此多药物之间的异同都作过比较吗?在未进行充分比较的情况下确定辛温归脾胃经药的药理作用可信吗?

再如“劳倦过度、房事不节肾阳虚模型及相关基因的研究”:动物的性活动依赖激素周期调节,怎样令其劳倦过度、房事不节而且还必须出现肾阳虚证候?能否也会出现别的证候?小动物的证候性质依据何种临床表现确定的呢?所测的相关基因在劳倦过度、房事不节的其它证候中是否也会存在呢?益气活血治法包括大量不同的方剂,不同方剂药物不同,作用一定不会完全同一,实验穷尽所有的益气活血方剂了吗?个别的方剂作用能代表整个治法作用吗?五脏精气的实质是什么?其生理性节律又是什么?依据什么确定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是客观存在的还是虚构的?脾虚证完全可以胰腺外分泌正常,这样的胰腺外分泌正常的脾虚证与所检测的指标毫无关系,那么胰腺外分泌及肌肉功能的指标意义何在?如此之类的课题设计经不起推敲,漏洞百出,根本无法实现研究目的。

以上说明中医药的科研存在着严重的学术缺陷,课题研究者欠缺基本研究能力,缺乏基本的科学素质和修养,然而这样的课题却堂而皇之地得到了国家级立项,有的甚至还会获得重大级别的成果奖。名和利的实惠得到了,可中医药的学术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诸方面却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这样的课题何以能通过立项审查?又何以能评上成果奖呢?除学术原因之外,还应该进行哪些反思呢?

    现代中医的科研如此,现代中医的临床亦如此。

关于中医药学的继承,基本上谈不上继承。对于中医药系统来说,看看现代中医教材就知道,理论继承基本等于零,在经验、验方上能继承50%就已经不错了。除了少数的老专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熟练地运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收到比较好的疗效外,而在中、青年两代中医药学人员中,大多数人现代科学知识比老中医专家多得多,但传统的中医药理论、辨病论治的水平,却望尘莫及。

临床上,中医药的疗效不高,只好中药、西药一同用,有时中药还处于次要地位或形同虚设。一年一度的职称考试,既不是考《内经》,亦不考《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而是考外语,根本起不到督促提高中医理论水平的作用,可以说,很多人对《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因长年得不到复习,剩下的只是模糊的概念。只是在写总结,作文章时,才去翻书本,装点几句“经云”、“仲景曰”而已。再谈到而今的中医药学大学生、研究生们,虽然都学了一些中医的基础知识,但由于各种各样的课程很多,几乎是学完一门,考试一门,然后放弃一门。到毕业时,所学的内容几乎都忘的差不多了。许多中医学生连常用的方剂都背不出几个。有相当部分的同学为了通过英语四级、六级考试或研究生外语考试,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外语,到头来英语四级、六级考试都通过了,而所学过的《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重要条文都忘到脑后了。

《中医内科》教材的混乱,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过程,是天地人合一的过程,而且疾病的传变是按照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发生,五行辩机是根本识病的法度,而《中医内科教材》中疾病的所谓分型完全是自顾自藏,不问传变,只有一藏的阴阳虚实表里而已,而且不顾天文地理的影响。还有现代中医五脏疾病的治法,心肝脾肺肾,基本上完全按照西医思路再走,中医诊断只是一个陪衬,方药只是一个敷衍而已。课本上总结归纳出来的疾病症状,居然在现实中找不到,几乎没有哪一例完全合乎被标准化了的课本陈述。这对西医来说实际上也是存在的,但西医有各种各样的检测仪器和实验学的方法来辅助医生诊断,错误自然要少很多,更何况诊断手段相对单一的中医呢?

来自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指出,我国现在的等级中医院几乎没有一家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医院。在这些“中医医院”中,查病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测与化验,断病主要靠化验单数据来判定;处方主要按西医思维与理论来开方治病,抓药则是中药西药并用;验效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验治疗效果。多数中医已不会用“望、闻、问、切”辨证施治。目前,全国2800多家等级中医院,没有一家是真正的传统中医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尽管中医院也一直在强调提高中药使用率,但在“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下,中医院普遍大量使用西药与西医医疗设备,这些都致使中医医术退化萎缩。

