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堂--曾国藩修身一曰【敬】
曾国藩他是叱诧风云的历史人物。当时没有一人产生了像他这样自对晚清格局和对后世格局的影响。他是毁誉参半的军政领袖。霸气外露,他眼中的精神和气象有什么区别?精神是利己的,气象是利众生的。他又如何保持内心的安定呢?就是要守住自己的精神,不能魂不守舍。《国学堂》解读曾国藩修身十二法,共同发现国学中的克己修心智慧,一起聆听敬畏心灵的修心药方。
01
—
敬畏心灵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一曰敬,二曰静坐,三曰早起,四曰读书不二,五曰读史,六曰谨言,七曰养气,八曰保身,九曰日知所亡,十曰无亡所能,十一为作字,十二为夜不出门。
曾先生的这修身十二条,可以看出,其实基本上第一条“敬”是个心法, 后面都是有点像具体做法一样。粟强老师,你看这个“敬”怎么解释一下呢?其实“敬”是一个人成功的基本素质,换句话说就是后面的十一条的方法用来表达我们第一条的“敬”的一个结果。这个敬是自己做到了,自己心存这一份恭敬、这一份敬意的时候,他才可以在一切的动荡中找到一个平衡。
在日本看到很多人 做面条的人、做糕点的人、做陶瓷的人、做酱油的人等等,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对他所做的这个事情的“敬”。这个就是定, 一个人能不能定于自己的大本,能不能定在自己的大本之上。这个大本不是大专大本的大本:)
每个人都要尊敬,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一个事情,问怎么看一个城市的地产或者一个城市的房子倒地盖得好不好?买什么样的地方房子买得值?回答是看这个城市的灭灯率,就是在傍晚时分,你坐着一辆出租车也好,什么车都好,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走,就看看这个灯管LED灯对应的文字是不是缺笔缺画一段段灯灭了是不是该亮不亮。 灯管的质量基本上城市里平均都差不多,灯坏率本身应该是一样的, 但是有的城市坏了之后没人换,有的城市坏了之后很快就被人换了。
例如一个店员自己家的灯泡坏了很快就会去换, 那一个店员为什么自己的店铺的灯坏了,就不马上换, 而且如果店员说不换,我们就不知道这个店员心里的那点敬意有没有,那老板知道了老板也不换,这点敬意都没有,那就更可怕了。
重点就是这个敬,就是你是不是真正的把你正在做的事情当作是个神圣的事情,就是我们的内心里面对我们做的事情具有神圣感,这点很重要。回到曾国藩的敬,他是出生于诗书世家,一直想要去科举,但是几度考科举,几度都失败, 每年考每年失败。总算有一年好不容易成功了,可以视为他生命的一次大转变。因为他脱离了一个最基层人民对他的判断决定命运的决定权,开始出现了一个从有更高一层的人对他的命运来进行判断而决定他的前途的时代了。
但是曾先生这种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他的第一个特点他越在和普通人在一起的时候,可能普通人觉得这人也就那么回事。甚至是也就所谓基层科举考不上,在乡里,在县里也就是很普通学生,但是一旦到了省里头,这个人素质就不同了,立刻显出来,在省里面排到前几十名。 在一个省里的人判断成为前几十名,说明在省内基本认同,但这个认同对他的评价是高,但还不够高。 为什么不够高呢?当他跑到了北京考试的时候,他变成了全国的几十名, 最后送到最高的殿试时候,在皇上面前考试的时候,他被 考官们评为第三名。
被考官们评为第三名,到皇上一看这哪是第三名的素质呢?至少第二名。 你看这个人是到最后证明和他同一届的所有人中当然没有一个人产生了像他这样自对晚清格局和对后世格局的影响,应该是同时代的人里面那绝对是第一名!
曾国藩从一个基层不受重视,越到高层,越在开阔的视野里面,他越强了呢?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格,又是如何养成的呢?后来他又如何变化的呢? 为什么说曾国藩是一个平衡高手?传奇人物王阳明对他又怎么样的影响?一生驰骋疆场的曾国藩为什么要求子孙弃武从文?
