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初地理考,14

(三十三)《公刘诗》涉渭为乱,芮鞫之即,始为周人渡河而西之证,在公刘后。

《公刘》诗中又说:“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爰众爰有,夹其皇涧,溯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鞫①之即。”

公刘居住的豳既然在汾水流域,临汾的古水之滨,为什么又说涉渭为乱呢?回答是:渭水是指汇入黄河处的渭水。公刘居住在汾水之滨,离渭水远,离黄河近。从地望上看,要远涉渭水必须先涉过黄河,而涉过黄河不必涉过渭水。而《诗经》说涉渭为乱,实际上已经涉过黄河并且到达了渭水,不必涉过渭水更向南发展。

那为什么不说涉河为乱,而故意写作涉渭呢?回答是:直接写涉渭,那么两件事都表示了。这是诗人写诗的方法。当时写诗的人没有料到,后世的人会误以为公刘居住的豳是在陕西扶风的北部边界,那么他写成涉渭为乱,在当时是很巧妙很明确的诗辞,但在后世却成了一个很难确定地点的谜。

有人问:渭水汇入黄河处在华阴,离汾水入河口也远,现在把涉过黄河到达渭水,说成是涉渭,这样可信吗?回答是:古今不同时代水流和陆地都有变化,渭水的入河口,汉代时在船司空,城址在华阴东北五十里,后来向南移动,胡渭的《禹贡锥指》说今天洛水从朝邑赵渡镇南入河处,就是古代的渭汭。又说:“渭汭应当在汉代的怀德县境内,是现在的朝邑。”今天考证从汾口向南到蒲关,其间的渡口很多。周人居住在邠,沿着汾水而下,渡过黄河向西,到达渭汭,不见得非要到远方去寻找。

“涉渭为乱”既已确定,那么“芮鞫之即”也就好解释了。《诗经毛传》:“芮,就是水厓,水岸边。鞫,是究的意思,水涯的末端。”郑玄说:“芮是指内,水之内称为隩②,水之外称为鞫。”《正义》说:“这里是以水内为芮,是水岸的名称,不是水流的名称。”

我们进一步来看,《说文解字》:“汭,水相入也。”《汉志》则说:“水的北岸叫汭。”汭是指的内。两条水相交,必定有弯曲之部分,或者叫水曲,或者叫水内,或者叫水北,都是一个意思。渭水汇入黄河,渭北叫做渭汭,洛水汇入黄河,洛北叫做洛汭,汉汭淮汭都是一样的意思。所以汾水汇入黄河的弯曲处,叫做汾汭。鞫,是指黄河水之外,周人渡河向西,到达渭水的北岸,从汾水来说,都是水外。所以诗中的汭是相对于汾水而言的水内,鞫是相对于黄河而言的水外。现在说“芮鞫之即”,其地点位于汾水的入河口,黄河的两岸,河东是河津的皮氏,河西是韩城的梁山一带。

如何知道是这样呢?从“涉渭为乱”一句,可以推想当时周人迁徙的踪迹。《水道提纲》:“东岸河津县西北的龙门山,两山对峙,黄河贯穿其中,向南流,下面是禹门渡,稍微折向西南流,到东岸壶芦滩的西面,汾水从东北方向的河津县城向西南而来,汇入黄河,叫做汾口,西岸就是韩城东面的周原堡。”我怀疑这个堡名叫周原,由来一定很古老。禹门渡一带,正是《公刘》诗中所说的汭,周原堡一带,则是《公刘》诗中所说的鞫。

“芮鞫之即”的意思搞清楚了,那么所谓的“夹其皇涧,溯其过涧”,也可以解释了。根据《水经》,汾水和古水汇合后,下游还有修水华水,两条河都在汾水的北岸,向南注入汾水。从古水到河津,必须要渡过这两条河,不过两条河也不很宽。

董祐诚说:“今天的泉掌泉就是修水,清水也叫黄华谷涧,就是华水,华水流经梗阳故城。”我怀疑梗阳连读就是姜,古公太姜可能就在此地,而皇涧过涧可能是这两条河当时的名称。周人的到来,先是“于豳斯馆”,以及“止基乃理,爰众爰有”,后来夹皇涧溯过涧,沿着汾水而下,逐渐展开行迹。然后是“止旅乃密”,再“芮鞫之即”。其中的情势不是很明显吗?

