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是万病之源,如何用药解决
小编导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压力都普遍增大,上到要为子女结婚生娃操心的父母,下到补习班排得满满当当的小朋友们,在长期的精神压力下,难免出现情绪不舒,进而影响到整个身体的气机运行,甚至出现器质性病变。那么,中医是如何疏通身体和精神上的郁结,让身心通畅起来的呢?名老中医王鸿士先生对此颇有经验——
王老认为郁证可分为广义的郁证和狭义的郁证。广义的郁证是指包括外感邪气侵入血脉、情志怫郁而内着脏腑,以致气机阻滞,导致血瘀、痰结、食滞、火郁等证者,皆属于郁证的范畴。如《景岳全书·郁证》曰:“凡诸郁滞,如气、血、食、痰、风、湿、寒、热,或表或里,或脏或腑,一有滞逆,皆为之郁。”六淫、七情所致之郁及《医学正传》所言“夫所谓六郁者,气、湿、热、痰、血、食六者是也。或七情之抑遏,或寒热之交侵,故为九气怫郁之候。或雨湿之侵凌,或酒浆之积聚,故为留饮湿郁之疾”,皆为广义范围内的郁证。因此王老认为凡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外感六淫、寒暑不适,以及食积、痰饮、瘀血等都能阻滞气机,久而生郁。狭义郁证主要是指由情志不舒引起的,以气机郁结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是由于情志不舒,脏腑气机郁滞,气血津液运行紊乱而引起的一类病症的总称。狭义的郁证,临床多表现为烦躁不安、心情抑郁、胁肋胀痛、食欲不振、二便失调、头昏眩晕等。《素问·本病论》“人忧愁思虑即伤心”,《灵枢·口问》“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素问·举痛论》“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所言的郁证,及张景岳认为的“郁为七情不舒”的郁证皆为狭义范围的郁证。
王老对郁证总的治疗原则是调气,用药以疏通为主。气的病变主要有气虚、气郁、气逆三种,三者或能并存。大体郁之实证当用理气补气,郁久化火者当佐清法,气逆者需降气,有虚证者宜加补法。临证时,应审证求因,辨别其在气在血,偏寒偏热,属虚属实,病在何脏何腑等,根据标本、缓急、轻重而灵活用药。
王老常引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的一段话,“盖郁证全在病者能够移情易性,医者构思灵巧,不重在攻补,而在乎用苦泄热而不损胃,用辛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润濡燥涩而不滋腻气机,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长”。“郁则闭,宣乃通”,治疗郁证常用苦辛、凉润、宣通之法,而不投燥热、敛涩、呆补之药。理气解郁的药物多属辛香燥热之品,用之不当易于耗气伤阴。故病初时病情较轻,可用药性平和的白蒺藜、梅花、佛手、香橼、玫瑰花等,理气而不耗伤正气。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指出,理气之药“重用、久用能耗气、散气和消耗津液,血虚、阴虚以及火旺等证均当慎用”,而王老认为,理气药物的耗气伤阴作用并不足虑,凡有郁证,如辨证正确,配伍恰当,即可放胆应用,并不会产生副作用。
王老对郁证的治疗,除临床上细辨郁证的症状外,还特别重视患者的性格特征及其社会家庭环境等。如抑郁型性格者易患郁证,郁者多面无光泽,妇女郁证多伴月经失调等等。郁脉多沉,如六脉都沉则为气郁,沉滑为痰郁,沉涩为血郁,沉濡为湿郁,沉数偏热,沉迟属寒,弦者为病轻,而沉细涩为病情较重。
情志怫郁是郁证的主要病因。医者如能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适当结合气功、太极拳等,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主要表现:精神抑郁,胸闷胁痛,腹胀嗳气,太息不畅,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弦或沉涩。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
方药:以四逆散、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等为主方加减,常用药物如柴胡、枳壳、白芍、甘草、香附、郁金、青皮、陈皮、炒川楝子等。
肝胃不和,症见嗳气脘闷重者,加旋覆花、生赭石、半夏、草豆蔻;咽中不适,如有异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为梅核气,可用半夏厚朴汤加减。
气滞血郁,症见胸胁刺痛,痛有定处,或有闭经,脉沉涩或结代者,加当归尾、桃仁、红花、丹参、川芎、延胡索等。
气郁夹湿,症见四肢沉重疼痛、苔腻、脉沉细或濡缓者,加白芷、羌活、苍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等。
气郁夹痰,症见咳嗽痰多,胸闷喘满,眩晕恶心,心悸,肢麻,或有结节痰核,苔白薄,脉沉滑者,加瓜蒌、贝母、杏仁、半夏、胆南星、海浮石等。
气郁化火,症见头晕头痛、耳鸣目赤、烦躁、嘈杂吞酸、尿黄便干、苔黄质红、脉沉弦数者,加牡丹皮、山栀子、青黛、淡豆豉、黄芩、黄连、赤芍、生地黄、石菖蒲等。
气郁夹食,症见嗳腐吞酸、脘闷纳少、苔腻、脉滑者,加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焦槟榔、鸡内金、炒莱菔子、苍术、木香等。
主要表现:咳喘,呃逆,嗳气,呕吐。
治法:肃肺和胃、平肝降逆。
方药:可选用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等加减。
虚喘属肾不纳气者,可用人参蛤蚧散、金匮肾气丸等。
久郁伤神、心肝两虚,《金匮要略》称为“脏躁”证。
主要表现:多思苦虑,心悸胆怯,精神恍惚,悲忧善哭,时时欠伸,失眠健忘,面色无华,神疲食少,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养心安神。
方药:甘麦大枣汤、归脾汤加减。
心烦易怒、头晕心悸、失眠、心肝火旺者,加龙齿、珍珠母等;心烦口干、舌红、脉数、阴虚火旺者,加生地黄、麦冬、白芍、黄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