在科举过程中,很重要的是一个评价的问题?就是什么人来评价什么人?《老子》里说的什么是道,道这个东西,上士(第一等人)听了道后说“不得了,我马上就要去奉行”;第二种人听了,犹犹豫豫,又想干吧,又不想干;普通老百姓听了,非得哈哈大笑, 大笑而旋走,马上就得说:什么玩意?不笑不足以说它是道。
我们是说就像曾国藩,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乡村的时候,如果是面对普通群众,他说的很多话,大家给他的很多评价会哈哈大笑而旋走。但是如果你到了境界高,格局大的人,来看他说的话,马上会拍案惊奇,“哎呀,天呢,太对了,我怎么没想到呀?”
02
—
平衡高手
曾先生后来是做了如何打得丰功伟绩呢?他如何“牛”法?他最大的一个“牛”,就是搞平衡。他在很多很多东西事情之间平衡,在文武之间搞平衡,在精神和气象之间搞平衡,在传统和现实之间搞平衡,我们当然还有无数的平衡,综合来讲在阴阳之间搞平衡,在中和合之间搞平衡。
曾国藩很爱读史,一生立志于读历史,在那个时代读历史的人是很有眼光的人。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都是在拼命读经书,那么他提出来读史很重要,在那个时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
曾先生发现读历史让他明白了一件事,凡是搞大赦的,基本上都是自己安慰自己, 觉得我干了件好事儿,但事实上是把坏人放到社会上。他说如果该抓,那为什么你还要放了呢?如果根本不该抓,要放的,那当年为什么要抓呢?所以大赦这个不是个好事,用法需严。 确实曾先生在战争中有大量严格的方法。 虽然说它自己做的事情是很武, 但是他实际上自己给自己后代的人说:我们是搞文的,而且自己一生非常以自己搞武为耻。
他给自己家人留下的教条中,第一条他说这个以后不许有人带兵打仗,带兵打仗这事儿成功又很难,失败很容易;遭人抱怨很难,报应很容易,所以他干脆要求他的所有后人要去读书,要去写诗,要学文。
还有一个比读书、写诗、科举、当官更重要的子孙不能丢的事情是什么?种地、种树、种草、干农活儿,和土地和天气进行交流。他说这一条是你宁可你最后不读书了,你也不要忘了种地种树种草和大自然沟通这一条。也就是说我们现代都是农三代,怎么重新作回农一代很重要!!!他实际上是要让自己的后代在和大自然、在和土地, 在和水、阳光、土壤这些之间发生一个直接的交流,从这些内容体验宇宙之大道。
03
—
文武平衡
曾国藩的第一个平衡 就是 在文武之间搞平衡。 曾经镇压太平天国期间被老百姓称为“曾剃头”,曾杀了很多人,最后还成了文人。
曾先生有一个前辈,对他的影响很大很深。那就是王阳明,王阳明在明朝每代所有重要人物不是王阳明或者王阳明的徒弟,或者王阳明的徒弟的徒弟。换句话说明朝人,和后面的明朝人,如果没有碰到王阳明的思想,那你就无法成为一个时代的优秀分子。当然王阳明的思想也影响到了曾国藩先生,也就是宋明理学的影响。其实很大程度上从曾国藩身上可以看出王阳明的一个影子。
例如王阳明是一面平叛打仗,就是所谓山中杀贼,后院讲课。在后院正跟学生们讲课,讲如何大开心性之门,然后前面说又抓了一个俘虏去审判完之后,此人不可留,杀掉。杀完之后,回到后院接着讲,然后我们要静坐观心性。 刚讲没两句,前面又报过来,前面又一个贼人又攻到哪里了,去处理文件,说派谁谁谁上去顶住,派谁谁谁上去截住。然后好了吧?好了。回来以后我们上课继续来写诗。那个其实不叫平衡,那个应该叫连接,这个平衡就是说同时一个天平的两方面,象文武在这里保持一个内心的平衡。
04
—
精神气象
曾国藩的第二个平衡,就是在做精神和气象的平衡。我们知道精神这个很重要,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了,啥都不干了。但问题是光有精神的时候,会怎么样呢?其实精神和气象最典型的就是精神是利己的,气象是利众生的。为人的,就是别人看到你对世界产生的作,一定是看到你的气象,而不是看到你的精神。
谈到精神,就是一个人自己对自己内心的一个素质要求。只有精神具备了,他才可以对外显现出来气象。谈到气象,是要对社会产生作用力的一个要求,只有这个作用力显现出来了,这个人才会对社会有用。当然精神和气象里头说有矛盾的,这肯定不能这么说,但是两者之间是要有一个优先级的,就是你优先哪一个。
