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福玲:宋代诗人咏叹大名与三关

在河北省各大中城市中,宋代最为有名的当属北京大名府。宋代在河北设有河北路,为至道十五路之一,治所在大名府(今大名县东)。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易水、雄县、霸县和天津市海河以南,及山东、河南两省黄河以北的大部。神宗熙宁时分为东西两路:河北东路治所在大名府,河北西路治在真定府(今正定)。辖境约以今白洋淀向南,子牙河、滏阳河及京广铁路东境为分界线。

在河北两路中以大名府的地位最为重要,为“南北津途咽喉之所寄”,是防守汴京的重要军事门户,寇准称之为“北门锁钥”,仁宗庆历二年(1042)将大名府升格为北京。《宋史·兵一》:“北京为河朔根本,宜宿重兵控扼大河南北,内则蔽王畿,外则声援诸路。”作为北宋的陪都之一,朝廷不断派驻心腹重臣留守北京,其中欧阳修、韩琦、强至、文彦博、黄庭坚、王安中等都曾在大名过任职。他们在大名期间,感受大名自然景观与人文生活,以诗写大名,留下许多河北大名诗。这些诗作的主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总体描写大名自然风光,展现大名自然景观。如强至的《出大名府北郭》:

驱车出近郭,野色感年华。河静水犹冻,地寒林未花。

细风吹断柳,残雪隠虚沙。乡思东南阔,归飞羡暮鸦。

强至的诗重在写大名冬季的荒寒与思归之情。王涤《赠子野归潮时会大名府》也描写大名府晚秋之景:“河朔频河地早寒,城烟牢落水回环。几番夜雨涨新岸,一片秋云归旧山。”

二是表现压沙寺的梨花与梨果之美。《畿辅通志》卷五十二:“压沙寺,在府城东,旧城内。始建莫考,中有梨千树,宋韩琦留守大名,每花时,辄造树下游赏,因命僧创亭花间曰雪香亭。”强至诗写压沙寺说:“沙头古寺枕城角,楼殿自与人迹疏。”寺中古木参天,梨花似雪,韩琦赞美说“柏奋怒虬环古殿,花遗娇靥散春风”,“压沙梨开百顷雪”(强至诗),南宋史容等《山谷集》注引赵舜钦《茅斋诗话》云:“大名压沙寺梨花之盛,闻于天下。”成为大名一道最为诱人的靓丽风景。宋人的大名诗都集中表现压沙寺的梨花之美。其中韩琦、强至、文彦博、黄庭坚、晁补之等皆有诗作。如黄庭坚《压沙寺梨花》云:

压沙寺后千株雪,长乐坊前十里香。寄语春风莫吹尽,夜深留与雪争光。

黄庭坚另有《次韵晋之五丈赏压沙寺梨花》则写得比较笨拙,此不赘言。晁补之《和王拱辰观梨花二首》:“压沙寺里万株芳,一道清流照雪霜。银阙森森广寒晓,仙人玉仗有天香。”“海棠十韵诧芬芳,惭愧梨花冷似霜。赖有乐天春雨句,寂寥从此亦馨香。”运用神话传说和优美的想象表现梨花色香之美。

宋人写压沙寺梨花,诗作最多的是韩琦和强至。韩琦有诗七首,包括《会压沙寺观梨花》、《清明会压沙寺》、《同赏梨花》二首、《壬子寒食会压沙寺二首》、《同赏梨花》等。韩琦的咏梨花之作既描写梨花之美,同时也抒发春赏梨花留连杯酒的愉悦心情,如《同赏梨花》夸饰梨花之美:

兴褔梨珍号素封,千株花发此欣逄。风开笑脸轻桃艶,雨带啼痕自玉容。

蝶舞只疑残靥坠,月明唯觉异香浓。寻春已恨来伤晩,莫厌频挥㶑灔钟。

韩琦写压沙梨花善于由实入笔,化实为虚,虚实结合,把千株梨花喻为晶莹玉洁的真妃仙女,风开笑脸,雨嫩玉容,花飞蝶舞,四溢香浓。所谓“朝来经雨低含泪。竞写真妃寂寞妆。”写得形神兼备,比起一般的形似之语,自有其不俗的风华气度。其他六首重在铺陈压沙寺聚会赏花的乐趣与兴致。如《同赏梨花》:“寒食西蓝赏素英,白毫光里乱云腾。庄严金地三千界,颜色瑶台十二层。

后土琼花惭我寡,唐昌玉蘂岂吾朋。雪香豫约为亭号,修创终逄好事僧。”不仅赏花,还动议创修雪香亭。韩琦的游赏,给压沙寺又增新景,大大提升了压沙游赏的人文蕴涵,在河北大名文化史上,韩琦是最富建设性的一位。正因如此,文彦博《寒食游压沙寺雨中席上偶作》才说:“魏公前岁朝真去,寂寞阑干尚有情。莫道甘棠无异种,至今留得雪香名。”