现代中医院设置的目的不是救死扶伤,当然他们嘴里肯定说是救死扶伤,但是骨子里的唯一目的只是赚钱,他们叫做经济效益,所谓维持医院及人员、设备运转的正常费用,各种赚钱制度的环环相扣,让你进入这个赚钱机器中就彻底失去自我,变成赚钱机器的一个零件,去完成这台赚钱机器的功能。时间长了也就麻木了,随波逐流,同流合污,

现在绝不可能找到一家纯粹的中医院。比如某中医医院,其科室就完全按照西医医院细分,它向病人介绍各科室医疗服务时也以西医设备为荣,如核磁共振、256排螺旋CT、干细胞移植、透析机、冠脉造影、各种术式等等。这哪还像中医医院呢?所以无论你去西医院还是中医院都跟进了迷宫一样,首先你自己得有足够的西医知识以分清自己得的病属于哪个科,稍有不济,就发现自己被各科室踢来踢去,尤其是当你的病症不清或者你的症状“跨科”的时候。就算你是老病号,从排队挂号到化验、缴费、取药,也充满无数的等待和迷惘,没过人精力和耐心很难应付。再说中医院校及其附属医院,也已经完全西化。既然人才培养和实习都西化了,中医就已经从根上被西化了。

以下是我直接抄录的某省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的招聘广告,兹录如下:

为了加快我校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我校办学水平和学术竟争实力,拟在全国范围以及出国留学人员中招聘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人员。具体专业及名额:  西医内科学 2 名 西医外科学 2 名   

影像专业 2 名 口腔专业 2 名   

病原微生物专业 1 名

人身解剖学专业 1 名   

病理学专业 1 名

生理学专业 1 名   

组织胚胎学专业 1 名

管理学专业 1 名   

英语专业 2 名

市场营销专业 1 名   

要求:西医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主任医师或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年龄在45岁以下,在综合性三甲医院从事本专业10年以上。 

某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招聘启事:(待遇面议)

  专 业 要 求   

妇产科(西) 4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正高职称、掌握腔镜手术   

麻醉科 4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副高以上职称,麻醉专业   

泌尿专科(西) 4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正高职称   

微创大肠外科(西) 4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正高职称

从以上描述中哪里还能看到一点中医的影子呢?就这样,中医院校和中医医院大摇大摆、堂而皇之地从形式到内容都西化了。既已西化,中医还有什么前途呢?中医基本上已被“西式中医”替代。这种中医,假如你叫他新医学医院、结合医学医院、自然医学医院等等都可以,但千万不要扯上中医的名字,以免玷污了中医的名声。但事实是恰恰相反,它们不但名字上用“中医”的名字,而且还弄虚作假的说它们用什么纯中医、纯中药手段,其实都是挂羊头卖狗肉之流。它们通常文凭足够,医术和爱心欠缺,由于只能依赖机器诊断,所以很自然地把病人当没有情感的物体折腾。望闻问切、草木药香、药方等等荡然无存。真正的中医院没了,是因为真正的中医没了。而真中医的消亡,与中医院的消亡原因相同,都是逼迫中医西化的结果。

如果从教育体制和内容上就开始逼中医西化,岂不从根上把中医灭了?可是西化体制培养的学生还以为西化的中医更加“科学”了,于是问题就更盘根错节了,堕落的新一代“中医”占据了中医管理、教学、临床的全部岗位,便更加卖力的用它们从教科书上学到的“科学标准”去考核那些疗法各具特色的民间中医。一群不信中医、不懂中医的人在管理和培养中医,何等荒唐?

中医药管理局的一位占据重要岗位的处长就亲口说过,《黄帝内经》中有糟粕,不可全信。其实他所说的“糟粕”正是中医的精华。教中医的教授和学中医的学生不相信中医的就更多了。问其为何学中医?答曰:为拿学位,评职称呗!中医自古以来就分不同流派、理论,充满个性,虽有共同的道,但决无统一的法,因为法无定法。可惜现在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子里培养的“人才”,他们还在用这个模子去框住所有的中医,尤其是民间中医,荒唐事就越来越多了。真正的传统中医看病比西医简单许多,但简单并非意味着无效,相反,通常会更有效,至少在还有传统中医的时代如此。如果生了病去找中医,他们通过当场望闻问切来诊断、治疗,一条龙搞定。好的中医看病手到病除,决非神话。可是这样的传统中医越来越少,因为师带徒出来的老一辈中医基本上去世了,而中医学院培养出来的中医大多跟西医一样,思维方式西化,只会用西医设备和西药,于是简单有效的诊疗传统逐渐消失。所以人们骂中医无能其实不无道理,因为学院培养的是不中不西的怪物!长此以往,中医就真的没了。