在两者之间优先级找到平衡, 一旦你优先了精神,“平日静坐谈心性,到临危一死报君王”没出路的。 优先精神的典型案例就是王莽和刘歆,复古新制。那么优先了气象又是什么结果呢?一定要气吞万里如云,一定要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优先气象的典型代表人物就是秦始皇 ,还有唐太宗都是这样子的。偏气象的典型,后世怎么看待呢?对于优先气象的人物,后世老百姓对其非议无穷。然而一旦偏于另一方,偏于精神了,那就是王莽,有些争议和非议,那只是学术上对他有非议,而不是会在老百姓上面的。
联系到我们讲的国学,国学就是精神,只有把国学这精神放到具体生活中来,把国学生活化,就是有气象,让百姓生活具有国学的性质的时候,精神和气象的平衡才能做好。
05
—
整体对立
曾国藩的第三个平衡,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平衡。我们总有个误会,我们老说的人与自然的平衡, 中国人和外国人不一样,中国人在和一个外国人在谈,我们看西方文化,一直讲人和自然要保持平衡,但是中国人不怎么想问题,中国人认为人和自然之间是一体的。
一个一体的东西,是不去搞平衡的,它是一个整体的,这种观点是很东方的
在这一点里面应当说,中国文化真正作为一个中国人,看世界文化的时候,不能中西对立,而是一个整体,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中医和西医之辩,也是整体,不是对立的,往往很多对峙起来都是很狭隘的。曾先生当时绝对不是搞中西对峙,他站在文化主体上,把一切东西拿来为自己所用的,那么曾国藩先生最重要的搞平衡,最直接的说就是阴阳之间的平衡。
06
—
整齐严肃
作为曾国藩修身十二条的第一条“敬”更侧重于心法,后面十一条更侧重于如何做什么行为来达到这个“敬”。说“敬”就要“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 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曾先生提出这十二条修身的背景,是在他经历了无数事情之后,又经历了两件事情, 无数事情是指从小被别人说你不错你不错的,但最后也就那么回事。但后来一旦过了一个层次之后,被更多的人说你不错你不错, 那不是也就那么回事了。 你真不错,真了不起。越来越被人说成很不错,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 在这么个情况下,三十来岁的曾先生得了一场大病,据说是痛风,但是痛风之后,两个月没好,痛苦不堪。每个得了痛风的人可能都知道,那种痛苦是痛不欲生的。很会让人不停的反省自己痛的时候把所做的所有错事都忏悔一边,发大愿。经历了这场病痛,对其忍耐力的培养,忍耐力太重要了,还有一个外在的因素就是碰到自己一生的恩师-唐鉴,唐先生。 一位宋明理学大师。实际上“整齐严肃”四个字,是唐先生的口头禅。唐先生整天就是从宋明理学里讲,要整齐严肃,要整齐严肃。你看你又不整齐了!甚至会拆开说“不整”“不齐”“不严”“不肃”。
让我们明白这四个字,整、齐、严、肃,是我们内心的一个整体的要求
他要求我们的心能整一,而不是分心,能严整、平齐、庄严、肃穆!这四个就是对“敬”的很好注释。然这“整、齐、严、肃”又如何理解?
整 就是你的整合你心的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如果对注意力高度集中如何才能做的锻炼,就是要把心弄成整的。也就是说真正严格来讲主敬,就是敬,就是你的心是整一的,当然十二条其实全部都是心法,归根结底的都是心法,宋明理学就是心学。第一条“敬”就是总纲,后面所有都是诠释。叫“但得本,莫愁末”。如果暂时得不到“本”怎么办?那往后就去搞“末”。
就像说“一休”的故事,禅宗小故事一样,老师说真要祖师禅,原来无事,什么都不需要但是如果你做不到,那就一步一步来。也就是说----中!我做到了!那好得很!但是不中,那就一步一步来,后面会讲怎么做一步一步的。
不过曾先生,还是更希望你一下子能够得其----中!
