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吐纳』禅道本是祛病法
去除欲念心病痊愈
过去有一位叫邝子元的翰林,被外放到边远地区去做小官,10余年不得升迁还朝,心中闷闷不乐。久而久之,酿成心疾。每遇疾病发作,则神志模糊,自言自语。不发病时,与正常人无异。有人对他说:“真空寺有一老僧,不用药物,就能治愈心病。“邝子元就去请这位真空寺僧诊治。老僧诊察后说:“相公之病,起于烦恼,生于妄想。妄想有3种:一种是追数10年前的荣辱恩仇、悲欢离合及种种闲情,这是妄想过去;二是事到跟前,畏首畏尾,犹豫不决,这是妄想现在;三是期望日后荣华富贵,功成名就,子孙代代做官,这是妄想未来。这3种妄想,忽然而生,忽然而灭,佛家称作‘幻心’。能明白这是妄想,从而斩断妄想的念头,佛家称为‘觉心’。所以说‘不怕欲念生,就怕觉醒迟‘。若心中没有过高的追求,哪里还会有烦恼呢?”邝子元觉得老僧的话很有道理,并照着去做,屏除欲念,万事皆空。如此月余,心病痊愈。
《理虚元鉴·序》中曾有“不通天、地、人,不可与言医;不通儒、佛、仙,不可与言医”的话。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清静无为”,佛家的“四大皆空”,中医的“恬淡
虚无”,都有相通之处。这些观点,单就养生治病来说,确有深奥的道理和实际的作用。
每日登山.健步如飞
宋朝金陵有一官宦人家,50岁得子,疼爱非常。不是怕风吹着,就是怕雨淋着;不是怕冻着,就是怕饿着。被捧在父母的手心里长大。年将20,仍弱不禁风。病不离身,药不离口。名医请了不知多少,良药不知服了多少,只是毫无效果。一天,来了一个游方和尚,见到公子而叹道:“若不是遇到贫僧,贵公子必有生命危险!”其父急忙问道:“仙僧有何方法?能救我儿!”和尚说:“由此往南10里,有座紫金山,为天下名山。山顶有个‘灵光宝洞’,内有善普大佛。公子若心诚拜佛,则佛光呈现,疾病可愈。”其父又问:“怎样才算心诚?”和尚道:“须每日朝拜,至洞中高呼‘嘘、呵、呼、口四’百遍,并深吸气至少腹,继而用丹田气呼出。七七四十九日如不见佛光,则需九九八十一日,如再不见,则需八百一十日……风雨无阻,不可间断,佛祖必然显灵。”
公子遵照和尚的嘱咐,天天上山朝拜。此山高千丈,羊肠小道,攀登十分困难。每攀登一次,都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到四十九日,未见佛光,但身上已觉有力。到八十一日,仍未见佛光,但登山已不似先前费力。到八百一十日,还是没有见到佛光,但公子已经红光满面,健步如飞了。
过了3年,和尚又来到这里,其父质问他:“仙师曾说只要拜佛心诚,就能见到佛光。我儿拜佛已过干日,从无间断,但至今尚未见到佛光,难道心还不诚吗?”和尚笑而不答,高唱道:“佛即是心,诚则灵;登山是药,病就轻。”唱完飘然而去。
少食多练,健康长寿
清代峨嵋山有位道士,善用奇方异术治病。当时四川学政患病,心慌心跳,心里害怕,睡眠不好,常做恶梦,久治不愈。成都有一位将军去看望他,说是峨嵋道士现在这里,何不请他看一看呢?学政听了将军的话,就派人把道士请到官署。道士诊察之后,对学政说:“咱们有缘,你的病可以治疗。”于是2人对坐,教给学政纳吸之法。5天之后,学政渐渐觉得病症消除,精神清爽。以后学政坚持修炼,身体强健。学政90岁高龄,仍精神饱满,步履轻健,像60岁左右的人,只是稍有耳聋。每日三餐,他只吃六成饱。
峨嵋道士的纳吸之法,实际上属于气功中的静功。气功通过调整姿势(调身),调整呼吸(调息)、调整精神(调心),调动人体内在的免疫机能,调整内环境,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学政的高寿,与道士教给他的“饮食不宜过饱”不无关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在过饱的状态下,免疫机能低下,容易生病。从现在的眼光看,峨嵋道士的防病治病之法,是有科学道理的。
摘自《中华养生保健》文/刘道清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