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也是一种浪费——聊聊纸媒的生存现状
碰了个钉子到让我对纸媒的生存现状有了兴趣,互联网时代也是全民大阅读的时代的,但传统媒体从中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相反,有些已经走上了末路,比如报纸行业。
其实报纸从2000年初就不行了,那时三大门户网站主打的就是新闻,报纸的优势就是时效性强,内容太浅,是报纸是弱项。有了网站新闻,那信息是实时更新,你再快能快过互联网?
不仅如此,内容千篇一律,有的还不如街头广告,同一个城市,有商报、晚报、日报、早报名称不一样,内容其实差不多,头几版都是为当地做宣传的,如果最近有大事发生,上面有要求,那几家报纸头几版从内容到图片都会变得一模一样,后面也会有娱乐版、体育版,内容都是从各网站复制的旧闻,剩下得都是广告,厚厚的几十个版面,有一半以上都是广告,让人失去看的兴趣。
所以到了新世纪报纸就成了最没有存在意义的传统媒介。
有家国有印刷厂自己日子就不好过,但外面还有几千万的应收账款挂着,都是某报欠的纸款和印工费,那是一家日报,每期都印,每期都发,但就是没人看。好不容易找到广告客户也是质量不佳,拖欠广告费是常有的事,实在不行就把自己的商品抵账,报社拿了这些小商品再去抵印刷厂的账,堂堂经济类的专业商报,纸面上向人宣传先进的经济学知识,自己却沦落到以货易货的地步。
虽然报亭都成了文物,但大部分报纸都还顽强的活着,算上地方大小报纸最少还有5000种以上,那它们靠什么生存呢?
一、靠着大树混日子
所有报纸都是有主管机关的,如果这个主管比较有钱,报纸就可以背靠大树混日子。上面提到的欠款大户之所以能欠这么多钱就是因为上面有大户罩着,欠的钱最终会有人代它还。
二、靠着权力硬摊派
别看报社穷的快卖裤子,但人家江湖地位还在,因为是喉舌,对有关部门来说还有利用的价值,我有个某日报社(正厅级)的财务朋友告诉我,他们的报纸销量全靠摊派,每年到了订报的时候就给下面县市打电话,你家五千,他家三千的,视人口多少而定,几个电话都能搞定。没人会为了这点小钱得罪他们(反正是公家出钱),否则那天县里出了事,想做公关就不好办了。
这是明摊的,还有暗摊的,最近看到有人调查,北京有限的报亭也实行摊派制,本来一天根本卖不掉几份报纸,但报纸发下面不带退的,比如给你一天二十份的销量额度,卖不掉报亭自己买下来给废品收购站送,不干报亭就不要开了。
三、靠着政府吃补助
今年元旦一过,某省的报业和广电系统就收到了几千万的财政补贴,这些钱都用来发工资了,估计其他省也是如此,估计今后几年这将成为常态。
快递行业用纸量大,加上环保等因素的影响,纸价从去年开始快速上涨,至今已翻了一倍,但这都不影响纸媒继续它们的毫无意义的产业循环:把树变成浆纸——把浆纸变成白纸——把白纸变成有铅字纸——最后再把有铅字纸直接卖给废品收购站重新打成浆纸。
其实这些报纸的内容都差不多,不如整合一下,一个城市留一个日报做喉舌做导向用,其他的该淘汰就让它们自行消失吧,有这钱多用于教育事业不比什么都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