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国保123-76避暑山庄清
123 76 避暑山庄 清 河北省承德市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是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
乾隆朝定名的36景是:
丽正门、勤政殿、松鹤斋、如意湖、青雀舫、绮望楼、驯鹿坡、水心榭、颐志堂、畅远台、静好堂、冷香亭、采菱渡、观莲所、清晖亭、般若相、沧浪屿、一片云、萍香泮、万树园、试马埭、嘉树轩、乐成阁、宿云檐、澄观斋、翠云岩、罨画窗、凌太虚、千尺雪、宁静斋、玉琴轩、临芳墅、知鱼矾、涌翠岩、素尚斋、永恬居。
1.丽正门既是避暑山庄的正门,也是正宫的正门,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它是个重台城门,有三个长方形拱门入口,重台上建有城阁三间。门前列石狮一对,左右立下马碑各一,迎面建有30米长的红照壁。布局规格严整,风格质朴秀丽,为避暑山庄的乾隆三十六景之首。
2.勤政殿位于热河避暑山庄东宫景区内,福寿阁之北。面阔五间,前后出廊,为卷棚歇山顶,有东西配殿各三间。乾隆时为临时接见群臣发布政令之地。殿内宝座上有 “正大光明”匾,面北有“高明博厚”匾。殿之北为卷阿胜境殿。
3.松鹤斋在避暑山庄正殿东侧,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清圣宪皇太后(乾隆母)和嫔妃居此
5.青雀舫是山庄湖区内的一艘大型豪华的御舟。因其船头装饰有青雀头像,故名曰青雀舫。青雀即鸽,是古籍中一种像鹭鹅一样能高飞的水鸟.古人多绘其像于船头,以御水患。每当傍晚放舟湖内,岸上芳草如织,散发着醉人的幽香。湖中波光粼粼,水天相连,浩月盈空,轻划船桨,仿佛浮行于瑶池之上。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使节马戛尔尼来承,曾乘此舫游览湖区。他对舫内布置的富丽华贵,非常惊讶。
6.绮望楼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位于避暑山庄西南角的平原区,其意义为欣赏绮丽风景之楼,登临此楼可北眺秀丽山峦,东观湖光美景,南望万家灯火,为乾隆三十六景的第六景,亦为清代皇帝读书赏月之所,早在二百多年以前乾隆皇帝就在此接待过外国使臣,其“绮望楼”三个醒目大字也是乾隆皇帝亲笔所提,绮望楼分为上下两层、有五大开间:总体高15米、宽20米、进深12米、总建筑面积达480平方米。
8.水心榭,此处原为出水闸,康熙四十八年(1709),扩建热河水宫,在累墙东挖筑了银湖和镜湖,遂使水闸由累墙变成了湖心,便在水闸上架石为桥,桥上筑三座亭榭,清圣祖亲笔题名为水心榭。水心榭中间为长方形重檐歇山卷棚顶建筑,南北为重檐攒尖顶建筑,其两端为四柱牌楼。东隔银湖相对为文园。
11.静好堂遗址
13.采菱渡为避暑山庄乾隆三十六景之第十三景,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如意湖和上湖之间的环碧岛北部,岸边有草亭一座;形如斗笠,是皇帝和后妃泛舟采菱休憩的地方。康熙四十二年建,题额“采菱渡”。亭南有正殿、东、西配殿各三楹,环以走廊。石砌券门上刻康熙题“环碧”二字,有联“夹岸好花萦晓雾,隔波芳草带晴烟”。
14.观莲所位于如意湖南岸,临湖边建一座三开间的方型大亭。亭前湖中植从关内和北方敖汉等地移植的荷花万柄,随风摇曳,散发出阵阵清香,使人神清气爽。康熙题额为“观莲所”,并书联为:“能解三庚暑,还生六月秋。”乾隆说:“康熙六十年(1721年)予年十一,随皇考至山庄内观莲所廊下。
18.一片云是如意洲中最高的建筑物,南向,门殿面阔5间,殿后有楼两层,由远处眺望,松云掩映中只见一楼高耸,似一片浮云。而置身如意洲,四面临水,群山环列,“云气或起于树中,或浮水面,或飘入室中”,“白云一片才生岫,瞥眼岫云一片成”。因此得名一片云。
19萍香泮位于避暑山庄热河泉东船坞的西边,建于乾隆四十二年一四十七年(1703~1708年),为一组庭院建筑,南有面水殿三楹,额为“萍香泮”,为乾隆三十六景之第十九景。此处前俯泉水,水上架木为桥,水中冬有碧藻.夏有青萍。
20.万树园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平原区东北部。园中立有石碣,上刻有“万树园”,为乾隆所书。万树园北倚山麓,南临澄湖,地势平坦开阔。地上绿茵如毯,麋鹿成群,山鸡野兔出没。苍松、巨柏、古榆、老柳散置其间,遮天蔽日。南部有乾隆手书《绿毯八韵》诗碑一座。园内不施土木,设蒙古包,康熙、乾隆、嘉庆年间,曾多次在这里会见、宴请少数民族王公贵族及政教首领,并多次会见、赐宴东南亚及欧洲许多国家的使节。
