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中医不科学?他们都在用人工智能开方了!
试想一下,生病之后,无需去诊所,只要拿起手机,打开APP,选择自己的症状,0.0001秒内,就能获得一份中医名家所开的智能药方。乍一听,这似乎像天方夜谭,但国内一家名为神黄科技的公司,已经将它变为了现实。
2005年,在清华园里潜心求学9年,获得工科计算机博士的周晋,迈出了学校的大门,抱着对前沿技术的向往,毅然加入了IBM。
犹如《笑傲江湖》里华山派的气宗和剑宗,清华同样分两个技术流派,一类是关注技术本身;另一类,更关注技术的应用。周晋,则属于后者。
这些年,周晋一直在寻找机会,能让他彻底地施展才华。“如果技术不能转化为产品,就像堵在心里的疙瘩,宣泄不出来。”
在家庭的引导下,周晋本有机会从事医学,无奈天生色弱的他,无法报考医学类院校,因此只得作罢。2008年,离开IBM,正欲创业的周晋,机缘巧合之下,获得了一个给中医科学院做数据挖掘的机会。
神黄科技CEO周晋博士
5年磨一剑
中医科学院的中医典籍数量繁多,但一直没有很好的手段,能将这些典籍的价值释放出来。2008年,周晋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定接下这个任务,帮助他们把优秀的中医古籍电子化,结构化。项目的名字,叫中医智库。
“电子化是非常复杂的过程,由于各个朝代的繁体字形态不同,而且没有标点符号,需要把它们先扫描成电子版,然后把文字切割整理出来,交由专业的中医编辑人员,进行补全完善。”周晋告诉动脉网。
据他回忆,当时中医智库的编辑团队大概有十五人,经过中医科学院专家的三审三教,花费大概五年时间,才完成了近600本中医古籍,近1000万字的数字化工作。
“古汉语的文字比起现代文要凝练得多,这1000万字,信息量十分庞大。”
电子化中医古籍
一个个晦涩难懂的古文字,被转化为了简体横排的汉字。但对周晋而言,这才仅仅完成了最初的数字化阶段,文字的结构化,才是关键。
古汉语的检索,不像搜索引擎,只需要作字符串的匹配,如感冒、伤寒和风寒,它们是近义词的关系。
在古汉语里,很多近义词并没有这样的词库,如糖尿病和消渴病,它们俩是同一种疾病。再如高血压,在古汉语中,被称为眩晕。这些近义词、同义词,必须通过结构化,才能加以运用。
“结构化的最终目标是将药、质、量分解出来,从而描述这味药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就像语文分段落一样,需要把文字的章节分离出来。”周晋告诉动脉网。
当时,中医智库团队做了一个电子化的标验系统,由工作人员去打标签,每选一段文字,就打上一个标签,系统会自动抓取标签里的内容。
由于标签的模板在当时并没有标准,所以周晋和团队还得跟中医科学院的专家们一起商议,最后定版。这样一来,整本书就变成了一棵树,拥有了完整的脉络。
中医智库的建立,获得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家中药局的认可。同时,这也让周晋看到了中医古籍数据挖掘的前景。于是2012年8月,他在北京正式成立了神黄科技。
“中国有大量的中医古籍和医学文献,需要挖掘、分析,这种研究,需要信息化的支撑,正因如此,神黄科技才有存在的价值。”周晋说道。
将中医典籍数字化,这点绝大部分公司都能做到,但能超过100种古籍的公司都很少。神黄科技的中医智库,则是有着将近2000种中医古籍。而进一步将内容结构化,如将眩晕的病案全部检索出,目前,就只有神黄科技办得到。
检索眩晕结果
引入人工智能
长久以来,中医的信息化程度都非常落后。一方面由于从事中医的人,很少与其他行业有交集,再加上中医思想相对保守,新技术在这个行业,犹如蛮荒之地,尚未开垦。
由多种中药组成的方剂,略微调整药材剂量,就能医治另一种病。更换其中的几味药材,就变成另一种方剂。人们不禁要问,这每一个单位的药里,到底治什么?药品的剂量,又代表着什么?
过去的研究方式,往往是通过一些书籍,把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拿去分析。研究学者,则多是拿一些资料,加上个人的医学分析,总结出一些相对片面的研究成果。
周晋认为:“这种方式本身并没有错,但缺少科学的方式去辅助。这类研究,往往是学者研究十多篇文献,最后形成一篇论文,数据量太小、太慢。”
药品的剂量不同,会使得君臣佐使发生关系,其中潜藏的规律,必须要运用大量的数据去分析,而中医典籍的数字化、结构化,便是这一切的基础。
周晋在清华博士期间,研究的是模式识别。包括车牌识别、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这些都属于模式识别的范畴。在医学领域,疾病之间的关联关系,同样要应用到这项技术。
2015年,中医智库在古籍、药方的基础上,增加了智慧开方和自诊的功能,智慧开方的使用对象是医生,自诊则是患者。
中医领域,有很多名医大家的治疗水平很高,但由于缺乏宣传平台,他们的治疗方式很难推广开来。中医智库则整合了这些理法方药,通过人工智能和问答的形式呈现,让用户可以选择不同中医大师的治疗方案,告诉患者应该治什么病,如何去治。
智慧开方
“这些方子都是拥有国家代码的安全方,如葛根汤,柴胡汤,都在国家认证的1089种中医药方之中。”周晋告诉动脉网。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可以将静态的医学资料、药方、数据,和动态的望闻问切所产生的感知数据记录下来,再把数据反映出来的治疗方案,清晰、易懂地反映给医生或患者。
人类的大脑学习古代智慧,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有限的水平,人工智能则没有天花板的限制。中医智库是一种仿生的人工智能,将中医大家的治疗思路进行模仿还原,不仅是医生,所有人都能自诊自查。
满足不同的使用场景
上线仅一年,中医智库就已经拥有包括医生、中医爱好者、医学生、科研人员在内,超过100万的用户。
2016年10月,中医智库开启了个人付费业务,现已拥有上万名付费用户。医生和中医爱好者为主要付费用户,各占约30%比例。
企业用户方面,包括北京市卫计委,广东省中医院在内50多家政府医疗机构,都采购了中医智库,部署给二甲医院或社区医院使用。
中医智库功能概览
“不同的用户,需求也不同。包括阅读的需求,查资料的需求,检索疑难病例的需求,写科研论文的需求。这些需求都是不同的场景,神黄科技开发了各种场景,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中医的价值。”周晋说。
文|郝雪阳
微信|hxy942416176
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后台发送关键词即可获得相关好文!
网站、公众号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tg@vcbeat.net
「推荐阅读」
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点击左下方 阅读原文 加入会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