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遇范蠡
2018年春节前的一天早晨,我正在敲字,文友打来电话,邀请我参加“范蠡文化苑”开业典礼。说实在话,我草根文人一个,人轻言微,一般不喜欢参加这样的活动。但是,我对范蠡感兴趣,又听说南阳书法界过来几位熟悉的朋友,便应了下来。
范蠡文化苑坐落在淅川与西峡交界地带的一个半山腰上。下了出租车,打了几个电话,才找到一个名叫“农家苑”的饭庄。当时,我的心里有点后悔:这不是什么范蠡文化苑,而是一个农家乐饭店呀。不过,在文友的指点下,进了农家苑大门,沿着一条山路往上走,穿过一片树林,范蠡文化苑便蓦然呈现在我的眼前。
“范蠡,楚宛三户人,字少伯”(出自东汉高诱《吕氏春秋》),而“楚宛三户”究竟在哪儿?目前,主要要“宛城说”、“淅川说”和“内乡说”三个流派。这些流派的学者多始于宋、元、明时期,那时候,淅川和内乡为一个县,所以,“淅川说”和“内乡说”其实为同一个流派。说到底,范蠡究竟是哪儿的人?主要有“宛城说”和“淅川说”两个流派。
我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考古专家,纵然是历史学家或考古专家,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一千多年,还尚无定论。所以,我也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与别人辩论。但是,我在淅川工作,我掌握的信息和资料多与“淅川说”相关。
我在网上用百度搜了一下,《百度百科》是这样收录的:“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这里所说的地方其实就是淅川县大石桥乡与滔河乡交界的地方。旧时,大石桥乡柳家泉村的河对面有一个村庄,名家范洼,隶属滔河乡,两个村庄中间隔着一条丹江河。不过,范洼早已经迁走,如今只是一片沙滩。这就是史书上说的楚国三户。
范蠡文化苑其实只有两座楼,一个小院。范围不大,但是文化气息很浓。在小院外的一座楼上,有中国著名书法家张晓题写的“范蠡文化苑”馆名。两边的石柱上,有两副对联,一幅为:助勾践兴越灭吴治国功成知进退,携西施泛齐游赵经商业就概兴衰。另外一幅为:三户风光山水千秋尊越相,五湖浪迹云天万里颂为神。一楼为茶艺馆,二楼为红木馆,三楼为书画馆。走进这座小楼,便让人感受到浓郁的范蠡文化气息。
据范氏家谱记载,范氏为尧的儿子丹朱的后裔。丹朱的封地就在淅川丹江河流域。如今,淅川县老城镇石门村还有丹朱坟存在。随着封地及官位的变化,丹朱的后裔先后姓祁、韦、杜、士、尹、霪。春秋时期,士会任晋中军主帅,执掌国政,得范邑封地。后世分士氏、范氏、随氏。晋定公二年,范氏迁入南阳顺阳川(在现淅川县境内),开辟了顺阳范氏望族。范蠡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百度百科》收录:“他(范蠡)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范蠡精通韬略,足智多谋。入越国,拜为大夫。公元前494年,吴灭越,范蠡随勾践夫妇入吴为奴。后用美人计打败吴国,杀了吴王夫差。灭吴后,范蠡牢记吴王夫差“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之言,急忙功成身退,携西施逃离越国。对此,史书多有异议。一称,西施被勾践夫人用石磨沉于江中。一称,西施随范蠡“却笑轻生泛五湖”去了。其实,大智大勇的范蠡,在功成身退之际,顺手捞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又何乐而不为呢?况且,又有“载去西施本无意,恐留倾国误君王”(出自《东周列国志》)之理由。
范蠡弃官后,定居陶城,改名陶朱公。他经商有道,19年间治资巨万。他的经商专著《致富奇书》被后人举为“经商法宝”。范氏宗祠有一对联:“沼吴归隐,达汉成书。”上联说的就是范蠡灭吴归隐之事。2001年7月,日本青森中央学院副院长、经济哲学博士酒井甫先生,亲自到淅川参观范蠡故里。 2002年8月,淅川范蠡研究协会会长王耀杰先生,作为范蠡家乡的代表,应邀出席了在上海举办的中日国际学术交流会,就范蠡的经营管理观念进行研讨。
如今,淅川是南阳市的一个县。无论如何争论,范蠡是南阳人无疑。不过,目前关于范蠡文化的挖掘和运用,在淅川和内乡颇为盛行。内乡县在内乡县城东5公里312国道南侧的五龙庙坡,开办有一个名叫范蠡故里苑的景区,景区不大,生态很好,可以吃,可以住,还可以采摘,同时感受范蠡的文化气息。淅川县城中央有一座山,原来名叫牛尾山。如今,已经变成范蠡公园。范蠡公园内建有商圣祠、望月台、货币栈道等景观,系淅川人休闲、娱乐的一个公益性公园。范蠡公园大门前,有一条依水而建的街,取名叫蠡街。水道两边,有诸多范蠡文化小品和标志,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唯一一条以范蠡名字命名且充满范蠡文化气息的街道。不仅如此,在淅川著名景区丹江大观苑内,有一处景点,名叫范蠡阁,全面展示了范蠡文化。这些范蠡名片在某种意义上诠释了范蠡故里及其文化的延续。
范蠡文化苑是我在南阳见到的第五处以范蠡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实体。这个开业典礼说是典礼,倒不如说是一次书法美术笔会。来自市内外的刘奇(黑木)、张晓、袁江涛等书画家,都是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书画界大家。大家以文交友,舞文弄墨,其乐融融。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下午1点。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在茶艺馆品尝范蠡文化苑的茶品。在主人的一再催促下,大家步入餐厅就餐。餐厅在小院内的一座小楼里,古朴典雅,仿佛回到了大楚时代。不过,让我最有感触的一个细节是这里的筷子。在范蠡文化苑用餐,使用的每支筷子分为两段,一段为木质,另一段为银器。木质为一次性使用。使用时候把木质的一头接到银器上,使用后就把木质的扔掉。既高端大气上档次,又体现了生态、卫生、节约的理念,这姑且也算是范蠡智慧的延续吧。
再遇范蠡,这不仅是一次美食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盛宴,友情的盛宴,智慧的盛宴。但愿文友能把范蠡文化融进笔墨里,融进茶水里,融进美食里,让更多的人感受、品尝、传播!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
通联: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人民路县委大院一号楼3楼县文联 田野(收)
邮编:474450 电话:13569243979 0377—6922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