22.嘉树轩遗址
23.乐成阁遗址
24.宿云檐,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位于北山脚下,宫墙西侧建一庭院,在院内陆势高敞的平台上建有5间高阁,是当时文人编纂书籍的地方。当年,这里云气飘荡常在山岩间缭绕,如宿檐际,其景美不胜收,乾隆题额为“宿云檐”。
25.澄观斋座落在于山庄平原的东北角,是一处及其规整的庭院。此处西靠悬崖峭壁,东临山庄城墙,古树簇拥花草环绕,野鹿,灰鹤时常光顾,环境幽静而雅致。澄观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皇帝原题名“惠迪吉”,后来乾隆皇帝改题为“澄观斋”。
26.翠云岩位于避暑山庄宿云岩北,倚山构亭。因此处翠峦掩映,满眼澄碧,故乾隆题为“翠云岩”,定为“乾隆三十六景”第二十六景。亭后山崖上镌有康熙手书“云岩”二字。乾隆对此处也非常喜欢,曾经在这里挥毫赋诗数十首。
27.罨画窗北有一个平台,名为“赏月台”,是皇帝赏月的地方。乾隆喜欢月夜游山,常骑马到此等候皓月东升,观赏月下磬锤峰的姿容,赏月吟诗,而后骑马游山而回。曾留诗多首抒发来此登高远望的心情。在避暑山庄“青枫绿屿”门殿外东南侧有3间配殿,康熙题名为“霞标”,建于康熙48年(1709年)。后来,乾隆将此景列为36景第二十七景,题额为“罨画窗”,并书联:“疏幕几重当昼卷,遥山三面送青来。”
28.凌太虚,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与清溪远流为邻,是一座四角重台敞亭。这里地势高旷,群山环抱如揖如拱,云气蒸腾,颇似杜甫笔下“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的景象。《热河誌》载:“拔地倚天,岩峦如楫,凭虚构极。颖气清英,登之有飘飘然凌云之致。”故乾隆题额为“凌太虚”。乾隆借阮籍、孙登的故事赋诗一首说明此处是隐者愿居之地,诗曰:“冠峰亭子倚嶙嶒,与灏气俱六位乘。设使步兵曾到此,应闻长啸发孙登。”
29.千尺雪,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南巡,见苏州寒山别业明代赵宧光山园中千尺雪的瀑布,动静皆宜。后于京城西苑、蓟县盘山静寄山庄和避暑山庄先后仿建,同名千尺雪。现只剩遗址。它是将山溪引至山前,利用落差,造出“悬流喷瀑”、“寒光四射、洒然晴昼玉花”效果,此景是以瀑布取名,以声取景、听景的典型杰作。
30.宁静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七年(1703年-1708年),位于千尺雪北。建前斋后楼,有廊环绕,依山傍水,环境清幽,是皇帝读书的地方。康熙取元稹诗:“单衣颇新卓,虚室复清敞”之句为后楼题额“清敞楼”。乾隆为前斋题额为“宁静斋”。乾隆为什么取此额,他在定景诗序中说:“诸葛孔明‘澹泊’‘宁静’二语千古名言,皇祖所至,若御园之‘淡宁居’,山庄之‘澹泊敬诚’皆取其义。兹以名斋匪慎慕贤,实以述祖”。他取此名表示他对前贤的敬慕之情和对祖父的思念之意。赋诗赞宁静的意义和诸葛武侯:“既深始静心堪会,致远而宁道亦赅。妙契神诠参不尽,武侯岂独斡时材。”
芳墅岛上建筑今皆无存。
35.素尚斋建筑奇特,因为其殿宇建在可以眺望四方的山顶上,因而颇有些宏大的气势,殿内宽敞明亮,殿宇结构浑朴,不雕琢、不彩绘,体现出崇尚自然美、力求与周围的景色达到交相辉映、合二为一的境界。乾隆皇帝也称赞其奇特秀丽,特为其赋诗一首:“弃日无过静读书,读书静合是山居。披翻却又难躭静,无过明明启迪予。”
36.永恬居地处深山之中,这里环境清爽、气候温和,能使人精神愉快,心情开朗。这种怡神悦性,既来自秀美的风光,也来自国富民安。《尚书》中说:“引养引恬”和“慎厥身,修思永”,意思是说做国君的就要长久地养民安民,还要慎修其身和思考长久治国之道。皇祖将此斋命名为“永恬居”,他的用意就在于此。诗序说明了将永恬居定位三十六景之一的用意。
*************************************************
视频:避暑山庄
个人读后感:避暑山庄36处作为文物,许多处已经成为遗址,深感惋惜!但作为旅游地,觉得未开发,潜力无限。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