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方志| 东兰:英雄之气横贯千秋地质奇观闻名世界 物阜民丰铜鼓传统制作技艺传承延续

CCTV-10

2020.9.4  23:26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广西卷 东兰篇

东兰篇  预告片

国家重点文物“侈口小平底圆腹铜釜”,“网纹蛇纹铜编钟”经专家鉴定,均为春秋战国时期制造,同时,铸造手法又与中原地区相同,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东兰就曾与中原有着广泛的沟通。

每月的二、五、八日是兰阳赶圩的日子,兰阳镇的百姓从板拉码头出发,前往20千米外的县城采买生活用品。而在数百年前,州属所在地兰阳的板拉码头是东兰的重要交通枢纽,韦氏土司从这里派出使者上贡朝廷,也派遣官员与周边土司互访,而因为经济发达,东兰一跃成为当时广西庆远府的重要贸易中心。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东兰改土归流。1950年元月,东兰县人民政府成立。

地质奇观 闻名世界

很多年前,东兰还是一片汪洋,岩浆喷涌而出,形成了碳酸盐岩,碳酸盐岩石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产生大小不一的空洞。地下空洞一旦遭遇顶部岩层坍塌,便会在地表形成天坑的形状。在东兰大约有20个天坑,每一个都有各自的故事,干燕天坑,从空中看像一双眼睛;弄丘田坑,深295米,是东兰迄今为止发现的大型天坑之一。

干燕天坑

通过对天坑底部的沉积物的分析,来推测该地区古代气候变化情况。这是洞穴探险家们的任务之一,之后他们将这些地质性发现与探险过程中的路书发布到“世界洞穴探险系统”,全世界的科学家和探险家们就会利用这样的数据,开展工作。

除了天坑,东里三潭、天宝山穿洞群、红水河第一湾都属于独特的地质景观。2018年3月,东兰地质公园入选国家地质公园资格名单。

英雄之气横贯千秋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广东惠州九连山抗倭前线,东兰土司韦正宝身先士卒,直攻倭寇大营,却不幸中箭 后于惠州行营身亡。在他牺牲后,他的儿子韦虎臣虽然只有15岁,但面对人数众多的敌军大营,毫不怯敌,凭此一战,“虎臣俍兵”天下皆知,成为抗倭大军中的一支劲旅。

公元1516年,韦虎臣去世。年仅21岁。在他去世之后,俍兵的传奇并未终止,韦虎臣的儿子韦起云,韦起云的儿子韦应龙都在抗倭战斗中威震江南。一家四代,使得日本海盗闻风丧胆。

1923年,韦拔群组织农民自卫军,攻占了东兰城。这次的胜利轰动了整个广西。在历史上,韦拔群同毛泽东、彭湃一起,成为了中国早期农民运动的三大领袖。

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前敌委员会设于“魁星楼”,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在此领导革命斗争,作出“游击黔桂边”“开展土地革命”等重大决定。

以韦拔群为榜样,东兰相继走出了韦国清、韦杰、覃健、韦祖珍、覃士冕等5位开国将军。被誉为“少数民族将军之乡”。

每年的七月初八是新烟村的“感恩节”。这个传统延续了6年。对于红色东兰的百姓来说,驻地武警和消防官兵就是他们的亲人。2011年以来,驻东兰部队先后为东兰捐款58万余元支援农业生产,而抢险救灾、修路铺桥也都能看到子弟兵的身影。

铜鼓传统制作技艺传承延续

1883年,汇集世界青铜文明的展览会在维也纳举行,一件带有东方气息的奇特展品引起了欧洲考古学界的关注。

与铜鼓的初次相遇让学者弗郎西·黑格尔印象深刻,1902年,他用德文发表了欧洲铜鼓研究著作——《东南亚古代金属鼓》。

而弗郎西·黑格尔所研究的铜鼓却是东兰的另一个标志。

在东兰,共发现了612面传世铜鼓,占全世界古代铜鼓总量的四分之一。

在东兰铜鼓收藏馆,收藏了从宋到清共150多面铜鼓。而陈其阳对这些铜鼓最为熟悉。

壮族的铜鼓铸造历史已经有2700多年,《魏书》中记载:“铸铜为器,大口宽腹,名曰铜爨。”“爨”指大锅,后被称为铜鼓,它既是炊器,又可作为敲击乐器。古代壮族氏族酋长,以铜鼓作为权力的象征。

试验失败,再试,再失败。终于在无数次的试验之后一面采用失蜡法铸造的铜鼓脱离泥胎,古老的铸造技艺在现代人手中得以传承。

生态发展 物阜民丰

从2012年起,东兰先后筹措资金7000多万元,修复了45处革命遗址,同时一改过去传统旅游宣讲模式,利用全媒体形式,立体宣传红色东兰。

1930年,邓小平、韦拔群等曾经建立共耕社,仿照这种模式,新时代的“共耕社”为东里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共耕社采用入股的方式,开发了“玫瑰葡萄种植园”“山茶油种植基地”等特色农业。

墨稻是东兰特有的稻米种类。除了墨稻,东兰的特产乌鸡和板栗,也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种植作物。

莽莽榛榛的群山赋予东兰人不怕艰苦、勇于奋斗的特质,就像蜿蜒的红水河,最终冲破了高山的壁障,一路奔腾,汇入浩瀚无尽的海洋。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监制 /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田楚韵 胡悦 王璐璐(实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