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跟嫦五奔月的水稻种子发芽了 专家:无价之宝!

大洋网讯 12月17日,历经22天21时29分的飞行后,一批共重40克的“航聚香丝苗”水稻种子随嫦娥五号返回器顺利着陆,这标志着我国水稻航天育种首次完成深空空间诱变试验的搭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2月28日,华南农业大学举行媒体见面会,记者见到了这批经过太空之旅才回到广州不久的水稻种子,它们中有的已经发芽!

11月24日4时30分,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开始了探月之旅。

随着嫦娥五号升空的还有一批作物资源。在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和探测器系统的支持下,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获得了极其珍贵的空间诱变试验载荷资源。

作为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的发起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组织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优势科研院所,精心遴选了水稻、甜玉米、南药、微生物等31份材料参加搭载试验。其中,华南农业大学提供的40克约2500粒“航聚香丝苗”水稻种子就在其中。

12月17日,历经22天21时29分的飞行后,这批水稻种子随嫦娥五号返回器顺利着陆,返回地球。

12月23日,国家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在北京举办了嫦娥五号搭载种子交接仪式。华南农业大学、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竹藤中心、大连海事大学、中国农科院、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等搭载实验单位共同见证了种子交接。

交接仪式上,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刘彤杰说:“种子是‘农业芯片’,确保种子安全是国家确定的重大战略。探月工程经过慎重考虑,选择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开展种子深空搭载工作,希望能将航天重大工程与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共同提升中国的粮食安全水平。”

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将搭载种子及证书分别交付给各搭载单位,并高度肯定了农业科研工作者利用空间诱变开展的育种创新工作,希望未来我国的深空探测与生物育种更紧密结合,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种子安全”的战略部署,并祝此次深空搭载试验后期科研取得丰硕成果。

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绕月深空诱变研究

华南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志强教授表示,此次搭载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绕月深空诱变研究,实现了水稻种子深空搭载的首次突破,希望通过此次深空搭载创新自主知识产权“种子芯片”,服务于国家种子安全战略。

“这40克种子是无价之宝。”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涛说,这次水稻种子深空空间诱变试验搭载,将为科研工作者深入研究航天育种变异规律提供重要的实验样本和数据。

为什么这么说?

郭涛解释,变异是物种进化的基础,也是新品种选育的基础。深空极端环境是诱发变异极为特殊的因素。嫦娥五号地月往返过程中,将经历完全不同的宇宙高能辐射、微重力、交变磁场等空间环境因素,可能对实验材料的变异率和变异幅度带来重大影响。

此次深空空间诱变试验搭载,还与以往的航天育种有所不同。“此前开展的航天育种主要依靠返回式卫星和空间飞船,属于近地轨道搭载。但此次的水稻种子在地月之间经过了近23天飞行,并且在近月轨道长期接受深空独特极端环境的辐射影响,深空更接近真实空间极端环境在返回地球过程中,它们还遭遇了‘范艾伦辐射带’和太阳黑子爆发,这些都是可遇不可求的,预期将产生更强烈的遗传效应。”

两年左右将会推出第一批产品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种子大国,种业自主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突破种业卡脖子关键问题,对确保“米袋子”、“菜篮子”安全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郭涛介绍,航天育种技术是航天工程与现代育种技术的创新结合,是我国科学家开创的重要科研领域。航天育种在提供原创、安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育种材料和种质基因源,获得罕见的具有突破性的优异新种质,较快培育出优质高产抗病的新品种具有独特优势。

据悉,此次“嫦娥五号”空间搭载试验,是继2020年4月新一代载人飞船空间搭载试验后,华农参与的又一次空间科学重要科研活动。

自1996年起,华农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进行了24次植物空间诱变试验,已先后培育出57个水稻新品种通过各级品种审定,其中农业部认定超级稻品种4个。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上天”的40克水稻种子的“祖辈”也是经过太空之旅的“华航31号”。

郭涛介绍,经过空间诱变后,水稻种子可能会产生“好的性状”和“坏的性状”,科学家通过自交或杂交,可以将产量更高、更抗病虫害等“好的性状”固定下来,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口感等。

不过,要实现上述的目标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郭涛说,这批经过太空之旅的种子,将会自交两次,然后再开始考虑杂交,大约两年左右,才会推出第一批产品。他预估,要完成全部理论及实践的系统研究,需要8-10年。

文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霞虹 通讯员陈芃辰

图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鹤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