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春秋:父亲的“两大件”(作者 谭丰华)

父亲晚年有两个标志性的东西,一是一台小收音机,他耳朵有点聋,常把收音机举到耳边。他的另一个标志,有一块茶色的怀表,过了一个时辰,他会习惯性地掏出来看看时间。半导体和怀表,像父亲的亲密朋友,一伴随在他身边,成为他暮年的爱。

当年,下乡知青小金有一台收音机。夏日,细月或月圆的夜晚,繁星点点,小金的门口总会挤满了大人孩子。老人衔着烟袋,孩子们躺在蓑衣上,好奇的大娘婶子也会手摇着扇子,静静地围在这里。全村有了这台收音机,大家的心一下子有了憧憬,给枯燥乏味的农家生活带来亢奋和情趣,每个晚上,大家不亚于看一场电影。不知父亲不喜欢,还是放不下面,他很少去凑这个热闹。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村里装上了大喇叭,它的功能几乎局在村里几个干部身上。发通知,催公粮,宣传计划生育,一些干部常常不喝酒不发话,喝了酒对着话筒放粗。父亲也懒的听,偶尔听了,气不打一处来。有时候把烟袋向鞋底一磕,发几句牢骚。那几年,人们都躲在自己家里看电视,大喇叭反而成了扰民的噪音。那些似乎能闻到酒气,啰哩啰嗦的讲话着让大家心烦。

收音机、录音机……三转一响,在乡村这块穷乡僻壤之地,曾经风靡一时,谁家闺女出嫁这是一份昂贵的礼。那些蓄着长发,身穿喇叭裤,手拎着,肩上扛着,在街上招摇过市的双卡录音机一夜之间也无人问津。彩电像“堂前燕”,悄悄飞入寻百姓家。随之,一种价格低廉,交直流两用收音机、播放器,大,它受到城老年人的青睐。不知何时,父亲买了一。自从有了它,父亲的古稀之年近乎痴迷于,仿佛他的前半生白活了。早上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打收音机,早晚须臾不离,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不知听了多少遍,每逢收音机里传出刘兰芳的声音,父亲一下子来了精神。有事没事,只要到了个点,生怕错过,手中的都停下。一次灶台上蒸了馍头,父亲只顾添柴烧火,竟然忘了时间,水没了,馍头冒烟了。长此以往,如此着迷,娘和父亲吵过架。“你看看,像灌了迷魂,不知在想什么?饭不吃,一天到晚把收音机贴在耳朵,我就纳闷,听书能当饭”。娘的话带有几分埋怨,也是处于对爹生活上的关心,她是不愿意看到父亲迷上收音机的。父亲穷困大半生,心灵干枯荒芜太久,他又能怎样?

人的确是一种奇怪的动物。父亲大半没戴过手表,他却只字未提过。一旦获得却爱不释手。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钟表柜发现了一款怀表,很适合老年人戴,我买下来送给了父亲。看时间并不重要,也想让他像许多老年人那有个标。父亲自接过怀表那天起,就把它揣进衣兜里,半截黄色的表链缀在钮扣上。从表情上看父亲对此很受。人前人后,有事无事他拿出来端详一下,有了它,故事似乎也多了。听娘说,自从父亲添了怀表,倒是活出味道来了,再也不用白天看日头,夜间听鸡打鸣了,几点起床,几点吃饭,生活讲究起来。

有一段时间,怀表罢了。父亲像丢了魂似的,问问表匠,这哥们伸出手指一比,要几十元大票方可搞。“操他个奶奶,真是白菜出个牛肉价,拴牛的缰绳比一牛贵,我这个破表也只值几十块钱,不修了”。不过,气归气,骂归骂,时间久了,父亲心里还是痒痒,回过头还得去那个修表

父亲只活了七十六岁,他的人生走向归结,把他从宅院送到墓地这个最后驿站的过程中,照他的遗愿,“两大件”放进棺材。那个年代,收音机和怀表已不是稀缺之物,许多老人人手一台。不过,凭我的感知,父亲临终时依旧爱这两件东西。

(0)

相关推荐

  • 魏景涛|童年的奶奶家和姥姥家

        1962年4月27日,我出生在一个幸福和睦的大家庭里.我是这一代奶奶家和姥姥家中出生的第一个男孩.当时奶奶快80岁了,她的心情可想而知是多么高兴.自记事起,奶奶脸上总是慈祥的笑容,她总是把我揽 ...

  • 一样的母爱 千般姿态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狠心"的母亲 黄廷付 从我蹒跚学步起,就觉得母亲是一个狠心的人.当我举着胳膊奔向母亲怀抱的时候,她突然往后就躲开了,以至于让我狠狠地摔了一跤又一跤.她不心 ...

