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70来米长的巷子引发的将相和,令赵国强盛壮大,也是一段历史佳话!

回车巷,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邯郸道南段,全长约75米,宽1.8米。

战国时期“完璧归赵”、“渑池相传”、“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等一系列故事均发生在赵惠文王时代,而在回车巷发生的“蔺相如回车避让廉颇”故事所引发的“负荆请罪”,则奠定了将相和带来的赵国强盛壮大基础。

一、历史出处

成语“负荆请罪”,意思是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出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故事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国,赵惠文王时,距今约2300多年。

负荆请罪之前有两个故事,一是“完璧归赵”、二是“渑池相会”。这两个故事讲得都是蔺相如的故事。蔺相如因在这两个事件中的功劳被封为上卿,上卿在战国时期,相当于丞相(宰相)的位置,并且得到王侯的青睐

蔺相如封为上卿后,廉颇不服,廉颇的功劳主要是讨伐齐国得大胜,被封为上卿。武将自诩劳苦功高,看不起平民出身只会动动嘴皮子的蔺相如,于是放出话去,要是让我碰上他,一定会羞辱他。蔺相如听说后处处躲避,尽量不与廉颇见面。一次在回车巷相遇,廉颇故意用车子挡住巷子,等待羞辱蔺相如,蔺相如见状,掉转车马避让。

蔺相如手下很不服气,说你和廉颇均为上卿,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说我连秦王都不怕,我怎么能怕廉颇将军呢?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略赵国,就是因为有我和廉颇将军,如果我们不和,不是给秦国机会吗?只有我们俩团结,才能保卫赵国。

廉颇听说后,明白了蔺相如的心意,“肉袒负荆”,脱去上衣,绑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处请罪。从此二人成刎颈之交,共同辅佐赵惠文王,成为一段历史美谈。

三、讲故事

1、关于赵惠文王。赵惠文王有赵武灵王打下的基础,是赵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历史阶段。赵惠文王(约公元前309年─公元前266年),亦称赵文王。名叫赵何,为赵国第七代君主,是赵武灵王的次子。生母吴娃深得赵武灵王赵雍的喜爱,赵何十岁时即被赵武灵王传位,称赵惠文王,赵雍自称“主父”,后赵雍又立长子赵章在代地(今山西大同、河北张家口一带)为安阳君。两王并立,引发兄弟残杀,最终赵何继位四年后,年仅十四岁的赵何杀了赵章,饿死了赵雍,正式成为赵国国君,并开始称王(之前均称为君,而未称王)。

赵惠文王时代,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赵奢等文武辅佐,政治英明、国力强盛。

2、关于“荆”

廉颇负“荆“,“荆”到底是什么呢?现在主要说法是一种刑杖。我们看荆这个字的由来:

看这形状,是不是更应该理解为一种带刺的荆条,如果是普通的荆条,诚意就不足了,背着带刺的荆条,才更能体现廉颇的请罪诚意。

不过,对于一个武将来说,“荆”的痛苦是不算什么的,其实更能体现廉颇诚意的是“肉袒”。在古代,尤其是贵族上层社会,穿衣是非常讲究的,怎么能随便脱去上衣呢?廉颇愿意脱去上衣,是更彻底放下架子、放下面子的体现。

四、邯郸古迹

明代万历十二年(1584年),邯郸知县萧察根据民众“心碑”,在墙壁上镶嵌“蔺相如回车巷”六个石刻大字,1981年进行维修并建石碑亭,立石碑述其事,碑亭高4.4米,宽2.3米。后经历代维修保护至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