强至有压沙诗歌三首,他的诗不重视正面描写梨花之美,而重在叙写与大名诸公赏花之事的兴奋与激动。其间夹杂些许描景之句,如“繁枝向月合照映,乱片落地无扫除。”“天姿必欲贵纯白,红杏可婢桃可奴。”“日高恐释三春雪,风细犹传数里香。”虽不及韩琦诗高华灵动,富有神韵,却也能状梨花之景如在目前。

宋人不仅写了压沙寺梨花之美,还表现了大名雪梨的香甜。强至《依韵奉和司徒侍中压沙寺梨》称赏压沙寺梨:“花经春月千层白,颊傅秋霜一抹红。江橘空甘得奴号,果中清品合称公。”盛赞压沙梨胜过江南香橘而贵为果中清品。据《墨庄漫录》记载:“北京压沙寺梨,谓之御园,其栽接之故。先植棠梨木,与枣木相近,以鹅梨条接于棠梨木上,候始生枝条,又于枣木大枝上凿一窍,度接活梨条于其中,不一二年即生合,乃斫去枣之上枝,又断棠梨下干根脉,即梨条已接于枣本矣。结实所以甘而美者以此。”韩琦《压沙寺梨》:“压沙千亩敌侯封,珍果诚非众品同。自得嘉名过冰密,谁知精别有雌雄。常滋沆瀣充肌脆,不假燕脂上颊红。四海举皆推美味,任从潘赋纪张公。”形容压沙寺梨色如颊红,甜过冰蜜,诚为圣品。

除了写大名梨花,宋代大名诗歌还表现大名的佛教寺院,如大名诗人杨亿《大名府大安阁主道者》:“释子修行与众殊,铜台连接起精庐。群公共结二林社,万乘曾回六尺舆。衣惹天香亲御座,阁成云构倚晴虚。浮生自恨犹贪禄,未得同翻贝叶书。”从“铜台连接起精庐”“阁成云构倚晴虚”之句,我们可以想象大安寺中的大安阁高耸云天的宏伟气势。

宋代诗人写河北,还有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领域,那就是作为濒临宋辽边界的雄州。雄州即今河北雄县,原属唐代归义县,五代晋初,没于契丹。周显德六年(959)周世宗收复归义,以其瓦桥关置雄州。辖境相当今河北雄县、容城等地。瓦桥与益津、淤口合称“三关”。而明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则说:“时以瓦桥、益津、高阳为三关,又以瓦桥关为雄州,治归义县,即北直雄县也。以益津关为霸州,治文安县,今县属霸州,而州治则故益津关也。高阳关,亦曰草桥关,在今保定府安州高阳县东。”雄州作为直面辽国的边境前沿,为防止辽国铁骑南下进攻,宋朝在今保定白洋淀以东至沧州一线,大修塘泊淀寨,构筑边境防御工事,因此雄州四周,尽为淀泊,所谓“城头野水四汗漫”(苏辙诗)与今天中原缺水的局面迥然相异。宋代诗人胸怀爱国之情,忧患边关之思,他们来到雄州,登临观览,雄州城与三关就成为诗人写作的焦点。

宋代诗人写雄州的诗有几十首,总体来看,有三种写法,一种是总揽全城,全景展现雄州边城的雄伟气势,表达喜忧参半的复杂情感。如陈襄《登雄州南门偶书呈知府张皇城》:

城如银瓮万兵环,怅望孤城野蓼间。池面绿阴通易水,楼头青霭见狼山。

渔舟掩映江南浦,使驿差池古北关。雅爱六韬名将在,塞垣无事虎貔闲。

诗人登雄州城楼,放眼望去,野蓼淀泊之中,雄州孤城,形如银瓮,万兵环卫,西通易水,北见狼山,城外的水淀,渔舟掩映,景同江南,驿使往来,一片和平的景象。于是诗人欣慰地说:“雅爱六韬名将在,塞垣无事虎貔闲。”苏辙《奉使契丹二十八首·赠知雄州王崇拯二首》之一则云:“赵北燕南古战场,何年千里作方塘。烟波坐觉胡尘远,皮币遥知国计长。胜处旧闻荷覆水,此行犹及蟹经霜。使君约我南来饮,人日河桥柳正黄。”苏辙北使辽国,于正月初七经过雄州,感慨昔日赵北燕南的古战场,如今变成了千里烟波的水淀方塘。依靠这一水域屏障,诗人“坐觉胡尘远”“柳正黄”,透出一份和平安宁的欣慰。如果说陈襄、苏辙的诗全景展现边城的和平宁静的景象,那么吕陶的《雄州村落》:“家家桑枣尽成林,场圃充盈院落深。九十余年事耕凿,不知金革到如今。”则更具体写出了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和平发展,雄州村落繁荣的局面。“不知金革到如今”既写出了诗人对宋朝银绢换和平成果的欣赏,也隐含着诗人对边备松弛的忧虑之情。

