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刷完「八佰」。阉割完也是全年最佳,没有之一
我有想过《八佰》拍的很好,但是我没有想到《八佰》会拍的这么好。
这不是一部有主角有光环的电影,而是几十人的一场群戏,得利于曹郁高超的摄影水平,影片的镜头调度非常厉害,把群像拍摄的非常有水平。
再加上演员方面无论是姜武,张译这些实力派又或者欧豪、魏晨这些中青年演员都没有掉链子的。
所以影片能让人记住的角色多达十几个。
华谊的5亿投资全花在了刀刃上,两岸美术布景精细又真实,血腥的死亡、各地的方言、以及利落的动作戏都让这部影片的真实性和商业性有了保障。管虎是控制节奏的好手,层层递进的高潮让全片几乎没有尿点。
但是《八佰》并不完美,或是因为剪辑的原因又或是因为反复删改的问题。《八佰》的后半段有一段小垮,几个角色的转变和支线有一点唐突,一些突然转场的特写镜头有点不知所云。
但这丝毫不影响它是一部里程碑的战争题材电影。
因为它的内核不是我们以往看的战争片所熟知的战争反思或是战争科普。
《八佰》的内核是什么?特派员与谢晋元的那段对话已经点明,特派员告诉谢晋元“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这场防御战不过是次表演”谢晋元反问“真的就只是表演而已吗” 没错,不止是表演,而是一次“唤醒”。
为什么说《八佰》的内核是“唤醒”,就先让我们聊一聊八佰的故事。
1937年8月淞沪战役打响,国民党举全国之力,70万国军精锐与30万日军在上海苏州河北岸短兵相接,打了三个月败了三个月,国军主力撤退至南京,但蒋介石为了在11月6日的九国公约上博得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决定留下第88师死守上海,但这说白了就是政治目的的送死。
88师师长孙元良意识到这一点后决定率88师跑路。只留下88师524团第一营死守四行仓库,并命524团副团长谢晋元为最高指挥官。
仓库里经过五次兵力补充总计400余人,但为了震慑日军而对外宣称有800人,这就是八佰的由来。
最终八佰壮士在四行仓库面对上万日军死守四天四夜,并在第四天夜里接到上层命令后撤退。
而电影《八佰》讲述的就是这四天的故事。
而四行仓库有一个很特殊的点,就在于它的地理位置南面就是苏州河,河的对岸就是公共租界。日军不敢误伤租界挑起战争,这意味着日军无法使用重武器攻击仓库。而四行仓库作为四大银行的联合仓库其构造十分坚固,这场防御战八佰是并不处于劣势的。同时这也意味着南岸53米远的公共租界里,各国记者与中国同胞都可以直接观赏这场战役。
所以我说《八佰》的内核是“唤醒”,因为这场战役不仅仅是给租界的各国记者看的,它也是给那些刚刚因为国军战败而无比消极的上海民众看的。
南岸的上海民众,有着杜月笙与何香凝,有戏班班主,有开赌场的姐弟,有大学教授,有形形色色的各路人。
《八佰》明面上讲述的正是舍生取义的军人们如何用“一步都没有退走”将那些事不在已,高高挂起的百姓内心的民族凝聚感给唤醒的故事。
没错,《八佰》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主旋律电影,但它不是走马观灯的讲故事,它也无关党派与政治,它关系的是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民族责任心。
被唤醒的不止民众,也有逃兵。
《八佰》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它的第一幕是通过几个被八佰壮士半路收编的逃兵为主视角切入的,这些性格各异的逃兵,有的是军氓,有的是文职,有的是农民。
与八佰不同,他们非常的怕死,也完全不想融入这场战斗,但是到了最后他们和南岸的同胞一样被唤醒了内心的民族责任心,同八佰一样成为了舍生取义的民族英雄。
在我眼里,《八佰》讲述的就是这两个唤醒,这也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日军当年为何能够侵略东北华北上海南京?不正是因为农耕文化出身的中国,多数人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也不懂什么叫大义吗?
何香凝有句台词说的很好“国人皆如此,倭寇怎敢?”
与其说《八佰》是在重述那段历史,倒不如说《八佰》是在讲那段历史如何振奋了国民,唤醒了国心。
还记得从这部电影立项开始,关于国旗段落的删改猜测一直层出不穷,我的观后感觉是基本没删,至于那面旗还是不是青天白日满地红,在观看结束后你会发现纠结这个真的没意义。
《八佰》没有上升到政治的那一步,它一直聚焦的是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是南北两岸的众生相。
旗是什么样子已经不重要了,旗杆不倒才是最重要的,旗杆不倒,因为有人抗争,因为有人抗争,才会有更多人被唤醒,有人被唤醒中华就不会亡于倭寇之手。
----
本文作者:有鱼(感谢)
原创首发:慢慢游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