到后来太王躲避狄人,只说翻越梁山,到达岐山脚下居住。梁山在韩城,所以就不用说渡河了。周人居住在此,固然不是从太王才开始的,恐怕早已渡河往西了。但是公刘避夏桀移居邠,一直到“爰众爰有,止旅乃密”,也需要时日,那么周人到达汾汭河鞫居住,应当不会在公刘这一代,而是在他的子孙后代。

而《公刘》诗中已经出现“涉渭为乱,取厉取锻”,足迹已经到达朝邑,终究不足为信。而且捶石磨石,到处都有,何必非要远涉到渭南去取呢?所以说“涉渭为乱”这一句,不足为信。诗歌毕竟不是史书,不过用诗歌作为参考来推论历史,史迹往往会显出真相来。《公刘》诗中的“涉渭为乱”,纵然不是信史,但就此而论,还是可以知道周人迁徙的行迹,进而证明所谓的夹皇涧、溯过涧、芮鞫之即,指的是什么地方。

总而言之,避夏桀移居邠是从公刘开始,夹皇涧、溯过涧、到达汾汭河鞫,是在公刘的后代,一直到古公的年代,涉渭为乱,那是要在古公翻越梁山抵达岐山之后,可能还一直要到王季文王的时候。而诗人为了追述祖先的丰功伟绩,不免把后代的事迹归美给祖先,这也在情理之中。

魏源《诗古微》第十三卷,质疑豳在邰的北方,更靠近戎狄,为什么要放弃邰而迁徙到豳?而且豳州距离武功的邰仅仅百里,朝发夕至,却裹粮陈兵,举止如此的张皇失措,又是为什么?这些疑问极有道理,可惜魏源没有看到我的分析啊。

① 鞫jū:水涯的末端。

② 隩yù:河岸弯曲的地方。

(三十四)汉美阳得古鼎,张敞误说。

《汉书·郊祀志》:“美阳发现了古鼎,张敞推敲上面的古文字,按照鼎上的铭文上报汉武帝:臣听说周族始祖是后稷,后稷封在斄①,公刘发迹于豳,太王在岐梁立国,文王武王在酆镐兴旺,岐梁酆镐之间,是周族旧的居住地,固然应当有宗庙、坛场、祭祀的埋藏。今天在岐东发现了古鼎,上面有刻书,说:王命尸臣,官次栒邑。这大概是周王朝用来褒扬赏赐给大臣的,大臣的子孙刻下铭文来纪念祖先的功绩,并埋藏在宫庙之中。”

这件事如何解释呢?回答是:并不妨碍这确实是扶风的栒邑,也同样不妨碍考证这件古鼎是西周时候的器物。只是张敞用后稷封邰,公刘居豳来解说就错误了。而且栒邑的地方官,怎么可能让他的子孙把鼎器收藏到周王族的宫庙中呢?这不能成为公刘居住的豳在扶风的证据。

① 斄tái:古同“邰”

(三十五)《豳风·七月》乃晚起晋诗。

那么又如何解释《豳风·七月》这首诗呢?回答是:《七月》一诗是晚出的诗,而且是晋国人的诗。《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前548),季札观看周的乐舞,称赞豳风说:《荡》诗太美了,欢乐却不过分,难道是周公来到东方了吗?再观察诗中对农事的描述,都是依据夏正,与唐风相近(唐风就是晋风)。

《禹贡》中记载的雍州不产丝,但《豳风·七月》却反复说到蚕桑,显然不是雍州。又考证《周官·龠章》:“(龠章)掌管击土鼓和吹豳龠①;凡国中向田祖祈求丰年,就龡②奏豳雅,敲击土鼓,以使田畯快乐。”明堂位以土鼓、蒯桴③、苇龠演奏音乐以献给伊耆氏。

《郊特牲》声称伊耆氏开始做蜡。《曲礼》孔疏引熊安生的话说:“伊耆氏就是神农氏。”《郊特牲》疏引皇侃,也说“神农伊耆氏是一代的总号”。神农氏姓姜,周弃的母亲是姜嫄。姬姜在冀州,是发明开创耕种的部族,所以他们的祖先是神农,是后稷。所谓神农后稷,都是首创教导稼穑的意思,比如田祖、先啬这些名称。伊耆氏,郑玄注释明堂位,“今有伊耆氏”,但是史籍中不多见。北魏孝文帝时,怀州流民伊耆苟聚众在山区作乱,洛州刺史镇压了这次起义。怀州,春秋时是晋国的领地,当时叫南阳,说明伊耆氏这一姓居住在晋(文王击败耆国,《路史》说就是伊耆的耆)。

至于豳雅豳颂,都是敲击土鼓,也有说法。大概治陶业最早也是起始于晋,唐尧一族是其中最著名的。所谓唐,就是堤唐,唐涂,都和土有关,外面坚固而内部空虚,就是陶字。又称为帝尧。《说文解字》:“尧从垚在兀上。”垚就是累土,兀是高耸特出的样子,所以尧就是大批地播种散布的人。尧和陶大概是重复的文字,就像后世所说的窯。所以我们知道唐尧是治陶业的始祖,其后代有唐杜氏,杜也是治陶之事。邠人祈年息物,祭祀田神,他们的祖先都是槌击打土鼓然后叩头,后世的人因循下来没有变革,于是就成了礼仪。