做事时“专一不杂”,而现代人似乎很难专一,看个电视一直遥控器拿着,从第1频道到80频道,然后80到1,问他看完了一小时,看了什么?感觉什么也没看见,根本就完全是一种浪费。因为他没有专,没有专在一件事情里面。实际上它给我们带来一个信号就是说我们如何保持自己的清明,心里的清明,如何让自己心静,没有那么焦躁,就是你每一个时候都要做一件事情。就像很多人知道的一样,一个人谈几份恋爱是很苦,同时打几份工也很辛苦的。所以最重要的是应事时专一不杂。 这是对“敬”的一个很重要的解释。
“清明在躬,如日之升”,其中“如日之升”那是《诗经小雅天宝》的一段话,原话是“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清明在躬”就是人的一种神志,气志如神。
“清明在躬”字面意思“清明”是指心智状态,“躬”是指自己的身体。合起来就是身心和在一起的意思。深入理解又有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理解,我们至少可以做三种不同理解:第一种曾国藩时代,他所进行的理解,受朱熹的影响,他从小读的都是宋明理学。这个东西熏在他心里熏得是最深的,包括这个“如日之升”这一切都是他那个时代。第二种是我们今天直接读原文的理解,根据现代人时代背景去读理解。第三种是当年作者写这个时候的意思表达。我的个人理解“清明在躬”就是神志清楚,就像脑子里,灵魂深处点着一盘神香,或者搽一下风油精,永远清清明明的,不会乱。
“如日之升”是一种趋势一种状态的描述,“升”就是指从早上起来一直到中午时间的太阳的运动状况叫“升”。“如月之恒”是指从初一到十五,月亮越来越圆满的过程,这一段叫做“恒”。那是无之后的月亮就不叫“恒”。“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就是说他的趋势一点一点一点一点的都往好里发展。就是这么说吧,我们不光要“清明在躬”,还要“如月之恒,如日之升”。不停的心要保持很专一,而且是越来越专一,越来越专一,越来越专一,越来越不杂。
现在流行说法就是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的良性发展。也就是“应事时专一不染”,而如何才能做到“应事时专一不染”呢,前提就是“无事时心在腔子里”。“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就是我们不能每天所有时候都有事情,没事的时候,你的心在外面的时候,你就收不住。当你下一次再需要用心的时候你就出不去了。因为你没有回来吗嘛。“无事时心在腔子里”这句话就是要守得住自己的神(心),不能魂不守舍。
举个粟强老师自己的例子,1991年参加高考, 天气特热,他也很困,就是参加高考的时候,第一天语文, 居然趴桌子上睡着了。高考的时候睡着了,大部分人认为这次肯定考不好,可其母亲说:他要是睡着了,说明他睡醒了就会好好答题了。果不其然,他的语文考了这个成绩是最高的。就是说在这种紧张的时候,不怕你睡觉的时候专一睡觉,答题的时候专一答题,怕你答题的时候又想困了,要眯会。还是得专一的做,这就是专一不杂。
我们身体基础是越用越旧,越来越迟钝的,但又怎样能够做到“如日之升”呢?
那就要不停的自己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不停的在生活之中无事不惧。不停的给自己提出一种戒身恐惧的要求,让自己可以把这种状态可持续的发展。至少一个人一生要完成什么?最低的程度当自己在临终的时候,墓志铭该如何写?可以想象一下,总结一下自己的一生,至少首先是要为自己做了一些事情,就是把自己的生命素质提升了,更清明了;其次要对社会做了些事情,帮助周围人,帮助周围人完成他们的一些需求。
总而言之,第一条心法总纲“敬”,大家很多朋友已经离它得很远了,因为时下有一种态度就是似乎不敬代表着你很牛;比较酷Cool。但其实当你表面上很牛很酷的时候,你已经在让自己的心变得荒漠变得不那么干净澄清。“敬”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然的感受,不能用任何语言来说出来的,一说出来就会错。事实上来说,“敬”是个非常开阔的概念,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他,实际上讲的是你今天“敬”了吗?你开始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充满了一种敬意吗?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敬",那么您可以稍事的再自我沉淀一下,期待一下集《国学堂》----静坐中的修心哲学。
关注“国学文化太美”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页面:
通讯录→公众号→右上角“+”→搜索“KYGuoXueWenHuaTaiMei”
文章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