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培养机制是怎样的?能否复制?

培养的方法可以复制,但成果复制不了!

几年前我和用友软件的一位项目实施负责人讨论用友存在的问题,比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员流动性过快,产品二次开发能力较弱等等(这当然都是相对甲骨文,SAP这些国际大软件公司而言,在国内用友还是不错的)。我吐嘈了这么多,他都承认,并声称原因就一个——用友收费过低。当时我心里暗暗BS他:不就是想多收费么!但他也有他的道理:高收费才能留住高端人才,高收费才能让客户高度重视,让客户充公尊重软件开发人员的劳动成果,让软件公司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打磨产品。

现在想想,软件行业和会计师事务所有相似之处——都是提供收费服务的行业,都是轻资产的劳动密集型,所以四大与国内所的差距和收费的高低还真有点关系。

上图是2015年的老图了,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从总量上看,安永和毕马威退出四大,但是,综合指标一分析,瑞华和立信还属发展中国家,总量上去了,一人均就不行了。人均业务收入是个亮点,最高是毕马威,四大人均在50万以上,注师人均300万左右,从人均上看四大还是四大,估计人均薪酬也是一样。

收入高了,什么事都好办!四大可以从各大名校找优秀的人才从头培养,再用高薪留住一部分人才。

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四大的高收费导致它们的客户相对也是高质量的,四大收费项目中审计收费只是其中一项,它们还可以提供管理咨询服务。这一点国内所很难复制,排名再高,国内所的大所小所在年报审计工作性质都是一样的:年初忙年报,天天加班到深夜;年中没事干,大所搞上市,小所搞评估或是专项审计,赚点小钱。这样整天做审计程序其实和流水线上的工人没有本质区别,提高当然慢得多。

四大的员工在这方面就有优势,高端客户相对正规一些,要什么有什么,为这样的客户服务,也是个相互学习的过程,眼界高了,能力自然不一样。

所以我们国家的事务所培养出的人才也是有等级的:

高级的是四大出来的,名校高材生,学习能力强,接受是系统的培训,接触的是高端的客户,但从一开始工作都按流程走的,有时不太接地气;

中级的是国内大所出来的,一本左右的出身,有相对正规的培训计划,客户一般是大中型国企或民企,有上市公司操作经验,出来也是不错的人才,但管理经验相对不足,加上这几年人才流过快,出来的人才在企业干技术工还行,直接干管理可能就差点劲了;

差点的是小所出来的,小所招人不看出身,有证的当经理,没证的打杂,每年培训都是有证的去,那是国家要求的,没证的就不要想了。审计主要就是导账,把别人账复制加工成自己的审计底稿,不怎么分析,风控测评就是个形式。不是不想认真干,是不能认真干,客户大部分都不怎么正规,要你的报告就是为了应付上级要求。好比国足,平时联赛经常踢假球,训练不认真,真正比赛就不行了。

当然小所也不是都不行,在小所当项目经理能接触各种各样的客户,面对各种突发情况,都要靠自己解决,还是很锻炼人的。但打杂就算了吧,干的时间再久也是打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