  • 唐亚军:“三大件”里话生活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唐志平  "三大件"里话生活 唐亚军 今年以来,"改革开放40周年"成了人们茶余饭后争相谈论的话题.周末,我带着妻儿回牛马司镇看望年迈的父 ...

  • 丫头她娘这两天也太拼了,写了个大件。钤完...

    丫头她娘这两天也太拼了,写了个大件.钤完印,我略作浏览,发现几处字法错误,着令她重写一遍[偷笑][偷笑][偷笑]这会儿还霸占着我的画案呢!! 在圈子里晒一下,以资鼓励[憨笑][强][强][强]#书法爱 ...

  • 还在用收音机收听新闻吗?快来试试这个app吧!适合老年人听新闻

    还在用收音机收听新闻吗?快来试试这个app吧!适合老年人听新闻

  • 记忆里的“表”

    少时家贫,家里无表,母亲蒸馒头,总让我看墙上的光影,看由天窗而入的窗栅式阳投影投在土墙上的位置,让我依光影的边缘在土墙上画线作标记,待光影移动约一个巴掌的距离,馒头大抵就熟了,当然那种原始的计时方式也 ...

  • 又“训”了父亲一顿,那个曾经强大有主见的严父哪儿去了?

    文|张金刚 结束晨练准备洗澡,父亲来电话:"搭了个顺风车到银行办点事,是不是还得戴口罩?走得急,忘戴了."末了,还怯怯地"呵呵"一声,像在掩饰他的"过 ...

  • 家事春秋:父母心(作者 晓阳)

    门外等候的中年男子见了我,忙陪笑脸问:"是李老师家吗?" 看他手上提着的月饼盒,我知道是家长乘中秋拜托老师来了. 我礼貌地把他让进门.见只有我一人,他将东西放在桌上,自我介绍说:& ...

  • 家事春秋:八姑(作者 秦明)

    八     姑 秦 明 八姑命苦,九岁那年,随着一声巨响,挖煤的父亲就永远走了.山旮旯里,家中死了男人,就好象屋子倒了顶梁柱,从此,八姑家的日子过得格外艰苦. 八姑有个弟弟,比她小两岁,姐弟俩从小就聪 ...

  • 家事春秋:忙年(作者 卢秀莲)

    从我记事起,每年到春节前 ,农村人家家户户都在忙年.不像城市人城里人,他们都是吃国家供应的米面,都是吃现成的米面油.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机器加工粮食,全得靠人们用手工来制作,真的很辛苦! 我们家当时有十多 ...

  • 家事春秋:二舅的“洋马儿”(作者 林旭)

    上世纪六十年代,二舅还是个小乡警,在那个乡下派出所里学历却最高--高中生.最能体现他学历价值的地方,就是读鲁迅.拉手风琴.弄无线电等,挺时尚的.最让人羡慕的是他有辆私家"洋马儿", ...

  • 百姓传奇:大老总(作者 谭丰华)

    乡下人的日子一年四季过得平淡无奇,除了生老病死,要说有什么惊动人的事,那就是婚丧嫁娶. 红白事中,少不了一个体面的人物,就是当地人称之为,管事的"大老总". 我一生中没有机会体验一 ...

  • 人间章回:过年(作者 谭丰华)

    我小时候喜欢过年,但并不喜欢守岁,熬夜守岁,在长辈心中或不可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到了深夜,往往困得低枝倒挂时,倒头便睡,待爆竹声如釜中豆炸时,一觉醒来,公鸡的啼叫声已此起彼伏. 大年 ...

  • 百姓传奇:木匠周三(作者 谭丰华)

    木匠周三 谭丰华 据父亲说,我家老屋的大门是周三敲打出来的.算起来有几十年了,经风雨剥蚀,门已失去了原本的颜色,斑驳的门板裂开了缝,显得有些陈旧,两排圆圆的铆钉透露出岁月的沧桑. 周三并不是村子里唯一 ...

  • 家事春秋:父亲的教诲(作者 高玉飞)

    父亲的教诲 高玉飞 一位父亲牵着儿子的手在公园里散步.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你已经长大了,今天我要向你传授几条很有用的教诲."小男孩兴奋地喊:"爸爸,你快说吧!我 ...

  • 家事春秋:父亲的瓜园(作者 马淑宝)

    上小学的时候,常盼着放暑假,放假了会到父亲的瓜园里看(kān,守护)瓜,好玩还有瓜吃. 父亲的瓜园,在老家的西堰上,那块地比庄子周围的地都高,庄上人叫它西堰.至于为什么叫西堰,没人能说得清.反正老家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