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奇诗·减字诗
减字诗, 就是在原诗基础上,减字或减词再创作的诗。有减头的, 有减尾的,有减中间的,如缩体诗、缩脚诗。
1、减字剥皮诗, 缩体诗
唐杜牧《清明》诗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后有人将其缩为:“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童指杏花村。”且理由充分:第一句点题,“清明”二字不必书出;第二句“行人”当然在“路上”,“路上”二字是“蛇足”,可删;第三句有问号(?)“借问”二字反嫌累赘;第四句改后精辟,不失原意。这样的缩诗改诗,实质也叫“剥皮”,名之曰“减字剥皮诗”又叫缩体诗。有人还要将五字再减缩为三字:“雨纷纷,欲断瑰。何处有?杏花村。”此诗就有些没头没脑的不成话了。
《鼓》:“紧紧蒙上皮,密密钉上钉。天晴和落雨,打起一样声。”有人以为可压缩为三字句: “紧紧蒙,密密钉。晴和雨,一样声。”
唐朝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78)秋天,魏扶被派往某地担任科举的主考官。他一进入考场,就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张贴示众:
梧桐落叶满庭阴,锁闭朱门试院深。
曾是昔年辛苦地,不将今日负前心。
前两句演染了考场的肃穆气氛,也表示了坚决杜绝舞弊的决心。后两句是说:自己也经历过应考的辛苦,如今一定要善待应试者。可是,此人言行不一,评卷极其苛刻,导致考上的人极少,引起应试者的强烈不满。有一个考生就将他各句诗的头两个字抹掉,使它成了一首五言绝句:
落叶满庭阴,朱门试院深。
昔年辛苦地,今日负前心。
这一来,最后一句的意思就与原作完全相反,气得魏扶吹胡瞪眼。此事成了当时的趣闻。
2、另有一种缩身法,不是缩字,而是减句子
渔 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日出烟销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首天际下中流,岩间无心云相逐。
苏轼以为:其尾二句,虽不必亦可(见《诗人玉屑》卷十)。甚至有人以为东坡此论柳宗元复生亦当心服,清人郑板桥在书写此诗时就仅取前四句而缩之为一首七绝。
又如杜荀鹤《春宫怨》本为五律;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明·王世贞认为:删去后四句,为五绝乃妙。他又把王勃的“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八句、高适《哭单父梁九少府》二十四句、白居易“曾与情人桥上别”六句都删为绝句。纪昀也把白居易《晚岁》十六句,删剩八句。似乎把字句当成内容的衣服,衣服竟宽肥,就得“剪裁”浮词、芟繁去秽地加以缩身。至于缩身后是否更合体,则众说纷纭。(资料来源:个人图书馆 http://ccy460102.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