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启发式教学以本来面目

新课改实施以来,“改变注入式、提倡启发式”的教学理念已成为越来越多教师的共识,很多公开课也以巧妙运用启发式教学作为设计亮点。不过,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理解启发式教学的真正内涵,曲解和误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多回答问题,在课堂上尽量多设计提问,而不主动说出答案。一位语文教师在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时,一学生说:“分七段。”教师摇头说:“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另一学生说:“分六段。”教师仍摇头。这时大家一起回答:“分五段。”教师高兴地点头:“完全正确。”

教学《方志敏》这节课时,授课教师提问学生:“敌人抓方志敏想干什么?”一学生说:“方志敏是大官,敌人可能想和他搞好关系。”另一学生说:“敌人把方志敏当靶子。”然后,许多学生提到了很多可能性,但老师都不满意。为了贯彻启发式教学的精神,教师怎么也不肯主动说出最后的答案,而是紧皱眉头不断地启发学生:“再看看课本,动脑筋想一想……”最后,终于有学生说:“方志敏是大官,敌人想从他身上得到钱。”教师赶紧说:“好!对!你真聪明!”为什么?因为这是符合教材要求的。

这样的课堂,教师在刻意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表面上看课堂热热闹闹,但仔细审视教师设计的问题就会发现,或过于简单,或过于突兀,或问题太大,或模棱两可,并不能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更难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提问。那种“封闭式”的提问,只能答“是”与“不是”的大喊大叫,是徒有其形而无其实,毫无可取之处。同样,教师通过设计问题而一步一步把学生引到所谓的“标准答案”上来的行为,也是忽略“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的表现。长此以往,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学生往往难以深入理解,而且会产生对教师提问的依赖,即教师提问就会思考,离开教师提问就不会思考。这样的启发式不但背离实际意义上的启发式,而且危害更大,是对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戕害。

什么是真正的启发式教学?“启发”一词最早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启发式教学的真正意义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努力把启发式教学运用得合理而得法,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待激活的敏锐状态,并在我们的启发下不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