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大家之“王孟英”

王士雄(1808~1868):字孟英,晚字梦隐,号半痴山人,浙江钱塘人。著有《霍乱论》、《温热经纬》等。其中《温热经纬》一书中将温病分为新感和伏气两大类,并就其病源、症候及诊治等进行阐述,既是温病学论述的汇编又是温病诊治参考书,流传颇广。

王孟英曾祖王学权是一位名医,王孟英少岁时,父重病不起,临终前曾嘱咐他:“人生天地之间,必期有用于世,汝识斯言,吾无憾矣”。父亲死后,他遵家训钻研医学,苦心攻读,手不释卷,上自《内经》、《难经》,下迄明清诸先贤著作,无不深究极研,并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王孟英一生勤于著述,给后人留下了大量富有学术价值的医学文献,其中《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温热经纬》、《随息居饮食谱》、《归砚录》、《潜斋医话》和《王氏医案》是他的主要著作。

此外,他编集的《潜斋简效方》、《四科简效方》、《鸡鸣录》,辑录了民间单方验方、历代效方及经亲自验证疗效确切者,深受欢迎。他还对其曾祖《医学随笔》、俞世贵增补之《愿体医话良方》、沈尧封《女科辑要》、魏玉横《续名医类案》、俞东扶《古今医案按选》、徐灵胎《医砭》及吴鞠通《温病条辨》等书进行诠注、串解,多有阐发。

学术贡献

温病传变,叶天士有“逆传心包”之说,但语焉不详。王孟英对此曾作阐述,谓传心包称逆,是相对于传胃入气称顺而言的。他还指出“若不下传于胃,而内陷于心包络,不但以脏传脏,其邪有气分(此处指肺之气)入营,更进一层矣,故曰逆传。”说明邪从肺入心,由卫入营,均为逆转病变。

王孟英论温,善辨六气,而对暑热尤有发挥。他认为暑即热,同属于阳,两者同气,但以热之微甚为异。此说澄清了人们对暑的属性的一些模糊认识。据临证所见,暑天时病,有因野外劳作感受暑邪而得,也有因避暑反被寒伤所致,前人曾立阴暑、阳暑之名加以区别,其初衷是为了区别施治,无可非议,但取名不当,概念不清,往往造成误解,混乱投药。针对这一客观实际,王孟英指出,暑性纯阳,绝不能冠以“阴”字,所谓“阴暑”者,实即夏月伤于寒湿,不能属于暑病的范畴。这对区别寒、暑性质和概念,正确辨治,有着实际意义。

此外,在王孟英之前,许多医家都认为暑必兼湿。针对此说,他指出,暑与湿,一为天气,一为地气,迥然二气,虽易兼感为病,但绝不能因此而说暑中必定有湿,“论暑者,须知为天上烈日之炎威,不可误以湿热二气并作一气始为暑也,而治暑者,须知其挟湿为多焉。”这一论点,对于认清暑邪的性质和暑病的治疗都是大有裨益的。

王孟英根据自己治疗霍乱病的经验,著成《霍乱论》一书,后来王氏自己予以重订,更名《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该书“实为治霍乱最完备之书” ,在霍乱病的病因、辨证、治疗等方面,其功莫大。

辨别寒、热霍乱

中医学自汉就有霍乱病名,概称吐泻一类病证。自19世纪20年代真性霍乱的传入,两者概念常多混淆,王孟英主张明辨细析,区别施治。认为霍乱有时行的真性霍乱与寻常的吐泻霍乱之分,前者多属热霍乱,后者则属寒霍乱。霍乱虽有伤于风冷性质属寒的,有伤于臭毒性质属热的,但两者所现病证,往往寒热相混,虚实错杂,确非易识。王孟英主张通过辨别排泄物、转筋、舌脉及口渴与否,来区别病证。以辨排泄物为例,认为寒霍乱“利者必是清谷而作臭秽,吐者亦必澄澈而非酸浊,”热霍乱则“溲赤且短,便热极臭,”两者显有区别。又如辨脉,指出寒热霍乱脉象多现隐伏,但寒霍乱则脉兼迟,热霍乱则脉带数,是其不同之处。同时还认为霍乱脉象之隐伏,与阴阳虚竭之脉微欲绝,显有区别。此则邪机深伏,郁湮不达,亟宜宣通开泄为治,彼则急当救脱。

王孟英认为,霍乱的主要病变部位在于中焦脾胃,治疗上主张从祛除病邪,恢复脾胃升降功能着眼。治热霍乱创燃照汤宣土郁而分阴阳,连朴饮祛暑秽而行食滞;寒湿霍乱,推用理中,五苓及正气散之类。在用药上列蚕砂为治疗热霍乱的主药,颇有特色。所创蚕矢汤、黄芩定乱汤、解毒活血汤中均用了大量蚕砂,无不取其祛浊除秽,展化宣通之功。