不仅如此,中医的地位也因为中医的整体西化而日益降低,以至于没有几个中学的高才生立志去考中医学院。所以我们经常听说:今年高考没考好,填志愿就填中医学院算了!中医学院的学生质量就可想而知。“至精至微之学,传之于至俗至下之人,岂不绝哉以为幸乎?”而现在中医的状况正好如此!一个在哈佛大学学医学的韩国学生,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学中医?他说我不够格啊!那人问,你连哈佛都考上了,还不够格吗?他真诚地说,在我们韩国,只有智慧和德行一流的人才能学习中医。那个韩国学生补充说,“这是真的!学中医的智慧决不是学西医智力可以想象的!”

难道这还不足以让现代中医们深思与反省吗?那么现在的中医药大学是怎样培养学生的呢?说和缓一点:中医教育是荒谬的!说严重一点,可引用一句著名老中医的名言:现在中医学院培养的基本上是中医的掘墓人!听起来很极端,其实这句话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首先,西方教学制度硬套于中医教学,导致中医师带徒的传统消失,随着解放前师带徒出来的老教授们相继去世,中医大学的校长、教授,中医院的院长、主任医师以及从中央到地方的医政管理人员,基本上全是从这个西化体系中培养出来人了。如果说传统中医还有点残余的根脉,那就是民间中医,可他们又被归为非法行医。

其次,教学内容严重西化,五年制中医本科专业内容,真正传统中医内容不到一半,过半课程是西医或者与中医无关的课,《黄帝内经》和《伤寒论》这样的经典成了选修课,在有些中医院校里干脆取消了。为了适应西医,中医内容也像西医那样被分拆为不同的科,而且新编课程对经典多有曲解、误解;所有的研究生考试和晋级考试都要考大量西医内容和英语,学中医经典所必须的古文反而不用考。这种考试选拔制度对整个中医的打击是毁灭性的,“空前”不敢说,可谓“绝后”。

最后,中医药大学的许多本科生、研究生自己都不相信中医,学习中医既无热情又无动力,只是为了文凭和职称,毕业时间越久,改行的人越多,真正以传统中医方式治病的人不足毕业生的10%。一方面,大量科班出身的合法中医师不会看病,他们既不相信也不热爱中医,另一方面,无数热爱中医并在民间以师带徒的传承方式学会中医的人却只能非法行医。无论他们治病的本事多大,就是不许他们行医。如果他们没有中医学院的文凭,连考医生执照的资格都没有。现在据说政策松动了,苦笑,这所谓的松动,就是仅仅给了他们考试的资格。如果考试内容依旧,那么具有40年临床经验的人绝对考不过毫无临床经验的在校学生!考题中有一大堆西医内容,民间中医既没学过也没用过,当然考不过。现在一些外国中医专家就不承认国内中医的权威,因为他们认为中国的中医正在西化,越来越不伦不类,远离了真正传统的中医。

何谓大师?大者,传道也;师者,授业解惑也,此为大师矣。传道者,传天人之道,传释儒道之道,传古浑盖宣之道,此为天人终极之道,古中医为医道之一端耳。授业解惑者,道之流衍也,世间各种分业的理术之流,医术为百业之一技耳。通天人之道,晓百业之术,悟人天之感应,此方为大师矣。反观世间,动辄以各种“大师”相称,这些“大师”们是否有自知之明,你有多少人德可配称此名?

这是一个没有大师的年代,又是“大师”们像雨后蘑菇一样冒出又纷纷倒下的年代。无论是学术、是中医、是文化、是匠人、还是养生,皆是如此。

现代中医界没有“大师”。如今现代中医到处都是“中医大师”,只要花钱就能买到“中医大师”的荣誉证书,那些中医学院的“教授”“专家”等等,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的西医评定机制下,一个一个的也是空前绝后的“大师级”中医人物,入选中国工程院的也大有人在(例如陈可冀、石学敏、王永炎等等),仿佛中医的春天已经来了,可是却迟迟不见中医的春暖花开,这些“大师级”中医人物治病也不过如此,甚至还要求助于西医,处处惟西医之马首是瞻。

有的民间中医人甚至自己伪造一个莫须有的宇宙级医学机构,然后自封一个名贯宇宙、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大师级”绰号,实则就是为了招摇撞骗,大肆敛财,最后锒铛入狱,胡万林、天津癌症高手不都是如此吗。在网络上也是如此,治好几个小病,就自鸣得意、洋洋自得、飘飘然了,似乎天下唯我独大、傲视群侪,再加上几个捧臭脚的马甲,于是网络的“中医大师”就诞生了,一个小病治它个一年半载,还美其名曰按疗程治疗,患者被忽悠的天天过“愚人节”。

那么什么样的中医人物才能名副其实的称之为“中医大师”呢?中医大师有什么样的标准呢?

