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行的祖师爷与大师哥
京剧行也叫梨园行(现在则有把整个戏曲界也称作梨园的)。在旧社会和其他行业一样,也有供祖师爷等种种习惯。梨园行供的祖师爷是唐明皇。相传唐明皇既能打鼓,还讹传能唱小花脸。他和大臣们常在宫中的梨园内演唱,娱乐消遣,后来“梨园”成了戏曲行的代名词。演员的子弟称为梨园子弟。我们的祖师爷没胡子,春秋两季穿黄帔,戴九龙冠;冬夏两季穿素红褶子,戴王帽;年节穿红蟒。
在京剧舞台上,如果需要一个小婴儿的角色,往往用一个布娃娃来替代真人。虽然只是一个演戏用的假娃娃而已,但是对于整个戏班子来说,可是一个甚受尊崇的人物,它的地位仅次于祖师爷,也就是梨园界称为大师哥的「喜神」。
喜神在舞台上,固然可以根据剧情需要,随便玩弄,但到了后台之后,则大家都要对其必恭必敬。梨园规矩多,其中之一就是:喜神一到后台就得将其脸朝下放置,不得仰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除了戏班子的人见其面就要对之行礼外,同时还是因为传说:若是将喜神面朝上放置於大衣箱上,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布娃娃将会突然不翼而飞,而且到底是如何消失的,从来也没有人知道,于是就成了后台的一个禁忌。在戏园中演戏,后台必有祖师爷的神龛,众人皆须对神龛行礼,若在人家演堂会戏,便无祖师神龛,因此过去戏园有一习惯,众人来去,皆对大衣箱一揖,探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据说有喜神端坐在大衣箱内也。
然而为什麼奉敬喜神呢,有三种不同说法,一说为传统戏班以演出堂会戏为谋生主路,多因生日满月等喜庆事,大多跟小孩有关,戏班中的假娃娃也就是小孩,故特别尊敬,名之为喜神。第二种说法,则是过去有人学戏,如果许久都学不会,而如果在梦中有一个小孩子来教戏,就往往能顿时开悟,於是尊崇小孩为喜神。第三种说法,则是比较有些悲剧性的,传说唐明皇的太子,一日在「梨园」的大衣箱上安睡,竟突然死去,即被封为大师哥,成了喜神。后来,也就因为这个传说,戏园为表示对大师哥的尊重,各戏班的最大徒弟,皆称大师兄,不称大师哥,就是因为避免与其同名。而且大衣箱是不可以随便坐的,因为那是神位,造次不得。尤其是箱口部份,因为太子当时的嘴巴就正是在箱口附近。以上三种说法,都是戏界老前辈们各自不同的口传与记忆,虽从无定论,但都可看出喜神在戏界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