分析霍乱发生的原因

王孟英在研究中发现,温病特别是霍乱等病的发生与环境污染、水源和饮食不洁有密切的关系。王孟英所处的江浙一带地势坦夷,支河万派,而居民饮食濯秽,共用一水,尤其是暑月旱年,热毒蕴蓄,为害更烈,故多霍乱、疟疾、痈疡诸疾。他在刊行《重庆堂随笔》时详细介绍了审水源、定井位、凿井、试水美恶、验水质好坏等方法。提出以枇把叶汤代茗,可杜一切外感时邪,方法简便易行,至今仍为民间所习用。他还提倡改善室内外卫生条件,曾说“住房不论大小,必要开爽通气扫除洁净。在注意饮水卫生、环境卫生的同时,主张节饮食,忌厚味,戒醇酒,宜进清淡饮食,以保护脾胃功能,这对预防夏秋季胃肠道传染病,无疑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王孟英个人用药特点

王孟英认为:“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愆则留着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以潜消,调其愆而使之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基于这种认识,他治病往往从调愆着手,讲究运枢机、通经络,善用轻清流动之药,致力于气机的通达无愆,常以轻药而收卓效。如对温病营分或血分证的治疗,用犀角地黄汤时,大都言明“王晋三犀角地黄汤”。晋三方较《千金要方》的犀角地黄汤,清营凉血的犀角、生地均用为主药,但后者配丹皮、赤芍,重视凉血散瘀;前者则配连翘、甘草,力求轻灵透发,轻透之用,最合王意,故深为推崇。具体运用中,常配以银花、石膏、菖蒲、羚羊角等以加强泄卫透营、清气达邪的作用。当然,丹皮、赤芍也常采用,只不过取意“通其经遂”罢了。曹炳章称王孟英“裁方用药,无论用补用泻,皆不离运枢机,通经络,能以轻药愈重病,为自古名家所未达者”,评价甚为恰当。

(0)

相关推荐

  • 学医之道,道不同!

    陆九芝 ( 1818-1886 ),名懋修,晚清江苏吴县人.祖上世代知医.初业儒,中年后不乐仕进,承家学之渊源,致力歧黄,博览群书,精内经.伤寒之学.陆氏极力推崇秦汉医学,强调<伤寒论>在 ...

  • 疠气的致病特点

    在前面的课程里,我们已经把六淫之邪的致病特点全部都讲完了.在六淫之外还有时邪,都是属于"外因".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所谓的时邪是什么. 时邪,又称为"疠气".& ...

  • 来看一看温病大师们的朋友圈

    最近流行模拟古人的朋友圈,比如清朝皇帝的朋友圈,唐朝诗人的朋友圈,内容很有趣,可惜全是编的. 我们大中医却有一本奇书(是啥文内揭晓~),如实地记载了清代数百年间,温病学家之间的对话.他们针对一些温病诊 ...

  • 王孟英治疗暑温病 金晓耕 , 发热两旬 ...

    王孟英治疗暑温病 金晓耕 , 发热两旬 , 医予表散 , 竞无汗泄 . 嗣投温补 , 而大解泄泻,小水不行 , 口干肌削 , 势濒于危 . 胡纫秋荐孟英诊之 . 右寸独见沉数 . 曰 : 暑热锢于肺经 ...

  • 夏季暑热最容易耗损人体津液,看看温病大家王孟英是怎样解决的吧

    提到夏季,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那炎热的天气,夏季是一些疾病的高发季节,也是某些疾病的特定发作的时段,就比如暑热病证,很多人会在高热的环境下,感受到暑热病邪的侵袭,最终出现体内津液的过量耗损,那么对于这 ...

  • 王孟英《温热经纬》之寒温融合治温病的学术思想探讨

    <温热经纬>为晚清著名温病大家王孟英编著,"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而作,诠释了温病顺.逆传变理论:提出温病新感.伏气并存,在认识上不可偏废:指出暑多挟湿 ...

  • 【原创】抗击疫情 中国加油 作者:候书章 朗诵:王孟英

    NO:664 [原创] <抗击疫情 中国加油> 作者:侯书章 朗诵:王孟英 庚子岁首 ,荆楚大地, 一场冠毒疫情突袭而至. 万巷皆空,全民警备, 中华民族复兴面临一场巨大的天灾考验. 兵临 ...

  • 『古代医生』古代的医生之九--王孟英(3)

    在从鹜州回到杭州居住的这些日子里,王孟英的生活一直都没有富裕过,他连个自己的房子都没有买下(估计那时杭州的房价就开涨了),只是居住在父亲的老朋友金履思先生借给他的房子里,具体给没给租金文献没有记载,但 ...

  • 『古代医生』古代的医生之九--王孟英(2)

    在治疗了一些患者以后,王孟英开始获得了自己的一个无上的荣誉:外号.说起这个外号,实在是令人哭笑不得,原来,王孟英诊病的时候,心里只是想着患者,于是不管多重的病,他都给看,尤其是那些被前面各位医生给治疗 ...

  • 王孟英妇科经验探讨

    王孟英,晚清海宁人,以温病大家驰名遐迩.对妇产科学亦颇潜心,入于奥堂而自有一番心得,将温病.内科病和妇产科治法贯通.他在<潜斋简效方>.<四科简效方>及<王氏医案> ...

  • 王孟英医案——水肿案

    水肿一: 钟耀辉年逾花甲,在都患肿,起自肾囊,气逆便溏,诸治不效.孟英治之,切其脉微而弱,询其溺清且长,五苓.八正.肾气.五皮遍尝之矣,而病反日剧者何哉?孟英曰:此土虚不制水也.通利无功,滋阴亦谬.法 ...

  • 痰一升,百脉堵!王孟英的医案,教你除痰通脉,请细读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藏象生理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