中医学之所以称之为中医学,是因为中医符合真正的科学体系标准,既有自己的理论内核,又有自己的技术外延。理论内核是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藏象经络、性味归经、君臣佐使,技术外延是中医的内外妇儿、针药灸祝。如同现代科学的科学理论是内核,科学技术是外延一样,在现代科学中的科学大师,例如爱因斯坦、牛顿、普朗克、麦克斯韦、笛卡尔等等,他们都是在理论内核的层次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所以才产生了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

中医同样如此,只有在理论内核层次上有开创性建树的中医大家,才能称之为中医大师,如岐黄卢扁等等;那些在一己之临床领域有一点小小经验的科班中医、民间中医,只能算是一个匠。鲁班是建筑大师,因为他不仅精通建筑工程,更精通建筑理论,看看《鲁班书》就知道了,而后世那些建筑师,却只能叫做木匠、泥瓦匠、工匠等等,为什么,因为这些匠们只会鲁班传下来的实践而已,对他们来说,这些东西都是一种经验而已,与鲁班的层次差有壤霄之别。

中医何尝不是如此?中医的大师级人物,我们屈指可数的有内经、外经、难经、伤寒论等等这些医圣人,除此以外,还有能振聋发聩的中医理论吗?!后世的所有中医,尤其汉唐以后的中医,什么金元四大家诸如此类的中医门派,不都是在这内、难、神农、伤寒的圈中顺逆流吗?抓住一点有所思有所悟,就不计其余,自创一派,以为得天机了,秘不示人,或炫耀一时,以为得中医真机、得岐黄卢扁真传了,其实不过沧海一粟、医道一家而已。

那些自诩或被徒子徒孙们捧为“中医大师”的现代中医们,充其量不过一个医匠而已,拾古人牙慧的匠人而已,什么任应秋、秦伯未、刘渡舟、方药中、邓铁涛、印会河、王绵之、陈可冀、石学敏、王永炎、胡希恕之流,及其一代不如一代的徒子徒孙们,都是现代的试验中医匠,老鼠中医匠而已。经曰:智者察同,愚者察异。他们,于中医理论变异之,于中医研究西方科学化之,于中医实践经验之,于中医传承西化之。

中医现在的状况,与这些“中医大师”们有着必然的联系!没有拿出正统中医体系,就是助纣为虐。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现在的中医界一片乌烟瘴气、一盘散沙、一片名利,试问现代中医的“中医大师”们,你们的中医正气在哪里?    现代中医追逐名利60年,造就无数中医掘墓人!现代中医没有大师,不要再玷污“中医大师”的神圣称谓了!

我们的中医怎么了,国家搭了台,戏却唱不起来;有了政策,却没有了对策!到头来,还是依赖于实验室里的小白鼠、依赖于各种走秀式的评奖,自以为手里的所谓“中医科研项目”得到了国家的承认与褒奖,就是获得了中医老祖宗的承认与褒奖,仔细想来,多么幼稚、可笑的逻辑!要知道,方向反了,走的越远,错的越大!现代科学的“伟大成功”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每一方面,使人们对科学产生一种近乎宗教的痴迷与崇信,似乎舍科学而外无真理,舍现代科学而外无科学。其后的以“实验研究”为主的中医硕士、博士们则是“现代之体渐强,中医之用勿论”。“异化”的轨迹清晰可辨。导致“异化”的原因,是在观念上隐含的“科学一元论”,否认传统科学之“体”,进而在教学与研究,甚至在临床上用西医的理论和方法规范中医(试看中医学院历版教材,其修订轨迹就是越新越远离传统)。于是培养的学生就“不会号脉”(甚至根本就不信、不愿、不屑号脉),或者学日本“小柴胡冲剂治乙肝”的思路,西医诊断中医用药,“以牛之体,致马之用”。因此,今天的中医队伍在学术上已发生“畸变”,非牛非马,何以致用?那些中医药大学的专家、教授就是罪魁祸首!这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在当代中医教育中所表现出来的胜负强弱之势。

