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用火箭载汽车上天,马斯克的医疗项目同样惊人,势把火星移民计划进行到底
2016年9月28日,在第67届国际宇航大会上,素有“硅谷钢铁侠”之称的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全面公布了他的“火星移民计划”。根据他设想的“星际运输系统(Interpanetary Transport System)”,人类能够借助SpaceX运载火箭,通过运送燃料的方式,实现星际旅行。
作为SpaceX和特斯拉的老板而享誉世界,埃隆.马斯克已经成为了“创新”的代言人。从电动跑车(Tesla)到太阳能电力(SolarCity),再从超级高铁(Hyperloop)到火星移民(SpaceX),他提出过一系列看起来“不可能”的疯狂设想,都在今天变成了“可能”。
北京时间2018年2月7日,马斯克让SpaceX成功发射了目前全世界运载能力最强的超级火箭“猎鹰重型”,还带上了他的樱桃红特斯拉跑车Roadster,跑车里甚至还坐了一名身穿太空服的假人。
马斯克离征服火星的梦想似乎又近了一步。但是,人类毕竟是肉体凡胎,想要真正实现火星移民,如果缺少了医疗,怕是很难成功。
火星之旅不仅仅需要太空船和火箭,还要考虑人们在新的星球如何生存下来。其中,医疗便是火星移民计划首先要考虑的。比如,在开始星际旅行之前,人们需要提前几年评估身体健康状况;在旅行途中,如果出现紧急情况,人们又该如何给予远程干预。
显然,远程医疗、健康传感器、便携式诊断设备、基因检测以及3D生物打印等,都将是保证人们在另一个星球能够生存的必备条件。
所以,马斯克的下一步计划是要进军医疗了吗?
马斯克在医疗领域的布局
事实上,早在去年,这位天才企业家就开始对医疗感兴趣了。2017年3月,马斯克宣布成立了一家医疗研究公司——Neuralink。
该公司致力于开发“神经织网”技术(Neural Lace Technology),旨在不需要通过物理接口,就能让人们与机器直接进行通信。通过电极植入大脑的方式,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电脑链接并上传下载任何信息。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脑机接口(BCI)”。
人机共生不仅能够增强人类认知能力,同时还有潜力帮助患有中风、神经退行性病变、癌症、脊髓损伤以及截肢的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这些疾病每年让数百万人的生活受到影响,甚至需要花费数百万的费用来治疗。如果Neuralink项目成功,通过一个简单的微型脑植入物,就可以代替多年来昂贵且有风险的治疗方案。
目前,Neuralink的主要受益者可能是美国30万脊髓损伤病人和550万阿兹海默症患者,以及250万中风或脑外伤患者。每一种疾病都可以通过植入恢复运动、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的植入物来治疗。或许有一天,人们只需要在手臂上做个简单的植入手术,就能在几分钟内变成一个电子人。
马斯克为什么要创办Neuralink,从而进军脑机接口领域呢?
根据海外媒体报道,他开发脑机接口,是出于对人工智能的恐惧。他认为,按照目前AI的发展速度,用不了多久,人类就会被AI所统治,沦为傀儡。因此,他希望找到一种方法,让人类对抗AI。唯一的方法,就是让人类变得更强,于是他提出了一个比移民火星更“科幻”的想法——大脑强化。
马斯克表示:“人类需要与机器相融合,成为‘半机械人’,才能避免在人工智能(AI)时代被淘汰。”
最科幻的技术——脑机接口
所谓的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可以说是目前最科幻的技术之一了。它是在人或动物大脑(或者脑细胞的培养物)与外部设备间建立的直接连接通路。
脑机接口源于英国Burden Neurological Institute的Grey Walter医生的一次大胆尝试。
1963年,Walter医生在给癫痫病人做手术时,把电极放入了病人大脑贴近大脑皮层的地方,以此获取病人的神经活动。通常这些电极在病人住院一两周之后就会被取出。但当时,Walter医生突发奇想,偷偷把脑电电极连接到了自己发明的“电位转换器”上。
奇迹就在这一刻发生了,他竟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读取病人的想法。于是这种只在科幻电影/小说中出现的脑电波控制场景,正式进入了研究人员的视野,脑电研究就此开始。
发展到今天,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VR、教育以及智能家居等多个领域均有应用。在医疗领域,脑机接口主要用于“强化”和“恢复”两大方向。
“强化”方向主要是指将芯片植入大脑,以增强记忆、推动人脑和计算设备的直接连接。这就是所谓的“人类智能”(Human Intelligence,HI)。浅层次的研究是脑机单向,更深一层次的将是机脑双向。
“恢复”方向主要是指针对多动症、中风、癫痫等疾病做对应的恢复训练,其采取的主要方式是神经反馈训练。这一方向在全球的一些医院、诊所、康复中心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也有不少创业公司在做这方面的可穿戴设备。