雄州诗的第二种写法是聚焦于三关的形胜地位与登临感怀。诗人虽然仍是全景展现边城的雄伟气象,却把观察的视角由雄州城楼转而聚焦于三关要塞,突出其形胜地位。如苏颂《登雄州城楼》和胡宿的《寄题雄州宴射亭》:

三关相直断华戎,燕蓟山川一望中。斥堠人间风马逸,朝廷恩广使轺通。

岁颁金絮非无策,利尽耕桑岂有穷。自古和亲诮儒者,可怜汉将亦何功。

北压三关气象雄,主人仍是紫髯翁。樽前乐按摩诃曲,塞外威生广莫风。

龙向城头吟画角,雁从天末避雕弓。休论万里封侯事,静胜今为第一功。

两首诗都关注边塞三关的气势以及阻断华戎的功能意义,对宋朝偃武和平的政策表现出欣赏与赞许态度。此外,欧阳修《奉使契丹初至雄州》:“古关衰柳聚寒鸦,驻马城头日欲斜。犹去西楼二千里,行人到此莫思家。”彭汝砺《归次雄州》:“雁奴到日人初别,燕子来时我亦还。驰马直登山绝顶,争图先见瓦桥关。”都以流利自然的绝句形式,写景抒情,悲喜虽异,皆缘于心灵深处涌动的爱国热情。

前两种雄州诗,无论其全景视点怎样转换,都是通过描绘边关和平的景象,展现诗人对银绢换和平政策的所持的赞许态度。而第三种写法,则是侧重抒发诗人面对雄州边关的复杂感怀。如蒋概《登雄州北门楼》侧重写登楼怀古之意。而韩琦的《雄州遇雪》写使经雄州,遭遇大雪的维艰状况,结句“风前似慰征轺意,先学杨花二月飞”,以飞雪似杨花为喻,运用乐景写哀的手法抒发使辽的复杂心情。彭汝砺《至雄州寄诸弟并呈诸友》抒写出使北朝到达雄州时归似似箭的感受。

马头今日过中都,到得雄州更有书。道路莫嗔音问少,天寒沙漠雁全疏。

沙陀行尽见南山,过却中京更少寒。欲寄梅花无处觅,祇将书去报平安。

诗中不断以计算行程为慰藉,就像杜甫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历数“即从巴峡穿插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行程一样,透露的是诗人归心似箭的急迫心情。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宋代雄州诗歌中还有一首特殊的词作《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据元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下:“靖康间,金人犯阙,阳武蒋令兴祖死之。其女为贼虏去,题字于雄州驿中,叙其本末,仍作《减字木兰花》词云:“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天天去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蒋令,浙西人。其女方笄,美颜色,能诗词,乡人皆能道之。此词汤岩起《沧海遗珠》所载。”近代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一评此词“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恻。当戎马流离之际,不难於慷慨,而难於从容。偶然揽景兴怀,非平日学养醇至不办。兴祖以一官一邑,成仁取义,得力于义方之训深矣。”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看出:河北诗人与河北诗歌是有限的,而宋代诗人表现河北、咏叹河北的诗作却是繁多的。在总数二十五万多首全宋诗中,到底有多少诗人多少诗作写了河北,写了河北哪些内容,几乎是难以统计的。这些诗的写作,无论是描绘自然山川,还是人文景观,也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咏史寄意,都缘于诗人对河北燕赵文化的无限赏爱,他们既是燕赵文化现象与文化精神积淀所激发的艺术创造,同时又为不断层积的燕赵文化增加了新的文化内涵,构成了河北地域文化发展链条上闪光的一环。

文章链接:
阎福玲:宋代诗人歌咏河北自然山川(中)
阎福玲:宋代诗人歌咏河北自然山川(上)
阎福玲:宋代河北文学的衰微与成因
阎福玲:宋代诗人咏赞河北名胜古迹

作者简介:阎福玲 ,河北省平泉市人。198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北师范大学青年骨干教师,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唐宋文学与文化教学科研 工作,对中国古代边塞诗研究领域用力尤多。在《江海学刊》《内蒙古社会科学》《北方论丛》《山西大学学报》《河北学刊 》等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出版《汉唐边塞诗研究》等著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元明清边塞诗研究》和国家社 科重大项目《畿辅丛书》整理及《续编》编纂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在教学科研工作之余,兼职管理工作。先后担任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务处长等职,现为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院长。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京畿学堂

传播文化  欢迎转发

投稿邮箱:

523090170@qq.com

(0)

相关推荐