说的严重一点、极端一点,现代中医就是转基因的中医!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是纸老虎!能空说的很多,可实用的太少!现代中医盲目地向西医学习,搞科研不重视临床研究,只重视实验研究。不重视临床实际疗效只重视空洞数据,这更是典型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在中医界所拿到的科研项目,所获得的科研奖项简直堆积如山,可是有几项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取得社会效益的?要说效益,只有那些获得科研课题的人,他们既得到了经济利益,又顺理成章的晋升了职称,可谓名利双收。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更在于阴阳五行!这绝不是什么哲学的唯心论,也不是什么简单的循环论,更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的经验论,而是有其实实在在的天文学背景与机制机理,有她独特的定性、定量的内算原理与物理的实用价值(详见《古中医天文学·无极之镜》)。

涉浅水者得鱼,涉深水者得蛟龙!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0)

相关推荐

  • 《为中医药之发展架设高速路》--潘俊辉

    一.时代背景 21世纪一开始,美国的9.11事件震惊了世界,接着是阿富汗之战及伊拉克之战,炮火硝烟笼罩着世界.今天的世界与我国战国时代有些相似,可以说我们现在处于"世界的战国时代" ...

  • 我们的中医科研问题在哪?

    中医药科研误区,大者有二:其一,科研经费基本上给了西医药,而给中医药的经费基本上给了"中西医结合",纯正的中医药研究基本见不到经费.其二,从方法论而言,全是走的西医药之路,扔掉了中 ...

  • 中医拨乱(16)|再谈废医存药

    现代中医研究中的废医存药思路主要是因为两个因素: 最大的因素就是没有真正的继承中医的精髓,不知道中医到底说的是什么,只知道可以治病,但是怎么治病不知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在西医面前就容易出现盲 ...

  • 中医拨乱(15)|废医存药

     医存则药存,医亡则药亡. 1920年余云岫的<科学的国产药物第一步>首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废医存药" 口号,一直延续到现代中医. 现代中医"废医存药&quo ...

  • 中医拨乱(14)|方剂薪传之不学无术

    现代中医的不学无术,体现在方方面面.不论是中医基础理论,还是中医临床工具方面. 不学无术,还要装作学富五车,这也是需要能力的.      中医最主要的治病手段之一是方剂. 从现已发现的最古老医方< ...

  • 中医拨乱(9)|现代中医教材之腌臜泼才

    前面我们说了中医方剂学.中医诊断学的那些乱七八糟事,今天我再深入说一下中医诊断学和中医内科学的腌臜泼才事. 现代中医自身的诊断体系也不成熟,也是不断的在变来变去. 如<中医诊断学>的第四. ...

  • 中医拨乱(8)|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中医诊断是中医思维方法的一种方式,中医思维方式是以中医基础理论模型为基础的. 也就是说,中医诊断是必须以中医基础理论模型为基础的思维模式.无论是望闻问切也好,还是通过现代科学手段提取出的一些有用信息也 ...

  • 中医拨乱(7)|揆度之乱点鸳鸯谱

    东汉张绍祖(仲景叔父)古墓出土六壬式盘文物 揆度思维方法早在春秋时期就应用颇为广泛. <淮南子·兵略训>说:"能治王官之事者,不可揆度也."<管子·揆度第七十八& ...

  • 中医拨乱(6)|“方宗”之耻

    现代中医的方剂学教材体系,基本是以清代医家汪昂所著<医家集解><汤头歌诀>为样本演化而来.从第一版至21世纪(或称新世纪)多版教材,虽然内容逐渐丰富,条理愈益清晰,具有一定的时 ...

  • 中医拨乱(4)|魑魅

    何谓大师?大者,传道也:师者,授业解惑也,此为大师矣.传道者,传天人之道,传释儒道之道,传古浑盖宣之道,此为天人终极之道,古中医为医道之一端耳.授业解惑者,道之流衍也,世间各种分业的理术之流,医术为百 ...

  • 中医拨乱(1)|降魔十八掌

    高中时代,一直痴迷的于金庸.梁羽生.诸葛青云.古龙.温瑞安这五位大侠的武侠世界,各有新意,路数不同,行文迥异,意境千秋,或飘逸.或玄幻.或厚重.或入胜.或快意,其中最得意的还是金庸与梁羽生二位大家,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