10大最受关注的脑机接口公司
其实,在马斯克之前,许多公司和科研机构就已经开始了关于大脑植入芯片、大脑和计算机结合的实验项目。
和Nerualink的计划一样,目前大多数的技术,主要希望通过大脑内的芯片植入,帮助神经、肌肉受损的患者实现人脑与电脑的连接,从而意念控制肢体或者机械的活动。
动脉网整理了其中最受关注的10家脑机接口企业。
显然,目前在脑机接口技术的开发上,美国远远领先其他国家。而这10家脑机接口企业都分属不同的应用领域,其中这四家企业值得详细了解一下。
提到脑机接口,首先不得不谈的就是Kernel。与Neurallink的增强目的不同,Kernel对于脑机接口的研发是用于恢复治疗方面的。
Kernel通过植入可诊断的大脑假体,以帮助那些有记忆问题的人们。这个项目有广阔的目标市场,其中包括那些阿兹海默症患者或其他形式的痴呆症患者,还有那些受过脑部创伤的人们。
简单来说,在未来,医生会给上述病患的大脑里植入Kernel研发的微型装置,而这个植入的装置的电极会通过发电来刺激某些神经元来帮助大脑工作,比如把输入大脑的外界信息转化为长期记忆。
2016年10月,Braintree 前创始人Bryan Johnson向Kernel投资了1亿美元,Kernel希望利用这笔资金来扩大团队规模。公司接下来会做更多的动物和人体测试,以改善认知缺陷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疾病的治疗方案。
在10年前,硅谷就出现了一家脑电波控制技术的明星企业Emotiv。
2007年,Emotiv发布了其第一款脑电波产品Emotiv EPOC,其外形好像一个简化的科研医用级的标准脑电波检测设备,这款设备让人们开始了解“神经头盔(neuroheadset)”的概念。
Emotiv EPOC可以将检测到的脑电图转化为数字信号,让人们可以实现用“意念”控制飞行器、操控眼前的电脑控制电玩游戏角色动作等设备的效果,是当时许多创客活动上最引入瞩目的产品之一。
2014年,Emotiv又推出了一款名叫Insight的脑电图监测头盔,主打消费市场,众筹成绩还不错。与EPOC一样,Insight可以监测用户的脑电图,进而追踪和改善用户的注意力和情绪。
但不一样的是,Emotiv向第三方开发者提拱了Insight的SDK,还开放了其App的API。在第三方应用的配合下,Insight的用户可以用脑电波发出指令,控制其他设备。
Emotiv的出现,给业界带来了不小的震撼,让很多初创企业看到了这个领域的一些机会,其竞争对手也开始在这方面发力,NeuroSky就是其中一家。
NeuroSky的心电及脑电传感器已广泛应用于健康、娱乐、教育、医疗等产品中。通过监测人的大脑活动,可以了解大脑在获取知识、取得重大成就等方面的潜力。一个积极的健康的学习状态离不开一个健康的大脑。
NeuroSky的脑电传感器可以监测人的大脑活动状态,因此许多脑电产品,如发带、头戴、帽子等,可以感知人的情绪和状态。产品不仅可用于大脑健康训练,还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娱乐体验。
NeuroSky在这方面的市场似乎很重视,还在中国设立了分公司,取名为神念科技。
该公司与中国的宏智力公司合作,使用NeuroSky的技术制作了一款名为BrainLink的意念头箍,用于“培养注意力”。
在2016年1月召开的拉斯维加斯CES大会上,一款由BrianCo独立开发的脑穿戴设备Focus 1吸引了足够多人的眼球。和普通的脑控产品一样,Focus 1也是一款头箍式设备,带上它之后,用户可以用意念来控制智能家居产品,比如开关灯、拉窗帘等。
除了应用在智能家居之外,Focus 1还能应用到医疗领域。在医疗方面,Focus 1主要有两个用途:第一个用途是长期使用该产品能够提升脑动力和脑效率;另外一个是用该产品控制外在机械设备(机械手)。
BrainCo做的是非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即不需要在人体插入电极就可以进行脑机交互,使用者将脑机接口设备佩戴在手上就能将脑电波转换为数据从而操控机器手臂,并且可以精确地让机械手臂的手指做出使用者想要的动作。
这个用途意在帮助一些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让他们能够用意志去控制一些设备,以便满足他们生活所需。2018年1月,BrainCo携意念控制机械臂再次亮相CES大会,吸引了许多群众前来围观。
目前看来,尽管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脑机接口的战场,但是马斯克的Neuralink仍然是他们当中呼声最高的。马斯克目前并未在医疗领域发力,但是全球科技巨头都在加紧布局这一产业,这位科技狂人未来是否会全力进军医疗领域,我们依旧期待的。
文|杨娟
近期推荐
★ 中医药产业2017现状数据报告:产业规模近2万亿,中医馆年均增速近80%
★ 互联网+医药行业拐点已至,阿里健康、1药网、健客、泉源堂未来要“深耕细作”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文中出现的采访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