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房间呆着,突然听见客厅传来爸妈的笑声,原来他们在看《囧妈》。有这么好笑吗?抱着好奇的心,我也加入了看片行列~电影中,徐峥饰演的徐伊万与母亲卢小花搭乘上了K3列车。在念书时,小编的妈妈曾经因为担心我在学校没什么东西吃,便给我寄来了一大箱苹果。你没听错,真的是一大箱。是我一个人吃一个月都吃不完的那种,于是我妈便成为了我室友口中的“神妈”。可是,影片中徐伊万的妈妈更甚,不仅在儿子打着电话谈工作时不断地投喂食物,从小番茄到卤蛋,一个接一个,从未停过。真的是生命不息,投喂不止啊!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她做不到的。简直就是一个行走的哆啦A梦。伊万:你已经给我喝了红豆水、绿豆水、薏米水,为什么还要喝?
这趟俄罗斯之行是我从读大学离开家20多年以来跟妈妈相处最久的一次。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在争吵,可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对彼此的爱。只不过这份爱是希望对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六天六夜的俄罗斯之行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
小编很喜欢《囧妈》的结尾,当徐伊万打电话问母亲在哪,准备去机场接母亲,结果母亲说:“我们要去世界巡演了,要去机场了,不聊了。”之后就干脆地挂断了电话。因为她们的人生,本来就不该只是为了我们而活。我们中的很多人仗着母亲是家人,便动不动就对母亲发脾气,好像母亲包容我们是理所应当的。但并不是这样。没有一种付出是理所应当的,这一切都是源于母亲对我们的爱。1800-1810 木板油画 34.4cmx29.3cm许多年后,当我们离家许久,独自一人缝补破损的衣物时,也许才能真正地体会到“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句诗中母亲的情感。说起母亲,小编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便是罗中立所描绘的那幅《春蚕》。在《春蚕》的画面中,一位满头银发身着藏青褂子的老母亲,正低着头认真地喂蚕。《春蚕》没有对人物五官、神态细致入微地描绘,而是将母亲蚕丝般的银发和布满褶皱的双手作为视觉焦点,黝黑的手与雪白的蚕形成鲜明对比,饱含了一位赤子对母亲发自肺腑的爱与感激。罗中立说:“《春蚕》描绘的就是传统中国农耕社会里男耕女织的分工,用‘春蚕到死丝方尽’来表现一位母亲形象。”“春蚕到死丝方尽”就像母亲为我们所操过的心。无论你多大,在母亲的眼里你永远是她的孩子。有操不完的心。如果让我们为自己的母亲画一幅画,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将母亲的形象美化,展现出她最好的一面,甚至是我们想要的母亲的样子。但是画家丢勒却没有这样做,他选择将母亲最真实的模样描绘下来,是没加滤镜的那种真实。丢勒在他母亲去世的前两个月,给母亲画了一幅肖像,这是流传至今唯一一幅丢勒母亲的肖像。丢勒的母亲一生体弱多病,总共生过18个小孩,却只有3个存活。生活的艰辛与病痛的折磨,使她过早的衰老。母亲去世后,丢勒在画上题了几句话:“这就是阿尔布莱希特·丢勒的母亲,1514年祈祷周前的星期二夜间2时逝世,享年63岁。”在这幅素描作品中,我们看见的是一个饱经风霜的母亲。浑圆鼓突的双眼,尖长的鼻子,紧抿的嘴唇,突出的颧骨,满脸的皱纹,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丟勒只以简率、粗犷的线条就勾勒出母亲的全貌,尤其是暴起的青筋和消瘦的脸庞使人心怀怜悯。整幅画线条交待清楚,明暗对比强烈,刻画细致精密。作品是如此真实,不禁让人怀疑——这真的是画家所描绘的母亲吗?为什么如此的丑陋?
皮埃尔·保罗·鲁本斯 戴珊瑚项链的尼古拉斯·鲁本斯
比起鲁本斯为自己儿子画的肖像↑,我们不得不感叹两者间的巨大差别。尽管如此,谁又能怀疑丢勒对自己的母亲没有怀着和鲁本斯对圆头圆脑的儿子一样深深的情感呢?艺术的魅力有时不在于美,而在于艺术家为作品所倾注的情感——那深沉的爱。你有多久没有和母亲独处了?看完这篇文章,你是否能放下手机和母亲心平气和地聊聊天呢?不要犹豫,现在就行动起来,一切都不算太晚。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