这就是豳雅豳颂起源于祈年息物,是晋人的旧俗,可以追溯到姬姜后稷神农的传说,求征《周官》中的记载,追溯土鼓凷桴的礼仪,这是确然可以依据的。后世也有人怀疑土鼓起源于唐尧,说伊耆氏是指帝尧,但这没有什么好争论了。关键在于伊耆氏在晋,击打土鼓以祈年息物是农耕民族在治陶业刚开始兴起以后的遗俗,而伊耆氏则是这个传说中的君主。神农也好,帝尧也好,可以一视同仁。至于豳诗《七月》出来地很晚,大概不是所谓豳雅豳颂本来的辞语了。

《纪年》房伯祈从宗周回来,雷学淇说,祈祁在古代是同一个字。《左传》中的晋国大夫祁奚,《吕览·开春篇》、《风俗通·十反篇》都写作祈奚。房国是帝尧的后代,所以姓祁。《周语》,当年昭王从房国娶妻,称房后,确实有明德,貌似丹朱,丹朱神冯附身房后体内遗传了美好的姿容,生下穆王。大概康王昭王都从房国娶妻,穆王的母亲是丹朱的嫡传后裔,所以貌似丹朱,丹朱的神冯附身到房后的体内生下了穆王。以前说房国在郧阳府的房县,恐怕是错误的。

① 龠yuè:籥的本字,古代乐器,形状像笛。古代容量单位,等于半合。

② 龡chuī:古同“吹

③ 蒯桴:就是凷桴kuài fú。凷是土块,桴是击鼓的槌。

(0)

相关推荐

  • 管涔山----上天最好的馈赠

    读<山海经> <卷三.北山经>所感(二) 经行北山,更多的感受是:平静而伟岸,本色而天然. 无论怪兽珍禽,还是崇山净水,都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不惊不畏. 它们的存在少了几分花 ...

  • 我跨过山涉过水,见过万物复苏,周而复始,如今山是你水也是你

    "我跨过山涉过水,见过万物复苏,周而复始,如今山是你水也是你" #三月你好 #三月的第一天

  • 《水经注》卷六考略

    摘要:<水经注>卷六共涉及汾水. 浍水.涑水.文水.原公水.洞过(涡)水.晋水.湛水共七条.但卷六末湛水条"其为错简无疑[1]".经笔者对<水经注>卷一至卷 ...

  • 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导致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文化相异

    读钱穆<中国文化导论>,受益匪浅.钱穆认为古代中国文化较之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文化,不仅孤立,而且特殊. 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在文化产生的背景上,既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古埃及 ...

  • 周初地理考,24

    重答李峻之君对余<周初地理考>之驳难 李君说我文章中"最让人不满意的地方,是全盘接受了从<尧典>.<世本>.<五帝德>,以至于<古史考& ...

  • 周初地理考,23

    (五十九)吕尚河内人,钓滋水遇文王,即霸水,在渭水下流,不在宝鸡. 为什么又说文王得到吕尚,也不在渭水的上游呢?回答是:<吕氏春秋·首时>:"太公望,东夷人士."高诱注 ...

  • 周初地理考,22

    七.文王篇 (五十七)文王母太任,妻太姒,皆出东国.生岐周,卒毕程,皆在东土. 太王.王季的事迹前面已经讲清楚了,最后要谈到的是文王.诗中"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 ...

  • 周初地理考,21

    (五十五)熏粥.猃狁.淳维.匈奴皆一类,与犬戎.鬼方.混夷皆由燕声递变. 太王所避的狄人,是燕京戎,居住在汾水上游,太原周围的山中.不过,<孟子>又说:"太王服事獯鬻." ...

  • 周初地理考,19

    (四十八)槐里.犬邱.槐谷.鬼谷,皆以鬼戎得名. <水经·渭水注>:"渭水又东径槐里县古城之南,古代的犬邱城.周懿王在此建都,秦国更名为废邱,也叫舒邱."<雍录& ...

  • 周初地理考,18

    六.王季篇 (四十六)<绵诗>混夷駾矣,即王季所伐西落鬼戎,为周人渡河后新敌. 我认为:太王离开邠到岐定居,是为了避开狄人的入侵.<大雅·绵>诗中说:"柞棫①拔矣,行 ...

  • 周初地理考,17

    (四十三)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岐即岐丰,太王所迁,非美阳城邑. <史记·秦本纪>:"西戎犬戎和申侯一起征伐周,在郦山下杀死了幽王.秦襄公率兵救助周王室,作战很卖力 ...

  • 周初地理考,16

    (四十)宣王猎漆沮,在朝邑华阴之间,不在扶风. 后来到了宣王时代,又有近畿之蒐.<诗·小雅·吉日>诗中说:"漆沮之从,天子之所."姚际恒<诗经通论>解释说: ...

  • 周初地理考,15

    五.太王篇 (三十六)<诗·绵>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在朝邑华阴之间.古公亶父,陶复陶穴,"古公亶父"四字衍. 周人起源于晋,其先祖在涑洮流域,其后向北迁徙,又越过汾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